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规模的炮击金门,是在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这是震惊世界的炮战,在斗争策略的运用上又是史无前例的一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对金门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炮战。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分析,可以 看出中共中央、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战略决策。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占据着斗争的主动,牵制着美 蒋的军事行动,并且与台湾当局达成了维护"一个中国"的默契。  相似文献   

3.
金克  虞秋宁 《党建文汇》2002,(19):39-39
1958年8月23日下午6时30分,金门炮战打响,这场炮战一直进行到11月12日。在整个炮战阶段,有两个事件令台湾方面大惑不解:即金门防区三将领阵亡和“巨无霸”被毁事件。  相似文献   

4.
1958年8月23日,宁静的福建前线突然万炮齐鸣,国民党军队盘踞的金门岛立刻笼罩在烟雾和火海之中,从而揭开了长达四个多月空前激烈的金门炮战序幕。一时之间,金门地区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当局和美国政府三方围绕这弹丸之地展开了一场既激烈又微妙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金门炮击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时隔近半个世纪,笔者来到围头半岛,拜访1958年"8·23"万炮震金门的参战者洪建才. 我沿着宽阔的沿海大道前行,放眼四周,南面是蓝色的海洋,对岸就是金门岛.进入围头,这个闽南的半岛,三面是苍苍茫茫的大海,岛上郁郁葱葱,这里曾是"8·23"炮战著名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6.
关于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史学界多有评说,其中谈论毛泽东如何调度和亲自指挥了这场大规模的炮战居多,至于炮战的胜负,有的认为是我方取得了胜利,有的则回避胜负问题,还有的则认为毛泽东早在1 955年就决定放弃解放金门、马祖了,这显然与实事不符.直到1958年8月,毛泽东还是下决心要武力解放台、澎、金、马的,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身为军事家,他的胸襟里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战略作风;作为诗人,他的骨血里饱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壮志豪情.台、澎、金、马一拖九年,这决不是毛泽东的风格!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炮击之前,毛泽东并非没有登陆金门的考虑.在1 958年8月20日,毛泽东的决定是:"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撤兵或困难很大还要挣扎,那时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而定,走一步,看一步."  相似文献   

7.
1958年夏,台湾当局疯狂叫嚷“反攻大陆”,坏。为惩罚盘踞在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于我有利的战略态势,从8月23日到10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猛烈炮轰金门,此举史称“八二三”炮战。 “八二三”炮战之初,美国曾信誓旦旦,拉出一副不惜一切代价“协防”的架势。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声言:“我们已经认识到保护金门和马祖已经同保卫台湾日益有关,美国已经作出军事部署,以  相似文献   

8.
51年前的盛夏之时,在中国的厦门与金门岛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炮战,并引发了局部的海空军作战。这场炮战以其形式的特异及延续时间之长,使之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最奇特的战争。  相似文献   

9.
1958年夏至1959年春,《毛泽东决策金门炮战》,笑看海峡风云,以极富东方韵味的大智大勇成功地驾驭了这场战争,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祖国统一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0.
1三十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对金门国民党军实行封锁和惩罚性的炮击,以惩罚国民党军长期对大陆东南沿海的挑衅活动,打击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大规模的金门炮战是从1958年8月23日开始,经历了全面封锁,打打停停的两个大阶段,之后转入单日打宣传弹和炮击示威,一直延续到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对金门的炮击完全停止。  相似文献   

11.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31-31
1958年8月23日我军炮击金门以后,空战、海战、炮战捷报频传,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军热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派出慰问团率文艺团体来福建前线慰问。第一批就有18个文艺团体。  相似文献   

12.
炮击金门是从1958年8月23日开始,福建前线从角尾到厦门、大嶝、小嶝,直到泉州湾的围头,长达30公里一线,万炮齐鸣突袭金门岛。作为轮流参战的师属炮兵,我八十四师炮兵第三六四团从1958年10月底进入大小嶝岛,至1959年5月下岛,历时半年多。时任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的我,在炮战中荣立了三等功。  相似文献   

13.
1949年10、11月间,在夺取福建金门岛和浙江登步岛的两场战斗中,解放军由于准备草率、进攻仓促,遭致重大损失。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受国际国内政治气候影响,海峡两岸时而兵戎相见,公开炮战;时而暗送秋波,秘密谋和;时而  相似文献   

14.
1958年,人民解放军对金门进行了为时一个多月的大规模炮击,这场炮战震惊了世界。从8月末到10月初,我军向金门发炮47.5万发,到12月底,共毙伤蒋军中将以下官兵7000余人。但是,我军却没有乘胜跨海去夺取金门和马祖岛,连大规模炮击也停止了,改为一种象征性的单日打双日不打。当时苏联方面的赫鲁晓夫对此十分迷惑不解,认为这一仗中共等于白打了。国内许多人也摸不透其中的奥妙。根据现有的材料分析,我军采取攻而不取的方针是有复杂的国际背景的。  相似文献   

15.
时隔近半个世纪,笔者来到围头半岛,拜访1958年“8·23”万炮震金门的参战者洪建才。我沿着宽阔的沿海大道前行,放眼四周,南面是蓝色的海洋,对岸就是金门岛。进入围头,这个闽南的半岛,三面是苍苍茫茫的大海,岛上郁郁葱葱.这里曾是“8·23”炮战著名的前沿阵地。公路旁,“安业民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纪念碑坐落在陵园的中间。庄严的纪念碑上朱德题的“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大字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灿烂夺目。陵园的南面是安业民战斗过的被称为  相似文献   

16.
(一) 1958年8月,我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金门炮战”。 为确保战役胜利,海航部队再次调整部署,精兵强将进驻东南沿海。 前线的气氛空前紧张。海航十团是8月13日早晨空转福州机场的,当天上午就和敌人干了一仗。大队长马铭贤率歼—5中队,把敌人的两架RF—84F侦察机打得负伤而逃。  相似文献   

17.
炮击金门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28-28
炮击金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在福建断续进行的特殊作战行动。它既是军事斗争,又是政治斗争,实质上是给国民党军以严厉的惩罚和粉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初,毛泽东对台湾问题就作了深入思考.确立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他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决心与信念的必然.此间毛泽东对和平统一,就有所考虑有所安排.朝鲜停战后,台湾问题再次凸现.在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紧密配合下,中国对沿海蒋占岛屿的有限军事行动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是巨大的.5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和平解决台湾的方针,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形势重大变化的结果.1958年,金门炮战后,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了台湾问题,对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重要原则."一纲四目"成为了"一国两制"理论逻辑发展的原始点.  相似文献   

19.
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瘳心文1958年炮击金门是毛泽东围绕台湾问题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决策。炮击金门有力地支持了中东人民的解放斗争,破除了对西方的迷信,更重要的是对争取台湾当局,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海峡两岸关系出现转机...  相似文献   

20.
漳厦战役结束后,二十八军进入攻击金门的准备. 金门自古就是福建泉州府辖区的一个县治,距晋江围头3海里,距厦门5海里,距台湾高雄160海里,包括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嶝、小嶝等岛,总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万余.金门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素有"攻台必先攻金,守台必须守金"的说法.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水师从金门料罗湾扬帆出海,后来康熙收复台湾亦循此前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