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上(隋文帝)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赵绰)谏曰:此人当坐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相似文献   

2.
法制小故事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  相似文献   

3.
《法学》1991,(2)
“五听”是运用察言观色的方法,通过对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的考察,从而揭露犯罪事实,平反冤屈的审讯方式,它是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主要的、经常运用的审讯方式。“五听”之说最早见于《尚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即在审判活动中,在原被告双方都到齐后,司法官吏须通过五个方面的考察,以判断他们陈述的真伪。“五辞”电就是“五听”。在《周礼·秋官·小司寇》中,对“五听”的方式作了具体的阐述:“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  相似文献   

4.
东汉文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旁有积薪(柴草)。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人患。主人偶然不应。俄两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 (向)使听客之言, 不费牛酒,终亡 (无)火患。今论 功而请宾,曲突徙 薪亡(无)恩泽. 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温故“曲突徙薪”,故事中的那位客人,不愧为一位智者,倘若那家的主人听了他的话,把…  相似文献   

5.
《说苑·至公》篇记载:“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子文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遂刑其族人。(楚)成王(公元前671—626年在位)闻之,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这则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文的亲属犯罪被拘捕了以后,廷理听说是令尹的亲属就释放了。子文不仅没有感谢廷理(相当于最高法官),  相似文献   

6.
汉代刘向在!新序"一书中#讲了一个赵鞅悲叹无人指斥自己过失的故事:春秋末年,赵鞅任卿相的要职,执掌赵国的权柄。有个叫周舍的人,站在府门前,伫立了三个昼夜。赵鞅不解其意,遂上前诚挚询问:“先生有何见教?”答曰:“人贵自知。如今您位高权重,听到的多是一些奉承的话,这对您执政不利。我愿做一个谔谔之臣,随时记下您的过失,及时给您指摘出来。”赵鞅听了很高兴,便把他留在自己的身旁,以便能经常了解下属对自己的批评意见。不久,周舍患病去世。赵鞅得知后放声大哭“:从前,殷纣王拒谏饰非,昏昏而亡;周武王从善如流,谔谔而昌。周舍死后,我再也…  相似文献   

7.
盛世思进     
古往今来,都说人生之喜,在下四项:一曰金榜题名时;二曰洞房花烛夜;三曰久旱逢甘露;四曰他乡遇故知。不错,那是农本社会、个体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而今上海已跨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产业的文明历程,传统涵盖不了的领域太多了,显然还需加上第五项修炼的欢愉,那便是——人生逢盛世  相似文献   

8.
一、《亲疏危乱》:“故疏必危,亲必乱。陛下之因今为治安,奈何知其必且危乱也;然且吟(齿休)而坚控守之,为何如制,以(纟靡)相悬。”(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下同。) 卢文绍曰:“‘吟’(齿休)疑当作‘噤断’,《方言》作‘冯(齿斤)’,音皆相同,怒也。‘(纟靡)’,字书无考,其义未详。此下旧有‘臣能令知乱如今利百金’十字,此等皆庸书无知小人所为,不顾文理,唯欲篇幅稍溢,利多得金耳。亟当刊去,毋令滓秽本书也。”刘师培曰:“案首句  相似文献   

9.
据史料记载,咸丰皇帝曾因曾国藩在剿杀太平军时连输数阵,把曾国藩召回京城责问:“败军之将有何面目见朕?”曾国藩辩解曰:“罪臣真乃败军之将,罪不容恕,但臣带领众将士屡败屡战,浴血奋战,毫无惧色,誓与华夏共存亡。”咸丰听言转怒为喜,降阶相搀夸道:“好个屡败屡战之将,真丈夫也!”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败、战二字位置相易,使得曾国藩逃过了生死之劫,使他在皇帝的眼里由一个指挥不力的将军变成了愈挫愈奋的英雄,着实可见其作用之大。由此笔者想到时下一些“汇报领导”,不免又产生颇多感慨。之所以称之为“汇报领导”,是…  相似文献   

10.
据史记载,有一次魏文候邀请国师田子方一起听韵,当别人皆沉醉于优美的旋律时,魏文候大有举座皆醉他独醒之感,发现伴奏的钟声音律不齐,当即说到:“钟声不比乎,右高。”田子方听后,窃然一笑,未置一词,魏文候十分惊诧,问道:“奚笑?”田子方答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宫,不明则乐音。今君恐之聋于官也。”此话大意是: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乐于全身心地投入治政理国之大事,不贤明的君主则沉醉迷恋于音韵之中而乐此不披,而今,您精于声韵,辨于音律,长此以往,我真担心您主次颠倒,不拿国家大事当事,迟早会变成治理国事的聋子啊!时…  相似文献   

