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豫政明电〔2 0 0 2〕 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加快我省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 ,现就加快全省城镇住房用地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镇住房用地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城镇住房用地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是积极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加快全省土地权利法制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是依法保护城镇住房用地权利…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生产发展的同时,目前以村民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土地承包经营中,农民土地权益被侵害、农业生产积极性受挫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产生这些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过于模糊,主体性质是组织还是自然人并不明确。农村集体土地应当明确为以村民个人为所有权主体,采取按份共有的实现形式。这一模式并不是对村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或改革,而是对现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的明确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规模经营,是建设民主自治、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许光县 《求索》2013,(1):119-121
以义田为代表的清代团地土地,是清代土地所有权的重要形式之一。清代法律对团体土地所有权的规制,主要从设立途径、运行模式、保护源泉三个方面着手。清代团地土地所有权在宗族等主体上的设立过程,体现了民间力举与国家力推的特征。清代团体土地所有权采用近乎苛刻之运行模式,是封闭主义与回避原则的作用结果。宗族法与国家法的二元合力,则形成了清代团体土地所有权的保护源泉。清代团体土地在发挥稳定基层社会、促进宗族和睦的作用同时,也阻碍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发展。研究清代团体土地所有权,不仅具有构建中国传统物权制度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何确定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关系到农地产权的实现,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现行法律(特别是《物权法》)均没有解决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问题,造成其主体虚位;农民集体三级所有,村民小组为基础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乡镇、村、村民小组应建立以土地为核心的集体经济组织,由其代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新时代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要求,强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保障农民的根本权利,目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方法是采取非强迫命令手段,目标是实现农村土地的最优配置。新时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破解土地权利能否分离、划定土地承包者与经营者权利边界、甄别集体土地所有制性质、破解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的难题。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要保护农村集体成员的土地权益、维护农民的经济独立性、加强对资本投资农地的引导、构建新型乡村振兴主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实现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农民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迅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存在的问题就日益显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四点:(1)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代表不明确。一是现行法规对此有多种说法,可以是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是行政村,可以是村民委员会,可以是乡镇。到底谁是主体代表,需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农村集体土地存在行政权干涉所有权,对集体土地所有权限制性规定直接而具体,保护性规定抽象、笼统,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缺失等"地权歧视"现象。产生歧视的原因是,传统"一大二公"的认识,二元结构制度的政策设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属不明晰等。消除地权歧视的对策为,改变以前"一大二公"的思想,探索建立"两种产权一个市场"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在征收出让过程中产生的增值收益,在各方主体的利益需求与矛盾冲突中寻找一种新的制度平衡。本文在分析现行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不协调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路径模型,提出了以集体组织为交易主体的农村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和政府职能转变并举为重点的四种路径选择,探讨了改革面临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难点问题,为推进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地承包经营制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正在遭遇既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实现农民平均占有田地的制度依据,又面临着农村土地三十年以及更长期的顺延、不调田的现实矛盾。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无论是重庆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模式还是成都试点“土地换身份”模式,都无法有效地解决农地承包经营制度运行中的矛盾。具体的对策应当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内,一方面通过集体土地股份化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及畅通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解决无地、少地农户的基本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余欢  郝赪 《人民论坛》2015,(5):104-106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改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情况不容乐观,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文章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制度进行深刻剖析,找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构民族地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设想:其一,确定集体所有权之性质;其二,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依附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该文剖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点:集体所有,村民使用;依法拥有,集约利用;保障安居,限制流转。揭示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与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意愿相冲突,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取向相冲突,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相冲突。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Many reporters and scholars outside China advocate the privatization of land ownership in China as a necessary step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 system into a modern, large-scale, market-oriented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one. Chinese scholars advocating land privatization, for their part, typically argue that land privatization would better protect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We present a contrarian view to these calls for land privatization. Under China's current system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and individualized land use rights, agriculture has modernized rapidly in China in a way that has avoided privatization's many downsides. Land privatization, by contrast, would only exacerbate class inequality and social tension in rural China and further weaken farmers’ positions in dealing with more powerful actors. Through analyzing six dimensions of this issue—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lan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promoting scaled-up modern agriculture, protecting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preventing land grabs, enhancing rural livelihoods, and facilitating rural migrants’ integration into cities—we maintain that strengthening the current system is superior to privatizing rural land.  相似文献   

13.
朱光 《桂海论丛》2005,21(1):74-77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资料.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加大了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确保农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中增值和维护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4.
由建勋 《中国发展》2007,7(3):70-73
计划经济时代沿用至今的模糊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使得土地一级市场征地与二级市场供地之间形成巨大利差,诱导地方政府乐此不彼地过度行使征地权。在国家作为土地权形式上的管理者缺位,农民又无权维护自身土地权益的制度安排下,造成了耕地资源流失的难以遏制。对此,及时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民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成为从源头上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集体成员权的界定与保障——以农村土地权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价值的猛增,涉及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合理界定集体成员资格,保障成员合法的土地权益,需要完善立法、体制、司法等,转变所有制实现形式,使集体土地收益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有效分配。  相似文献   

16.
杨一介 《思想战线》2002,28(4):110-114
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的上地改革运动以后形成的 ,它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现状和实际的 ,虽然将来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农地集体所有权的内容和含义会发生重大变化 ,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维持农地的集体所有权或社区所有权 ,仍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是保障国家粮食充足、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农地流转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等众多障碍。因此,采取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规范农地流转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将有效健全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农地合理、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8.
联建模式是地震灾后重建政策的主体部分。联建包括租赁式联建和流转式联建两种。联建模式存在与现行法律冲突的困境,以及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的土地权利、联建三方关系混乱和混淆灾后救助与征收补偿界限等问题。联建政策是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一次有益尝试,针对联建政策暴露的问题可以建立并完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农村不动产登记制度等,保障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规范使用,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9.
李晟  郧文聚 《中国发展》2013,13(2):23-26
伴随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大中城市周边集体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全国各地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验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变增长方式、完善土地管理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该文在总结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验基础上,提出在大中城市周边区域率先建立统一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促进城市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并就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鼓励、扶持产业支撑,深化城镇社会保障和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和城乡综合管理体制创新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河北省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分析了当前河北省妇女土地权益的特征以及现行政策法律的不足,介绍了其他省的经验,并就村民自治如何做到民意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出嫁女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