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国发展道路与模式的理论研究从“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起日趋广泛和深入,如何看待“中国模式”提法的积极意义,怎样认识其理论缺陷、逻辑矛盾和理性不足尤显重要。较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何以能以更趋成熟的理论形态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本文将从宏观视角对此予以学理性的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式”的研究当下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可依然有是否存在“中国模式”的争议。中国模式可层次性解读为“现实的中国模式”和“愿景的中国模式”。辩证看待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而非尽善尽美,并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便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实践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新的中央国家领导核心提出的“中国梦”,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本文拟就从有关“中国梦”的重要讲话和重要理论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对与“中国梦”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梳理、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本质和内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一坚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威胁论”的渊源存在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中,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又是最新的理论版本。该理论认为大国关系是永远的悲剧,并根据其逻辑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这种观点仅仅从国际社会无政府结构的角度分析,忽视了对中国国家意图的考察;停留在“循环的”、“宿命的”历史观上,忽视了各国强调发展和国际机制约束力日益加强这一现实;关于中国“修正主义国家”的论述也存在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以来,“中国”话题起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舆论热议酷评的焦点,好听的不少:“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世纪”热词不断;刺耳的也有:“中国威胁”、“中国崩溃”亦非鲜闻。好听也罢、刺耳也罢,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和印证着中国横空崛起的客观事实及其对当今世界产生的强烈震撼!我们既有理由为中国的发展强大而骄傲,也有理由对西方社会关于“中国”的热议酷评作冷静的分析。虽然这些热议酷评的动机、心态、立场各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两点却是大体相同的:一是他们观察、感受中国的发展,主要还是仅限于经济增长和军事力量的强大,而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进步、思想理论创新、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却不入法眼,这不能不说是眼界的狭隘片面;二是他们研判、展望中国的发展走向,基本上还是囿于老殖民主义、国强必霸的巢臼:大国崛起,必然要穷兵黩武、颠覆国际秩序、主宰世界!这不能不说是思维逻辑的陈旧荒唐。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将近二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述改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变引人注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不断探索”这一特征慎重而恰当的表述 ,而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已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往开来、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新表述无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程的高屋建瓴的全新概括  相似文献   

7.
苏联社会主义深陷计划经济桎梏而走过一条坎坷道路,经历了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抛弃“新经济政策”确立计划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圣经。中国曾经全面学习苏联,“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经历了曲折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固化过程。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道路”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巨大突破。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识形态障碍是苏联模式情结。  相似文献   

8.
全文从“矛盾问题的精髓”、“质量互变规律”和“矛盾的价值”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问题,探究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新论断的哲学理论来源,并从理论高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 《外交评论》2010,27(1):37-52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扩大的同时,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强权政治却在世界各地不断遭遇挫折,北京奥运会和全球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中国模式”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展开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表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危机,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客观反映。同时,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也反映出中国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国内问题,中国模式还未成型、不可复制,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看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达  周莎 《工会论坛》2009,15(1):15-16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人治”的社会模式,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本文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从三方面来谈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进入21世纪后的短短10年中,中国大陆就发生了4次特大自然灾害,如南方冰雪灾害、汶川、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并迅速进行灾后恢复建设,中国人民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不仅可以为我国以后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恢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为国际社会提供减灾救灾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命题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要求,目的在于“整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然,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我们需要借助把握它的科学体系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代表,其发展模式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针对是台存在“中国模式”的辩论在学界全面展开,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也成为显学。我们应从分解‘模式”一词的概念入手,提炼出“模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标准样式”和“值得被模仿”两个要素的基础出发,梳理“中国模式”取得的成就、发掘“中国模式”的相对优势、定义“中国模式”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模式”的可复制性,证明“中国模式”符合“模式”概念所包含的两个要素,从而使“中国模式”在学理角度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简单地以中国模式的不可复制性为理由而否认中国模式存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模式的概念可以使用,它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特殊发展路径和发展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从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本质中,可以概括出其发展性、独创性、开放性等特点。中国模式既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适性在于其精神特质,而不在于其具体做法,因此不能简单地对中国模式进行复制。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这种“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16.
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定义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方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论、“源”与“流”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的深化和发展.赋予了‘其更为深刻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民族化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蕴着她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和经历独特的民族发展道路,这也为其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深厚的理论资源和发展空间:实践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为科学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标志着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化和中国化的内在同一的实践自觉,使党的执政实践更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合理性和亲和性,也利于西方世界增进对中国的理解。“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中国化”的终结.而是意味着“中国化”的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起点,当前需要继续深度“中国化”,最终建构科学、完整、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极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对于这些经验,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概括:一是官方表述并认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二是"中国模式"理论。考察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探讨今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理论课题,同时也具有紧迫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人的精神层面上的状态,其中“理论自信”是其核心.理论自信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它对人的精神起支配作用,只有从理论上建立起来的信念才是坚定的.理论自信在于理论本身的过硬程度,同时也在于人们的把握程度和应用程度.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端正干部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协调利益矛盾和团结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重塑民族文化有助于整合整个国家、民族的力量,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思想活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社会更需要“中国梦”在理论和实践中引导重塑民族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