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与经济发展相伴随,能源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生产大国,近年来,俄罗斯借助其能源优势确立了一项以独联体为基础、环绕欧亚、进而抵达美国的"三环"能源外交新战略,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交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俄对非洲的能源外交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非洲石油储量丰富、种类多、品质优、勘探成功率高、开发成本低、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条件,使得非洲成为近年来大国能源博弈的焦点地区。世界上各大国纷纷对“富饶”而贫瘠的非洲抢滩登陆,展开了一场“群雄逐鹿”、“多国演义”的能源争夺战。尤其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美国和世界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其在非洲的能源外交引人注目,并对中国的能源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全球经济的血脉和现代工业的基础,在当今时代已经被赋予了更多政治色彩,成为各国重要的外交手段和战略武器.俄罗斯幅员辽阔,地跨欧亚,特别是"9 11"事件之后,俄罗斯凭借其欧亚地缘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政府强有力治理下稳定的政局和极其丰富的能源储备,被推上国际能源舞台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俄罗斯东北亚能源战略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俄罗斯东北亚能源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储量、生产、出口和过境的能源大国,自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就把能源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俄石油即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所谓国际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对里海能源外交政策做出调整,体现在调整对里海法律地位的立场,由坚持不分割到有限划分;与他国合作建立里海油气外运管道;加强军事力量,用武力捍卫石油利益;增加经济援助,以期达到笼络沿岸国家目的。这些政策显示了俄罗斯在里海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是,俄里海能源外交也存在问题: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结合不够;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让邦交国心生畏惧;国内和国际的不确定因素会削弱其能源外交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李兴 《当代世界》2011,(3):33-35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重要的国际战略性资源。石油被称为“黑金”,天然气被称为“蓝金”。作为世界能源出口大国和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俄罗斯和美国对能源政策的调整,必将对世界能源格局和能源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洁能源外交是为了保障国家绿色能源安全并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区域清洁能源善治,以及构建国际能源治理新秩序所采取的外交协作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快清洁能源产业"走出去"注入了内部动力,沿线国家的绿色能源发展需求不仅是清洁能源外交的外部推力,也创造了资源互补、产能优化及绿色融资平台,这些都为中国清洁能源外交提供了新契机。针对目前清洁能源外交面临的政治经济安全风险、大国地缘博弈、生态脆弱性挑战以及政策标准的差异性等各种制约性因素,中国应全方位提升战略性能力建设,分别从绿色外交实力、制度性能力、资源协调能力、绿色金融引领力以及话语性能力这五个方面来推动中国清洁能源外交,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的俄罗斯外交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的俄罗斯社会处于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其对外战略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最初的全面倒向西方,逐步演变为全方位、多极化和实用主义的外交取向,最终目标是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与西方的关系由热变冷,逐步拉开距离;与东方的关系则由冷变热,逐步修复传统友好关系.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的外交战略更加清晰,实用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基本确定了未来俄罗斯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9.
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核心内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海洋能源区域合作和共同开发、维护海上能源通道稳定与安全,也有助于推进国际能源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最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回应大周边地区对能源合作和能源安全的期待,拓展中国特色的能源外交,实施大周边能源外交战略,为区域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与沿线国家共同分享、合作开发海洋油气和海洋新能源,推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能源投资贸易便利化,在实现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时,构建基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区域和国际能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作为昔日大国,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和政局的稳定,对其外交战略也不断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今年以来,从俄乌天然气大战、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邀请哈马斯访俄到普京出访被美称为"邪恶"国家的阿尔及利亚,俄在外交上接二连三地做出了令美、西欧及全世界震惊的举动,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正在告别过去,大国外交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11.
美国能源战略与对非能源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斯·摩根索曾说过,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取代的原料的出现,引起了主要政治大国相对权力的变化。谁能够将它加到自己原有的原材料资源上,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以相应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石油工业蓬勃发展以来,其能源战略历经了不同时期的转变,从最初的保守主义到如今的多元化发展,能源安全始终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印度的能源外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印度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其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04年它的增长率高达8.2%,与中国一起被称为亚洲经济的"双引擎".然而,同中国一样,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惊人的能源消耗.目前印度的石油日均消耗量达200多万桶,是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日本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能源消耗量的增大和世界石油价格的不稳定,使得印度意识到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能源外交.  相似文献   

13.
14.
Anatole Boute 《欧亚研究》2013,65(6):1021-1054
Energy efficiency has long since been a pillar of the European internal energy policy. It now takes on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European external energy relations. It is, for instance, key to the EU–Russian Energy Dialogue. I analyse how energy efficiency has been institutionalised in EU external energy relations, in particular towards Russia. I examine whether energy efficiency can be seen as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external energy relations. Based on this conceptual delimitation, I describe and asses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proposed by the EU to implement this approach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联合国安理会相继出台多项有关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决议,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一时名声远播.一些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为操纵该问题的主导权而使尽浑身解数,或派员造访该地,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倡议,或承担作为召开解决问题会议的东道主,使达尔富尔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孙永祥 《国际展望》2011,(5):105-124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始于2003年。当时,国际恐怖主义成胁,一些能源生产国政局不稳,全球能源供应面临可能灾害,对亚太地区亦构成挑战。能源是上合组织框架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该组织国家间的能源合作取得一些进展。可是,由于国情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不同,合作尚存在能源发展战略的差异,相互信任和理解不够,以及中亚能源资源面临大国竞争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
Abstract

Economic growth and a resultant rise in energy demand in China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attracted academic interests in energy security and energy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uanced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to realise Sino-Japanese energy cooperation at the bilateral and regional levels. It highlights the objective and process of cooperative engagements in terms of relative gain concern and the involvement of non-state actors. The arguments that this article advances are three-fold. Firs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pushed forwards multilateral energy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and bilateral cooperation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with China, which would produce bo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gains. Seco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cautious approach to Japan's energy engagements largely because it took into account the relative political gains of committing to such engagements 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ic gains produced by them. Third, the involvement of non-state actors in cooperative projects and their meaningful roles in forging cross-border linkages could play a catalytic role in advancing cooperativ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