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又是河南大学侨联主席。父亲张禹洲是一位民族企业家,祖籍安徽。祖父年轻时从乡下到上海打工挣钱供子读书。张禹洲一生辛苦创业,走着艰难的“实业救国”之路。他在上海创办“海浦制药厂”,当时中国第一个针剂产品就是由他父亲首创。他还建立了上海搪瓷厂。 1947年迁厂到香港,曾为香港日用品出口作出很大贡献,受到港督的接见。他共有姐弟四人,姐姐张仕仪在香港,妹妹张海仪定居美国,弟弟张信仪定居加拿大。只有他在 50年代毕业于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来到河南古城开封。他在河南大学教授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罗蒙集团总裁盛静生亲自上北京拜访了被誉为西服“国手”的服装大师余元芳,聘请他为集团高级顾问,并带上公司新研制的无粘合衬西服,请他检测把关。老人一接触服装就来了精神,翻、拉、搭、比,信手拈来动作娴熟,一点也看不出已届 83岁高龄……   余元芳,奉化市白社乡泰侨村人, 1918年 10月出生, 14岁离开家乡到上海谋生学艺。奉化人创出的“红帮裁缝”这时已发展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服装流派,名震上海滩。通过亲戚介绍,余元芳进入奉化人开设的“王升泰”西服店。   由于聪明勤快,悟性较好,所以他很快掌握了西服的裁剪诀窍…  相似文献   

3.
魏风江是研究南亚问题的资深专家。他于1912年10月14日出生于浙江萧山,早年就读于上海立达学园。1933年,“中印学会”成立。当时泰戈尔呼吁发展印中文化交流,经蔡元培推荐,魏风江只身一人去了印度,进入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攻读印度历史和文学。他是当时国际大学唯一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4.
唐生明先生是抗日名将唐生智的胞弟,也是家父沈醉的老朋友、老上司,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听家父说,他20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唐伯伯。当时,父亲是复兴社特务处上海特区法租界的情报组长、行动组长兼上海警备司令部侦察大队少校侦察员;而唐伯还不到30岁,就已经是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了,他与特务头子戴笠关系极佳。  相似文献   

5.
从上海走出去的学者日本新泻国际情报(信息)大学终身教授,世界名牌学府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讲师蔡建国先生应浙江省政协、省侨联邀请,早春3月来到杭州访问,虽然行色匆匆,记者还是插隙,在草长莺飞的西子湖畔采访了这位年轻的学者。蔡先生1953年生于上海,198...  相似文献   

6.
9月10日下午4点,毛主席乘坐专列匆匆由杭州出发,走了5个多小时,晚10点前抵达上海。.在杭州动身前,我把毛主席就要到上海的事打电话告诉了王洪文,还叫他通知许世友到上海来,毛主席要找他们谈话。王洪文当时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专列到达上海,停到靠飞机场的支线上。我立即下车去接许世友和王洪文。我下车后只见到了王洪文,就问他许世友来了没有。王洪文说许世友还没有来,并问了我路上怎么样等问题。我引王洪文到车厢里见毛主席。毛主席问王洪文说:东兴同志打电话给你,要你通知许世友到上海来,怎么没有见他来呀?王…  相似文献   

7.
欧阳华1958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来到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欧阳华在鹤岗上完了小学、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在当时的中国,知识青年的出路就是上山下乡。欧阳华下乡到东北建设兵团农场。但是很快他就招工到鹤岗煤矿,先是在工会上班,因为文笔好,被调去搞宣传。  相似文献   

8.
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纪念日。高举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旗帜的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曾作出重大贡献。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具体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从而产生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华侨起过重大作用。最早把“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形势当面介绍给列宁,接着,又陪同列宁派遣的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帮助李大钊和陈独秀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人,是当时的旅俄华侨刘绍周和杨明斋。刘绍周又名刘洋荣,是广东高要县人,1897年,他五岁随父母到俄国(他的父…  相似文献   

9.
许世友出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岗许家洼(现属河南省新县),这儿离河南嵩山少林寺不远。他8岁那年,就跟着一位亲戚到了少林寺。因为年纪小,刚刚进去只打打杂,扫地、泡茶、劈柴、做饭。在干完这些之余,他跟着师傅学习武艺。经过8年苦练,他成了武林高手。有一次,一股匪徒包围了少林寺,在门外气势汹汹,挥刀舞剑,叫嚷要“血洗少林寺”!这伙匪徒毫不讲理,~涌而上,冲开了大门。许世友便挥起大刀,进一个砍一个,几十个匪徒顿成刀下鬼。这时大股匪徒只好后撤,但他们的头领周瑞却不罢休,周瑞原来也是在少林寺出师的武林高手。当时他自称…  相似文献   

10.
今年82岁、离休定居在兰州生物研究所的燕真老人是河北定州人,1938年5月,他18岁时在曲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参加革命。在五台县军区卫生部医训队学习时,他在河西村参观“白求恩模范医院”,第一次见到白求恩大夫。已属耄耋之年的他深情地回忆起白求恩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当时,白求恩正在筹建一个战地“模范医院”,医院设在河西村。我们是上午到的,一看,这个名为“国际和平医院”的“医院”其实就是一个破庙。一进庙门,我就看到一个瘦削、高个儿、头发稀少而花白的外国老头儿,正在画图并弓着腰教一位当地木匠做木夹板和牵引架,他就是白求恩。老…  相似文献   

