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粱志恒 《世纪桥》2013,(2):14-16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妄图独占抗战胜利果实,消灭共产党,控制全中国。1945年11月初,共产党从情报中获悉:国民党准备派部队在东北哈尔滨一带进行空降。为了粉碎蒋介石的企图,上级立即决定,派部队火速赶往哈尔滨一带建立根据地,以消灭国民党部队。  相似文献   

2.
1938年5月以后,国民党战场进入了所谓“保卫大武汉”的局面。这时的日本帝国主义,仍然以军事进攻为主,决心进兵华中、华南,夺取武汉和广州,用武力压迫国民党屈服,但在军事威逼中,也不放弃诱降的手段。国民党被迫继续抵抗日本的进攻,却仍然坚持其片面抗战的路线,限制和压迫抗日群众运动,并开始摇摆于和战之间,伺机寻求有利于他们的时机通过和谈早日结束抗战。6月6日,日军攻陷开封,控制了陇海铁路,准备沿郑州南下,与江西日军相呼应,会攻中原,夺取中国当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武汉。为迟滞日军的前进,蒋介石密令炸开了郑…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国民党空军中下级官兵爱国救亡反抗日本侵略之举可歌可泣;蒋介石政府在被迫进行的抗战之中,由于其反动和无能依然如故,倒行逆施,导致惨败,是负罪于国人的;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志是抗日战争唯一正确的领导者。笔者拙文,略述此意,在劣势中参加会战始建于孙中山晚年的国民党空军,在走过22年的曲折道路之后,到1936年,其正式编制为9个大队,“七七”抗战时,仅有300余架型号杂乱、性能不强的飞机,其主要营地在江西南昌,正准备在华  相似文献   

4.
诱捕陈壁君     
1944年11月10日,大汉奸汪精卫病死日本。日本投降后,汪的妻子陈壁君自恃对蒋介石在抗战中与日伪勾结的内幕了如指掌,在广州坐等国民党中央安置。 1945年8月20日,国民党军统广州站长郑介民,手持蒋介石一份“电报”来到陈壁君妹婿褚  相似文献   

5.
八一三淤沪抗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时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八一三淞沪战役的爆发,迫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改变了对日本侵华的动摇态度,最终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1937年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迫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日本侵华所持的动摇态度。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和外贸的中心,又是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官僚资本刮益之所在.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的统计,战前登记的3935家工厂中,50%集中于江浙沪一带…  相似文献   

6.
“民主堡垒”《华西晚报》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利用自己创办的和控制或影响的进步报刊,揭露和抨击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内战政策,为全国人民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蒋介石国民党只允许中共在重庆发行一份《新华日报》。民盟是国民党承  相似文献   

7.
贺伟 《党史文苑》2007,(2):51-54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00,(9):40-41
抗战期间,一名直接受命于蒋介石的人,身兼国民党军统局少将和汪伪军委会少将,成功地猎取了大量日伪军事政治情报.在日本投降时,此人又奉蒋介石之命接管南京.其后又成为中共地下工作者,秘密共产党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最后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杀害.他就是周镐.  相似文献   

9.
论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全民族要求团结一致外御日本侵略者的呼声,激励着各民族人民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中来。民族主义作为一股社会思想,一种理论体系,一种政治纲领,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成且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无疑起了重大作用。民族主义成了民族向心力的源泉和轴心,它造就了各种政治力量汇合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之下,形成了共赴国难的壮观场面。当时民族主义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势态,其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当权派的心态是尤为特别的一种。研讨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不仅能使我们较为公正、客观地评价蒋介石其人,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蒋介石即调集大批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我华北、华东解放区推进,妄图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手中夺取抗战胜利果实,进而消灭共产党和解放区。我解放区军民在同日本侵略者经过8年浴血抗战之后,又不得不同前来进攻的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及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蒋介石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对中央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统区内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实行残酷镇压,广大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人身等项自由权利被剥夺殆净。正是在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12.
芦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接着国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凝聚全民族力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此过程中,它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并围绕这一话语进行了建构:一是要求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剿共";二是针对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展开工作,给蒋介石内战政策制造压力;三是面向社会民众呼吁团结抗战。为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还主动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得到了青年学生的广泛拥护、社会精英的热烈响应与国民党高层和实力派的积极呼应,推动结束了近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状态,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林植夫同志是福建闽候人,昔年曾留学日本,在日本帝国大学学习植物、水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一直在国民党中工作,但他看清了国民党蒋介石的腐败与无能,抗战一开始就毅然决然抛弃了国民党蒋介石,随军长叶挺同志,到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这方面来了。在新四军中,他初任叶挺同志的秘书。一九三八年四月,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由延安来到当时新四军的集中地安徽岩寺,开始着手建立新四军政治部所属各部。袁国平同志了解到新四军中日文日语最好、最了解日本情况、又有工作经验的是林植夫同志以后,就把林  相似文献   

15.
王学亮 《党史纵横》2011,(12):42-44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就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不久的10月初至11月中旬期间,也就在短短的40多天里,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的卫立煌将军,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山西抗日前线,有过三次重要的会见。这三次会见,使卫立煌有幸聆听了周恩来许多有益的教诲,受到很大启发,成为他一生中思想转变的关键。它对于卫立煌后来坚持不断抗战,成为抗日名将,从蒋介石的"五虎上将"逐渐转变立场,认清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拥护新中国,  相似文献   

16.
慕安 《党史纵览》2005,(9):18-19
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根据波茨坦宣言精神,向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发出了接受日本侵略军投降的命令.但是,日伪军早就与国民党勾结,采取拖延、抵制手法,不肯轻易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国民党和蒋介石一面声称只有国民党军事当局才有资格受降,加紧向日伪施加各种压力;一面调兵遣将,赶紧从大后方朝抗战前线赶来,千方百计伸手,妄图侵吞全部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工作是非常艰巨的.  相似文献   

17.
贺伟 《党史博采》2007,(3):43-45
1937年7月至8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庐山谈话会”也因为《抗战宣言》的发表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15日,同盟国宣布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9月1日,国民党中央社宣布:我国“庆祝胜利日”,业经规定为9月3日。1945年9月3日,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在重庆举行了庆祝典礼,蒋介石在典礼上致词。但蒋介石在讲话中没有宣布将当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历史人物蒋介石一生中有两次演说被视为经典之作:一是1937年7月17日的庐山抗战演说;二是1945年8月15日的重庆抗战胜利演说。两个演说皆与抗战有关。蒋介石的抗战角色随着国民党正面战场史实在中国大陆逐步获得平反,作为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抗战角色是否也将难以回避?或者进一步说,蒋介石作为全中国抗战领袖此一事实是否终获确立?由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7月的全面抗战刚好10年,这是蒋介石逐步巩固权势的时期,中国国运依旧坎坷,内有大规模的“中原大战”以及共产党革命,外则是日军持续对中国鲸吞蚕食。无怪东京大本营(…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民党方面和谈首席代表的张治中先生,生前曾在许多文章里,多次庆幸自己脱离蒋介石阵营,从而获得了新生,象过“年初一”(毛泽东语)一样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1 张治中是安徽巢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著名的北伐战争和“八·一三”凇沪抗战,并担任要职,在国民党及其军队中享有较高威望。后因不同意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与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多的接触。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内战,给蒋介石提出过许多和平建议,但均遭拒绝。辽沈、淮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