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恩来与共产国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周恩来生平研究中,周恩来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众所周知,自周恩来1924年回国至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在几乎有关中国革命的所有重大问题上,他都与共产国际有过较为密切的接触。因而,周恩来在这一时期的功过是非都与共产国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探讨周恩来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正确认识周恩来处理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的策略原则,实为研究周恩来生平不可或缺的内容。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周恩来与共产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本文分四个阶段试加论述。一、初步的独立思考与组织上的服从(1924.9—1927.7)…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驸马巷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巷,西宅院临局巷,都是曲折的三进院。整个建筑都是青砖、灰瓦、木结构的平房,为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民居,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里。虽然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但周恩来把他童年的12个春秋留在了故乡.这些院落一直回荡着周恩来人生的第一串足音.印刻着周恩来人生的童年身影。  相似文献   

3.
南山 《党史博览》2008,(3):4-10
以人民群众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他常说,没有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在周恩来的总理生涯中,他勤政爱民,倾注民生,老百姓没有洗澡的地方,他带头捐钱给群众建澡堂;修建密云水库,他批评水库指挥部“见物不见人”;延安人民生活穷困苦熬,他流下了难过的眼泪……这一切,使得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人民总理”。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本文采撷周恩来总理生涯中倾注民生的几个片断,以纪念这位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相似文献   

4.
吴雪 《党史博览》2008,(10):12-13,19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民族解放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一直没有回过故乡淮安。周恩来一生对故乡情深意笃、魂牵梦萦。1965年7月,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看望支边青年时,对来自江苏淮安的姑娘李正兰说:“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家乡的。”那么,周恩来为何一次都没有回故乡呢?这里面确有其原因,而这些原因又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5.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从投身革命事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但是,周恩来夫妇抚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后代,几个侄儿、侄女也在解放后来到了他们的身边。本文记述的是周恩来和他的侄儿侄女之间骨肉亲情的故事。周恩来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祖籍浙江绍兴。清道光年间,周家迂至江苏淮安定居,周恩来于  相似文献   

7.
齐霁  沈洁 《党史纵横》2010,(8):24-26
习仲勋与周恩来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相识,在此后的数十年风雨历程中,经常受到周恩来的关心、教诲和伟大人格的熏陶,十分崇敬热爱周恩来。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工作期间,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他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深得周恩来的赏识与称赞。在他遭受磨难时,周恩来同样对他悉心呵护,倾力相助。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在京举行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  相似文献   

9.
张秋兵 《湘潮》2011,(3):49-49
用恩来在家乡淮安生活了12年.对他童年教育起到主导作用的是他的三位母亲。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忠厚朴实.为养家糊口.常年飘泊在外。周恩来的两个伯父,四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差,基本不在淮安。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没功夫管自己的家事。每月去会计处领取他们夫妇俩工资和保管他们家现金与存款的人是周恩来的司机杨金铭.他每月底要向邓颖超报一次账。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周恩来突然要杨金铭细报一下他家近两个月的收支情况。  相似文献   

11.
刘焱 《党史博览》2009,(1):55-56
近年来,京津等地个别报刊曾刊登文章,不顾原始档案和周恩来本人的多篇著作及多次接见中外记者时所谈他上过南开大学的事实,不负责任地传播“周恩来没有上过大学”的谬论。2008年8月上旬,当奥运圣火在国内传递的庄严时刻,个别地方电视台的解说员竞轻率地介绍说,“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从日本回到天津,原准备入南开大学学习,后因忙于学运,就没有入南开大学”(大意)。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卓越领导人,对他的生平介绍应当严肃慎重,事实准确。  相似文献   

12.
秦九凤 《湘潮》2008,(5):6-9
转战陕北期间,他是周恩来的警卫员。他对于转战陕北的回忆,大多是关于周恩来的回忆。周恩来的人格魅力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1992年3月,我有幸与周恩来的警卫员王还寿有一次难忘的会见。几十年前周恩来转战陕北的一幕幕,时刻萦绕在王还寿脑际。身患重病的王还寿首先从给周恩来当警卫员说起。  相似文献   

13.
中外人士眼中的周恩来盛永年周恩来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时,他的才能已崭露头角,吸引很多人的注目。周恩来的一位国文老师在批改他的作文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并在周恩来的作文文未批示道:“心长语重,机畅神流。...  相似文献   

14.
《福建党史月刊》2013,(17):43-43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就有两次被打倒。他后一次被打倒,是因为毛泽东不愿意看到他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73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从江西“牛棚”里回到北京.开始代替周恩来分管国务院的工作。他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15.
1940年3月26日,任弼时结束了在共产国际近两年的工作,与周恩来、邓颖超、蔡畅、陈琮英等人一起回到延安。当时延安形势危急,党内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的归来让毛泽东倍感欣慰。由于此前的工作成绩与能力,任弼时很快被委以重任。1940年五六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虽然决定没有立即公布,但此后他便开始履行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职责。194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宣布了对任弼时的任命。此后,任弼时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但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职务一直没有卸任.直至1949年因病休养。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的人生轨迹虽有波折,却没有大起大落,这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一个"忍"字。美国人谢伟思在重庆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时,同周恩来接触较多,他谈及亲身体验时说,我未见过周恩来发怒、发火或心烦意乱,他总是那么平静、镇定,我没有见过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的南大门广州是1949年10月14日解放的。广州获新生后没几天,随国民党铁路系统跑到广州的周恩彦想到了他的堂兄周恩来,就以长子周保昌的名义给周恩来发去一份电报,想请周恩来为他们父子在人民政权内谋一份差事,以期能有碗饭吃。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没有忘记他这位曾为革命做过有益工作的十三堂弟,但他决不因为自己与周恩彦的这层关系就给他以任何特殊,所以周恩来的回电很快  相似文献   

18.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王伏林所说的这件事发生在1959年的元月,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他将总理扶回座位,总理一言未发,  相似文献   

19.
春勇 《党史文苑》2023,(1):38-41
<正>周铁男无疑是领袖人物文史资料收藏的代表人物。尽管尚难确定他是不是民间最早的周恩来文史资料的收藏者,但可以肯定地说,他收集的周恩来文史资料,数量之多、类别之广、品种之全,至今没有人超越。从15岁开始“收藏”周恩来与许多热爱周恩来并在他逝世后收集与他有关的文史资料的人不同,周铁男在周恩来生前便开始了对周总理文史资料的关注和收藏,那时他还是个中学生。  相似文献   

20.
1960年1月,杜修贤正式接到新华社的通知,派他去中南海,跟随周恩来总理.专门负责拍摄他活动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