11.
两汉劾制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中的“劾”制,盖起源于两汉。①后代史家对两汉之“劾”多有注释,然见仁见智,未有定说。宋元以降,论者又常以后世之法揣度汉制,往往牵强附会,甚至据讹传讹。如清末法学臣子沈家本释两汉劾制曰:“劾有三义:上对下曰劾;两人相对之词曰劾;《周礼》郑注‘要之’之词曰劾。”②征于汉史,则可知以上三义,除最后一项引郑注无误外,其余均与汉史相悖,是臆断曲解。又如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直将“劾”理解为刑狱判辞,实为大误。③劾制之影响,远及明清,为中国古代刑狱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其种种释义,不可不辨析返正。  相似文献   

12.
<正> 原文:(见宋人张田所著《包拯集》)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太宗朝尝有臣僚数人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及该赦宥,谓近臣曰:“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其责贪残,慎名器如此。皆先朝令典,固可遵行。欲乞今后应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记述了一个广为民间传诵的故事。史料记载:“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梁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译成今天的白话是说:约在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31年),陈留郡黄县缑氏女子缑玉为报仇,杀死夫家族人,被捕至黄县县衙。县令梁配打算依法判处缑玉死刑。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儒生申屠蟠进谏说:“缑玉的事迹足以感动那些不孝子孙,激励子女为父报仇…  相似文献   

14.
善待其宝     
近偶读《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子罕拒礼的故事,感触颇深。文曰: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相似文献   

15.
法与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就个人而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正名论见于这样一段话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 ,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 ,由也。君子如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子路》)孔子的话是有极强的针对性的。卫国处于黄河、淇水之间 ,子民都是殷商后裔 ,好乐奢酒 ,民风多承夏俗而不同于周礼 ,政局一直都不稳定。政乱礼失是当时的普遍情况。周…  相似文献   

17.
知县审石     
<正> [原文] 彭永思知楚雄县,精于治狱。某官解饷至省会,破鞘得一石,失银二百两。适君至省,挚骡卒属治之。君察石有虫窝,非道涂物,可无向卒求也。因以手量石,问曰:“石轻于银,尔骡负银,左右轻重必均,几何曾欹否?。”卒悟曰:“某日出店即欹”。君曰:“吾归途当察之。”归,载石舆中,途遇石相类者辄取之。计已十数矣,皆不甚类。至某店,从屋后得石绝类,乃暗置袖中。纵骡夫归,呼店主及某官从者曰:“今日但看我审石!”取十数石令自比较,皆曰:“不类。”徐出袖中石示之曰:“类乎?”则曰:“类”。君笑  相似文献   

18.
贱讼:中国古代法观念中的一个有趣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清人崔述说:“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也。讼也者,事势所必趋也,人情之所断不能免也。传曰饮食必有讼;”“两争者,必至之势也,圣人者其然,故不责人之争,而但论其曲直” 这是古代中国人对诉讼现象极为难得的冷静的客观的认识或评价之一例。  相似文献   

19.
十全父亲     
郭开立 《政府法制》2011,(35):22-23
父亲十全何谓也,一曰福,二曰禄,三曰寿,四曰康,五曰貌,六曰仁,七曰义,八曰礼,九曰知,十曰信。前五者形也,后五者性也,形为表,性为里,表里相辅,互为因果。福也:父亲生于"中华民国",长于军阀割据,壮于抗日救国,老于改革开放。纵观中华民族跨世纪波澜壮阔之社会变局,老人家遭日寇扫荡清乡蚕食细菌战而死里逃生是一福也,  相似文献   

20.
1905年8月26日上午,北京正阳门车站,车水马龙,岗哨密布,朝官贵戚前来为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出洋考察送行。当机车与车厢挂钩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发生了炸弹爆炸。这次炸弹袭击事件是革命党人吴樾所为。吴樾是安徽桐城人,保定高等学堂学生,他受革命书刊影响,认为“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他在遗书中说,决不能相信满洲政府的立宪。他认为立宪骗局施行,必将阻碍革命,便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