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吉尔·德勒兹看来人的创造力并不只是来自大脑,源自人类精神的凝思或理性的逻辑,而主要是决定于人的身体感觉。正是身体感觉、身体整体的生成运动和存在状态构成各类艺术创作的形象。正是发生在身体感觉层次上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体验与行动变成人的创造潜能,构成各种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理论创新的力量。因此要想培养或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并不非得有超凡的创造天赋不可,关键是要学会体验、捕捉、释放、接受或诱发身体感觉的火花,并能够使其得以凝聚、整合与升华。  相似文献   

2.
张文东 《求索》2008,(12):166-168
“新感觉派”的小说叙事,并不仅是人们一直所谓的“现代主义写作”,而是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对传奇叙事传统的特殊承袭和转型。他们以错位的人生体验和特殊的消费策略,从各种“另类”的人事中发掘现代都市中人“新奇的感觉”,在“变异”的时空中讲述着充满“特异”色彩的欲望与情感的“故事”,创造出了仅仅属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这一现代都市的“新传奇”,使“五四”以来新文学寻找描绘现代都市适当方式的努力,获得了极具建设性和启示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濒死体验”是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研究者肯耐斯·瑞恩定义的。是指人在濒临死亡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这两个问题长期以来吸引了各国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很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30年前中国唐山大地震,很多幸存者经历了与死神的抗争,获救后仍能忆起濒临死亡时的感觉。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在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进行濒死体验调查,为人们开启了窥探生死之间“神秘”的认知之门。现年65岁的中国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研究濒死体验近20年,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目前他和同…  相似文献   

4.
无聊感是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无聊感的破坏性后果,包括青年吸毒行为。本研究在梳理无聊感概念的基础上,调查了我国3128名14~35岁青年的无聊感与吸毒行为的关系。在无聊感方面,青年的休闲活动方式普遍不佳,且县城青年的无聊感体验最高;男性青年的无聊感高于女性;青年群体中,年龄越大,无聊感越强;城乡差异以及辍学、失业等社会因素对无聊感有明显的影响。相较于感觉寻求而言,无聊感与吸毒行为的相关性更强且更为直接,而进一步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感觉寻求对吸毒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无聊感的中介作用产生的。因此,对青年吸毒的预防和矫治工作应将无聊感纳入考量,青年工作也要重视青年的无聊感体验以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健康休闲活动方式与场地,重视培养青年的休闲技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我们相遇一个人,用来判明他的时间需7秒钟功夫。这段时间内的交往接触并不需要语言。我们有意无意使用眼睛、面部、身体或姿势来启动我们的真实感觉,同时也引起了一连串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6.
读书     
正《中国体验》周晓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定价:89.00元中国人精神世界嬗变的全方位检视本书从感觉、情感、心态、体验等无法量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中国人在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如何定义个体与国家、个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如何顺应潮流而又创造潮流。中国体验,是一个与中国经验相对应的全新概念,它指的是  相似文献   

7.
常常会无端地想念一些人。 想起一些人时。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切成一段段的,每一段都和一些人联在一起。没有这些人,生命似乎也就苍白贫乏,没有着落。但也不单是朋友,一些不是朋友而不得不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人,甚至一些憎恨的人,也常常要想起他们,所以,生命便可以分解成这样:一些被你所爱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恨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无所谓爱或恨的人分去了。你的生命被这三种人分解去了。你在漫长的岁月里想念他们,因此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实在而丰足。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其中之一就是审美转向了日常生活之中、身体之中。本文通过对"审美文化"、"日常生活"、"身体"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对它们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表现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审美借助现代、后现代文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身体,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雷冬梅 《传承》2013,(3):116-117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来源于人的天性,是人的自然潜能的进发,因而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人人都可成为创造之人,但是大多数人的创造潜能却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并未使其创造潜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科学的依据及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极少数人,依靠顽强的意志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其创造潜能得以激发,成就创造性的事业,成为创造性人才。坚守独特的个性,提升自身的意志力,是当代社会赋予人的创造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凤山古寺     
隔着薄薄的玻璃,我朝外张望的眼神,掠过一幕幕的景与物,体验着真实景物所带来的虚幻感觉。猛然间,似有一抹火红的倩影,猝不及防地撞入我的双眸,心在瞬间被点亮成暖色的太阳。再望,却难觅芳踪。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保安》2005,(24):36
“冬泳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参与的,但是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兰州市冬泳协会秘书长张常生说,科学进行冬泳,必须要“五注意”。首先是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参加冬泳的人,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健康状况、游泳技术等确定游泳时间。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水温、水域、水质和流速。水温在14℃以上可以游30分钟左右,水温越高时间可以越长,10℃至14℃可以游10至30分钟,10℃以下要坚持每1℃游1分钟的原则。其次是要循序渐进。这一原则对于初次参加的人和有经验的人同样适用。初次体验冬泳的时候,人都会感到很强烈的冷刺激,当身体感觉承受不了时一定要及…  相似文献   

