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析日本劳动雇佣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的劳动雇佣制度可归结为: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作为一种制度惯例长期存在于日本的企业中。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与企业内部工会制”一起,被奉为日本企业经营的“三大神器”居于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核心地位。近年来,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日本的劳动雇佣制度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演变。本文运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日本劳动雇佣制的经济合理性作了分析,并对其演变的方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日本长期雇佣体制的微观信息结构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长期雇佣体制一直被看作是其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法宝。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以至一些媒体公开宣称在日本存在了几十年的长期雇佣的就业体制结束了;日本理论界也有观点认为, 以长期雇佣为主要特征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僵化的雇佣制度,企业在这种体制下不能按照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灵活地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增加了企业的雇佣成本,使企业丧失了竞争能力(村上立躬等,1997)。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国有企业工作终身制的劳动用工制度,在形式上和日本的雇佣体制很相似,但企业经济效率低下由此不少人得出这样的结  相似文献   

3.
日本终身雇佣制面临严重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身雇佣制、工资和职位提升的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被认为是日本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终身雇佣制是企业对雇佣的人员(包括工人、职员和技术人员)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在退休年龄以前中途解雇或开除,以保证职工长期工作的制度.日本的企业一般是在每年春季从学校毕业生中成批录用从业人员,通过企业内的研修培训中心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和定期培训并进行长期使用.企业一般不会因经济周期的变化和生产的暂时波动而解雇从业人员,企业因而也很少从劳动力市场上中途录用职工,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和职位升迁则实行年功序列制.这种终身雇佣制并不是通过法律制定的制度,而是战后日本企业在长期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通行做法并成为一种惯例.  相似文献   

4.
日本老年人雇佣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劳动力不足问题将会制约日本经济未来的发展。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促进老年人就业,日本政府修改了《老年人雇佣稳定法》,制定了继续雇佣制度。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短缺问题,基本保障了日本老年人的收入及就业稳定。但也存在大多数企业与职工签订短期非正式雇佣合同等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可为中国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促进老年人再就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日本企业终身雇用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日本企业终身雇用制是指企业在劳动者达到预先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对其进行持续雇用的制度,是企业的一种雇佣惯例。它产生于明治维新后期,正式成为企业的人事制度是在战后经济重建所刺激的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相对不足、企业难于录用合适的人员及当时人们追求稳定的就业心态等,使得终身雇佣制很快赢得企业主、员工的青睐而迅速浒,从而使  相似文献   

6.
对于日本企业雇佣体系的演进问题,以组织行为的微观视角分析,能够更充分地解释其演进动因与机制。日本传统的雇佣体系通过资源支持、长期激励、组织协调三种机制支持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日本企业雇佣体系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优势与劣势,并面临着新的机会与威胁。在此情况下,日本企业雇佣体系发生了多方面变革:雇佣形式多样化、招聘策略多元化、培训开发市场化、组织信息交流网络化、工作方式弹性化、激励基础业绩化、组织文化融合化等。这显示出其"资源柔性"与"协调柔性"增强的演进趋势。新的雇佣体系又面临着怎样保持原有组织优势,以及如何与新内容耦合培育新优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的日本雇佣体系的变革由于缺乏系统性、整合性以及劳资双方的共识,从而使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过多地承担了本应由企业和国家共同分摊的改革成本。2008年的金融危机呈现了非系统改革的脆弱性,引发了日本各界全面思考雇佣体系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开始对劳动时间的两极分化、非正式员工的社会排除现象、社会保障安全网、劳动者培训中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定位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人的公私观经历了三次变迁。战后初期,随着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天皇制及家族制度的解体、"灭私奉公"观念的淡化以及自由民主人权意识的上升,私的立场得到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时期,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成为日本新兴的共同体,日本传统的主从关系支配下的拟家族式的序列等级制,以及"恩情"与"奉公"的伦理融入企业制度中,日本人的奉公对象普遍指向企业,公的意识高涨。泡沫经济破灭后,终身雇佣制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受到冲击,个人能力主义上升,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弱化,重视家庭及个人之私的趋势抬头。与此同时,对爱国心的强调、以及在国家之公与个人之私之间构筑社会公共层面的呼声,体现了日本人公私意识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日本股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及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股东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与执行机构,监事会则专司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日本现代股份公司股东大会的形式化成为必然,相应地董事及董事会则成为掌握公司大权的新贵。资本家便退居幕后,而由作为经营者的董事站到了前台。经营着巨大股份公司、起支配作用的是经营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20世纪是大企业经营者的时代。日本学者西山忠范称之为“经营者专政”。21世纪这种趋向只能是愈演愈烈。而日本公司相互持股制度,在公司内部又形成了一种彼此信任却互不追究责任的制度,更是导致了董事的无责任化经营。绝对的权力衍生绝对的腐败。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中发生的系列丑闻,经营者们就曾受到社会的责难。日本商法不断完善、强化公司董事义务,就在于对董事的权力进行制衡,约束所谓的“经营者暴行”,制止董事权力的滥用,以保护公司、股东及公司第三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浅析日本终身雇佣制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身雇佣制一直被认为是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日本式企业劳资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都是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出了剩余价值,但资本家雇佣工人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欧美国家一般是自由劳动市场为基础的高流动性雇佣方式,劳资双方自由选择,在一名工人的职业生涯中可能调换过几种甚至几十种工作;而日本从战后以来一直是以终身雇佣制为主体。不可否认,终身雇佣制曾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然而近年来,终身雇佣制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进入19世纪,世界已被分割殆尽,地处东亚的中国、朝鲜和日本成为西方殖民者觊觎的最后一块蛋糕。然而,与朝鲜和中国的境遇不同,日本不但率先摆脱殖民危机,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成为近代东亚唯一的"进步非常快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而又变成"压迫其他民族和奴役殖民地"的"新兴帝国主义强国"(列宁语)。究其原因,便是此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作为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向为国际学界关注,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是在若干相关  相似文献   

