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菊兴 《理论月刊》2005,4(4):73-75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及发展的三大方面的哲学依据。要深刻了解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真正弄清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探讨。从总体上而言,理论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的追寻,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基础的探究,对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的审视,对融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的整体性考察。文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有利于拓展该理论体系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刘嵘 《前沿》2006,(7):40-4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主体论、普遍联系的观点、两点论、重点论等唯物辩证法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晓玲 《新东方》2008,(12):17-19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都是按照某种哲学观点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科学发展观从其产生、形成过成及其内容来看,都包涵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5.
任何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对当前时代和社会根本性问题的反映.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基础对于准确、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科学发展观建立的本体论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是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如果以物质本体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等问题就无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以实践视角理解科学发展观,正确地理解了"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才能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深厚的哲理底蕴。要从哲学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论,必然涉及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和哲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发展理论的全盘否定,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本主义,全面协调发展就是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慢速发展。产生这些误区的理论根源在于形而上学地对待科学发展观。走出对科学发展观认识误区的途径在于: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秀媚 《岭南学刊》2004,42(4):20-24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以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既造成对自然的破坏,也造成对人的本质的背弃。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本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耿世雄 《人民论坛》2012,(35):224-22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许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树立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必须科学回答“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动…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术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小晖  吴春生 《前进》2005,(6):38-4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迅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打下了基础。本文拟对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做一综述,以供借鉴。一、关于科学发展观产生的依据有学者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分析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的,它是共产党人观察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  相似文献   

12.
王红梅  周宏伟 《传承》2007,(7):44-4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全面协调发展是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浸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读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志梅 《前沿》2012,(12):50-51
一种理论是否能成为一个体系,首先就要看其是否具有自己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必然有其哲学基础。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基本矛盾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唯物辩证法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孙志祥 《传承》2009,(20):36-3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法哲学的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丰富人权价值涵属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深蕴法治思维的法哲学方法论。分析科学发展观作为方法论的法哲学意义,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一次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很多学者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哲学基础、理论价值和实践特征等方面有了深刻论述。其实,科学发展观蕴涵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和突破,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否定和批判,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浩斌 《中国发展》2010,10(2):45-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哲学底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理论依据或进行了理论说明;而差异论哲学、发展论哲学以及和合论哲学则分别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对人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唯物史观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不是抽象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石逸文 《传承》2010,(3):62-63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原则,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哲学基础,毛泽东提出的生产力标准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衡量政策好坏的一种评价尺度,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