12.
张小禾 《理论月刊》2023,(8):152-160
随着移动互联网+、扩展现实、大数据、全息与传感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元宇宙顺势而出,使用户能够以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等身份进入虚拟空间活动。游戏作为元宇宙的雏形,提供给玩家一种全新的虚拟世界体验,使玩家的意识可以带动身体介入虚拟空间。游戏元宇宙所蕴含的寓身性、交互性、创生性以及情感参与式的沉浸体验为玩家的身体介入游戏元宇宙提供了理论可能性。在技术的赋能下,人可以在游戏元宇宙中拥有不同的虚拟身体,体验不同的虚拟人生,由此拥有全新的身体体验以及情感寄托。但是人在现实世界具备鲜活的身体,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错在场会带来记忆的混乱以及情感的错位。在元宇宙中,虽然身体可以在新的维度上迎来新颖的感知、体验、情感,但真实的身体却缺场了。这种影响会返回现实身体,人的身体好似获得了自由却又在更深层次上被禁锢起来。  相似文献   

13.
雷冬梅 《传承》2014,(2):112-113
人是一种生成性存在,人所具有的创造性潜能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之人,但创造潜能的最终实现由个体的诸多因素决定。创造人才首先必须是独立自主的、富有思想和主见的人,对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具有孜孜以求的热情和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兴趣,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路径,这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4.
郁锋 《探索与争鸣》2024,(2):79-85+178
感觉替代使用一种特定的感官通道提供通常由另一感官通道收集的环境信息。首先,感觉替代的实现突破了传统基于感官的模态分类法,提出了更灵活的标准来个体化感觉;其次,当代反神经中心主义的方法论、超越功能的感觉观、生成主义的认知思潮从各个维度挑战了以神经还原为底层逻辑的替代技术;最后,当前的感觉替代在技术上依赖于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基本原理,在概念上受制于以神经生物学为主导的个体化标准的影响,在本体上表现出“神经可塑主体”的神话。因此,反思并超克这一技术的限度,进而在大脑-身体-环境-演化-社会的交互网络中重新发现感觉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感觉活动治疗的概念在香港的作业治疗师界内,很多治疗师称设计感觉活动治疗为感觉餐单,餐单可分为治疗室内的餐单与家中的餐单。餐单的意思是指儿童因某种感觉刺激不足或过量,治疗师便根据儿童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感觉活动治疗。这就好像我们在身体检查后,发现脂肪过多时便减少进食  相似文献   

16.
宋晶 《前沿》2013,(22):195-196
当代大学生被认为是幸福的一代,然而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其幸福指数并不高,究其原因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没有很好地结合.为此,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确立新的育人理念和培育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准,增强其对幸福的体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增强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修学文化游愈行愈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每一处旅游地,都隐藏着教室、书房里得不到的人生感觉,都需要用真诚之心去领悟、参与和融入.因为这个世界真正的驾驭者,是那些真诚地研究、认识它的人.修学旅游,是一种游历精神和体验漂泊.为事不以诚,则功败垂成;修学不以诚,则芜杂无序.正如"行动散文"的履行者罗时汉所言:想念此地是一种神圣,走近此地是一次亵渎,离开此地是一番悔痛.  相似文献   

18.
这许多年里,很多人似乎都有着这样一种感觉,总觉得在生活在工作中缺少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呢?经百思才得其解的我找到了,它是激情,或叫做豪迈,或称做奋发的一种情感,是使人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体验和感受。试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生活的质量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的社会变革和发展,使生活质量的问题凸显出来。在社会的生活质量中,心理生活的质量是核心的方面。人的心理生活是人所创造的,是人所体验的,是人所拥有的。涉及到人的心理生活,就要涉及到心理生活的质量。所谓心理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是指有无内心的冲突、矛盾的认识和痛苦的体验等,而且是指有无心理的扩展、心理的成长和境界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重要的问题不但是要提高物质生活的水平,而且是要着重提高心理生活的质量。心理生活的质量涉及到心理生活的健康,心理生活的成长,心理生活的环境,心理生活的创造。  相似文献   

20.
论创造与人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洪云 《前沿》2009,(11):34-37
创造之于人的存在有事实和价值双重意义。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在动物进化的自然延长线中自为地发展了新的进化机制,即人自身的历史创造。人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超越其动物性生存方式,形成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想性、享受性和充满激情的生活方式;正是人的创造性的积累和不断提高,才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自由前进的历史进程。人的创造性活动造就了人自身,并构成了人类发展史的主旋律。充分认识创造对于人存在的意义,自觉张扬和发挥人的创造激情和能力,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