12.
明治时期的日本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欧化主义到传统主义再到国家主义,各种教育理念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的发展演变过程。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以"忠孝"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基本确立。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国内政治思潮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日本明治时期各个阶段教育理念及其在不同教育理念下所制定的教育政策,进一步剖析了日本由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变过程中传统与近代、东方与西方思想文化冲突及其融合的过程,以及各种思想与政治力量相互结合对日本近代走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终身雇佣制为代表的劳务管理制度一直被认为是日本式经营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同时也是日本式企业劳资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形成了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独特的经营模式 ,即日本式经营的核心内容 ,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式经营的定型是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的事 ,但其起源却很早。 5 0年代 ,阿贝格伦在分析日本企业特征时 ,就曾经使用“终身参与”的概念。在 70年代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调查团对日本进行了实地考察 ,由此确定了日本企业的三大基本…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的国体论包括神国思想、尊皇思想和伦理道德,与宪法解释密切相关。在明治、大正、昭和3个时期的主流宪法解释中,国体论发生流变,从纯粹法理上的天皇主权到日本独有的皇室尊严、忠君爱国等国民性,政治神学与伦理道德持续侵入世俗性权力体系,天皇拥有与日本民族永久同在、无可变更的统治权,而国民主体性则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掉了。国体论在与宪法解释的互动变化中,最终也成为了法西斯统治的关键道具。  相似文献   

15.
井上毅(1844-1895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担任文部大臣期间,实行的教育改革涉及教育领域的诸多方面,对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和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森有礼一起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创始者”。本文试就井上毅的教育思想做一全面的介绍和探析。 一 井上毅于1844年出生于日本熊本藩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幼年时即开始学习系统的儒家经典,受儒学影响很深。他所在的学堂虽然也以儒学为正统,但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实学”学风,注重朱子学的“存养省察,实践躬行”的学问观。这使井上毅形成了自己的实学态度和思考方式,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井上毅已步入青年时代。系统的儒学教育和“实学”学风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忠君爱国”和“崇尚实用”的观念,面对国家兴亡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各大国的双边关系中,中日关系最富于戏剧性。古代日本谦虚向中国学习,膜拜中国的文明。学习和汲取中国文化、典章制度的劲头可谓如饥似渴,遣隋使、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到中国访问、学习;古代中国多用施行仁德之政为治国之本,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支撑,怀德布远,有实力而不以实力取胜,结交并友善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周围各个邦国。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近代日本则以强凌弱,导致中日之间生灵涂炭,中国屡遭日本侵略的人间惨剧。二战以后,由于冷战而使中国和日本长时期内很少交往,互相闭关锁国,互为敌视对象。1972年以后,中日关系跨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近代以来两国关系从未有过的历史性飞跃。"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等原则,成为中日发展友好关系,双方共同遵守的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教育立国的典型,借助教育这一有效手段,国民素质显著提高,国力逐渐增强.日本的初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二战前日本借着明治维新和西方先进文明的传人这一大环境的有利东风,不断改革和调整小学教育制度,随之近代日本小学教育内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了近代日本小学教育内容的历史基础,并对近代日本小学教育的内容分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最后对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刘迪 《新民周刊》2012,(32):23-23
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曾遇到很多重大经济、社会困难,但国家、地域社会及住民通过积极互动,及时对社会对立进行了整合,反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近代社会以后,权利意识增强,维权类型的大型群体抗议活动增加。以日本为例,战后日本大规模群众抗议,基本可分为经济型、环境型、纯政治型。当然,很多抗议活动很难归属某一单纯类型。最近...  相似文献   

19.
浅析日本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以来,日益广泛的信息化带来了许多新的生产模式和生活理念。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各国对信息化测评方式不尽相同,从而对信息化的表征认识也不一致。关于“信息化”的研究最早始于日本。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和企业对信息化给予了充分重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从而使日本出现了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下半叶,东洋传统文化在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初次交手中就输的一败涂地,一种亡国的危机感促使日本全身心的投入到西洋技术的学习之中,西方医学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日本近代医科技术教育从学制教育时期的初创历经教育令时期、各学校令时期、专门学校令时期、大学令时期的长时期发展逐步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