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来宗教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努力倾向--以多种方式"会通儒学",特别是尽力阐明佛儒、伊儒、耶儒相通或同源."会通儒学"活动不仅使外来宗教因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推动了中外思想文化的顺利交流,对21世纪外来宗教如何与我国社会相适应,从而积极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6年的新儒学思潮不仅从历史底蕴、儒学的价值、使命与实现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探索,还继续着他们深耕基层社会的实践努力,对儒学的普及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必要的反思。此外,2016年度两岸儒学界之间亦有着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他们通过回顾历史,反思现状,肯定儒学的文化纽带作用,共同维护中华文化的根脉。  相似文献   

3.
源自民间的孔子儒学具有本然的民间草根性、普适性和实践性。孔子儒学反哺民众,使原生态的民间草根儒学文化元素系统化、理论化,强化了实践理性精神。传统民间草根儒学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大众化、普适化传播机制。民间草根儒学传播机制的研究与重建,有利于加强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建设,匡正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有利于建构我国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普适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增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贵州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贵州民族地区复杂的历史环境,客观上带来了儒学传播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民族战争、兴学校、办书院、游学、修方志等成为贵州民族地区儒学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贵州民族地区儒学发展与传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民族文化建设注入鲜活的动力,而且加快了整个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自汉始,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之哲学体系,遂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核心思想,其“道”、“贤”、“公”、“君子”、“闻达”等内容,为后世政治制度阐幽发凡,对“求至公”、“举贤才”、“尚君权”、“重声名”之科举思想之产生、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以禄进贤,士人心性虽有万千气象之变化,或循君子贤士之道,自爱强志以求仁达;或饰正藏邪,巧言令色以图仕禄.然而,科举制度之总体设计,首重遴选严守儒家传统精神之士子“入仕”治政,故而科举思想正在于继承与阐发先秦儒学之价值核心,儒学最终得以走上制度化之昌盛,也正是借助了科举这一外在形式中之内在价值要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臧知非 《湖湘论坛》2011,24(3):103-109
儒学内容的搬迁既源自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决定于儒生价值追求。从儒生价值观的层面了解儒学变迁更有助于把握儒学与历史实践的内在关联。秦汉之际,儒生的价值追求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折时期,其表现就是以昔日圣王批评现实,转变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积极地为巩固现实权力秩序出谋划策。这个过程,从荀子开始,到董仲舒完成。儒学也最终完成了由现实的批判武器转变为现实统治的工具。只有历史地分析这一历史过程,才能科学地把握儒学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忽必烈与儒士的关系,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从1242年到1262年这二十年间,儒士们逐渐取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并得到了重用.这是由于忽必烈为了取得天下的缘故.而从1262年至1294年的三十多年里,忽必烈却逐渐疏远和压制汉族儒士,到最后弃置不用.最直接原因就是忽必烈认为儒士不忠、无用.  相似文献   

8.
王秋生 《新东方》2006,(8):51-54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这都是基于对其思想的研究得出的评价,而对其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却鲜有人研究,对他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始终没有获得肯定。一部中国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播史,儒学创始人孔子所确定的传播理念功不可没。本文旨在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孔子做一些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还原孔子在传播学上真实的历史地位。一、孔子是中国文化传播学的开山鼻祖,也是大众传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研究文化传播过程中,学者们未能正视孔子在传播中的地位,有的学者把传播和传播学概念相混淆,…  相似文献   

9.
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生2557周年,由上海市文庙管理处、上海市伦理学会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儒学研讨会在上海文庙举行。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次儒学研讨会的主题是“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与会学者首先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论证。上海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认为,要讨论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首先要弄清楚儒学传统是…  相似文献   

10.
张华以建功立业为主题的诗篇,以及相关联的以侠客为题材的诗篇,沿着《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的足迹雍容走来,其主题元素发生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改变.时间元素与士意识元素的密切结合启动了建功立业这一主题向着以儒家思想为宗的崇尚理性与事功的方向发展.所以张华认为“放心纵逸”的行为是建功立业的大敌,儒士必须注重自我修养.张华以象征的方式揭示出儒士应有侠客般的智慧、忠诚和才干.对于那些在边疆建立了功勋的勇士,张华始终给以崇高的敬意.张华认为荣名应该属于建立了功业的人们.  相似文献   

11.
<正> 台湾学者把儒学放到一个全方位面对西方文化的环境中研究,基本上显示了儒学现代化研究的未来趋势——儒学本位的中西文化大融合。因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儒学带来了来自民族深层结构的价值观念,但是目前台湾已经处于新兴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阶段,以经济价值高于一切,并追求个人的人  相似文献   

12.
儒学复兴中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福  金小方 《求索》2007,(3):169-171
知识分子在现代儒学发展中需要承担什么文化使命,这一问题在百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分子是儒家思想的载体,《论语》规定了儒家知识分子在传播和发展儒学的过程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在儒学的复兴中,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重塑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儒学长期积淀于中国人的思想,生成了家本位的理念,客观上也促成了以家庭为单位隔离病人的方式。然而由于传染病的剧烈及其传染性,人们往往躲避甚至遗弃病人,违背了儒学宗旨;相反,也有人捍卫儒家精神而拒绝隔离,这二者都反映了隔离与儒学的冲突。随着时代的发展,隔离作为科学的的防治措施逐渐为世人接受,这与儒学与隔离之间的不断交融、渗透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背景下,一直有不少学者表现出对于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朱子学的推崇。他们或是认为朱子学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或把朱子学看作救世之良药,或以为朱子学内涵现代科学精神。因此事实上,这一时期朱子学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以一种现代的学术研究方式,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持续深入地进行着,并在极其艰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跨文化”成了一种最具时代特点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对全球传播宏观语境给予全面、准确的审视,掌握全球传播语境下的价值格局和文化权力结构,成为破解中国文化与价值传播语境难题的关键。我们不仅需要把握复杂世界的价值和文化权力格局,也需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构建富有成效的中国价值传播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6.
李立 《台声》2008,(2):36-38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何四海  ;何文燕 《求索》2008,(6):156-157
民事公告送达是民事程序中诉讼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必要的拟制送达,公告送达的价值集中体现为程序促进价值和信息传播价值。适用公告送达应当以受送达人为核心,遵循审慎适用的原则、当事人参与的原则以及诉讼信息有效传播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新闻舆论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往往内化为一种无意识的结构,存在于新闻文本的话语深层。同时,新闻舆论的自主性又使得内在的意识形态因素和外在的、表象的、边缘的价值观念产生一种紧张关系,从而或隐或显地瓦解、颠覆与重构着新的价值观念,这一离心结构的存在使得新闻舆论的观念价值复杂化,并促使其由一元到多元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由主流意识形态所构成的权力话语具有生产主体的作用,并掌控着对生活世界的解释的优先性,从而控制着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19.
如何评价儒学?如何使儒学为现代化服务?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其一是借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旗帜,抬高孔圣人和保卫孔孟之道,或尊现代新儒学为时代精神;另一是以彻底否定儒学作为振兴民族、  相似文献   

20.
王克婴 《前沿》2005,(3):188-19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 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过是非成为世人永恒的话题。本文试从伦理学的角度, 回眸儒学在几千年历史中的盛衰命运, 探讨儒学在历史上遭遇颂扬或唾弃两种不同命运的深层原因: 即儒学创立之初的现实与孔子的理想构造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儒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实践中的的坎坷命运, 而孔子儒学的理论框架清晰表明———儒文化是一种适合于盛世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