11.
买了张双程飞机票,立即用“伊妹儿”告知大陆朋友:某月某日乘某次航班回上海,请他按时到浦东机场接我。继而一想,这“回”字用的贴切吗?如果用“到”、“去”也未尝不可呀!回者、返、归也。现在家居美国,那边已经没有我安身立命的家园了。现时既是如此,又何以“回”得?赶忙查字典:回: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最大的古玩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一位资深报人起大早来到“鬼市”玉器摊“拣漏”,经过几个小时的徘徊,最终花50元人民币淘到了一件古玉。20年时间过去了,他对此事依然念念不忘。这件古玉到手后,他请专家鉴定,确认是一件汉代玉饰,当时估价5000元,10年后升值到5万元  相似文献   

13.
与瘦弱的身躯相左,贾平凹在精神中蕴含着凝重、深刻和坚强。这位在当代中国文坛有着很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虽钟情于他的乡村世界但又不完全囿于乡村,他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秦川灵秀乡土知音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享有盛誉、具有独特创作个性和审美个性的作家。他1953年出生在陕西商洛山区一个农民家中,贫困艰难的生活以及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实践。磨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性,也使他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现状、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及浮沉的命运有了深刻的理解。从1973年20岁开始,贾平凹陆续发表了大批反映…  相似文献   

14.
幽默与漫画     
《东南亚纵横》2000,(7):62-63
有位哲学家强调世界是美好的。人们问他:“这个观点有什么依据?”他说:“我的根据是,婴儿一出世,见到了光明,就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惊奇、直长到一岁多,他都不会说不好。”  相似文献   

15.
罗西 《新青年》2005,(1):42-43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上海男人,甚至对其攻击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常见一些北方人在小品或者相声里尖刻地夸大所谓上海“小男人”的莫须有的毛病,有些狭隘。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我接触过不少上海朋友,如果非得要给他们“一族”分类的话,他们是体面的绅士的时尚的顾家的。有不少洋人讨厌贝克汉姆,特别是一些英国本土记者对他很不感冒,认为他是“黑人偶像”,因为从他身上可以挖掘出许多黑人街头流行文化的元素。其实,在我看来,小贝更像个上海男人,现在比较流行“疑似”一词,所以我给他的称谓是“疑似上海男人”!不知为什么,太多凛然男女不…  相似文献   

16.
我的外祖父郭葆昌(1879—1942),字世五,别号觯斋主人,河北定兴县人。他精于古物鉴别,对瓷器尤有特识,因此得以在1915年至1916年初为袁世凯烧制了4万多件“洪宪御瓷”。这些瓷器,都是为袁世凯炮制“洪宪”帝制,在“登极大典”上增光添彩以及作为赠送各国驻京公使的礼品之用。那些瓷器,随着“洪宪”帝制的昙花一现,已成了稀世珍品了。外祖父原是个贫穷的农家孩子,1896年17岁时,到北京一家古玩铺当学徒。因他聪颖过人,很快便掌握了一套鉴别古玩瓷器的真伪、出产年代、价值等丰富知识以及烧制工艺技能。当时许多达官显贵及富家子弟都嗜爱古玩,常…  相似文献   

17.
一、他是客家人民的骄子   黄遵宪的少年时代,正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列强瓜分欺凌使中国贫弱交加,无不在他幼小心灵中引起强烈的震憾。就在他 22岁那年,太平军首次攻下了嘉应州城,他就发出了感叹:“七万里戎来集此,五千年史未闻诸。”他正是在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里接受着封建礼教的启蒙。他天资聪颖,思想敏捷过人, 4岁即入塾受学, 10岁就能写出“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的诗句去答应老师所出的“一路春鸠啼落花”的诗题,充分显示了一个黄毛少年的横溢才华。他人小…  相似文献   

18.
常州市人民政府继1993年建造双桂坊刘海粟美术馆后,已于1997年续建海粟大师园陵和《静远堂》,对缅怀大师毕生对艺术的奉献,创造良好的条件。常州将成为中外人士瞻仰大师,研究、收藏大师艺术品的理想场所,也是常州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  回想大师人生的坎坷历程,历史赋予他应有的地位及家乡父老对他的爱戴,我们深感欣慰!  我与大师神交已久,正式订交始于70年代初期,当时,承李家耀与郑光汉先生的介绍,我们之间,鱼雁频传。  1972年12月,我第一次到上海,很高兴和大师见面了,我是冒着一点风险的。在那“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19.
一次,我出席一个笔会,会外有则关于董方博士的花絮,很有意思。说董方拿上多伦多大学教育管理学学位时,临近30岁了。以往那些日子忙着考这考那,马不停蹄,目不出书。待回国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才想起早该是寻找“另一半”的时候了。如今能做学问的,早不是陈景润那辈了,他们做起恋爱来,也挺溜。两个月后,博士有了搜索方向;三个月,有一个叫茵茵的上海姑娘上了他的录取分数线。女、男两方条件对照:故里,一边上海一边芜湖;年岁,一个22,一个29;家底,一方殷实,一方拮据;外貌,女士绝对的靓,男士如果一定要用“绝对”来对应,…  相似文献   

20.
赵大年纪事     
皇亲国戚”与家庭地位   今年 69岁的赵大年先生个儿高大,身体很棒,没一点龙钟老态,耳大肉多,我们四川有句俗话说“耳大多福”。透过镜片,细看赵老那宽阔的脑门和富有神采的眼神,似乎探到了他的深邃,他的睿智。赵老亲和从容,头发疏白,步履稳健,举止儒雅,言谈诙谐,给人感觉亲切可敬。   赵老对四川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的中学时代是在重庆度过的 (现在重庆已不属四川所辖 ),他说:“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了 6年书。”为此,赵老会说四川话。   说起来,赵老还是“皇亲国戚”呢,他的祖上爱新觉罗·肇浩是位满清王爷,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