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农村文化和农村精神价值的崩溃以及政治经济对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化现代化建设运动。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群众荡涤封建落后文化,确立农村文化教育新方向;开展冬学扫盲运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打破农村旧秩序,树立农村新文化风尚等活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当代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当代创新农村文化现代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1,(11):32-33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在外交工作上作出了三大决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大决策是一个整体,核心是要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什么是“另起炉灶”?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任务多、会议和集训多、公文表册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即五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和先进分子在农村的形象,也干扰了当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组率先发现此类问题并及时上报中共中央。中央高度重视,专门就此发出指示并要求党和政府各级组织彻底清理和整顿五多问题。探究这段历史,对于深化党的执政史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对于当今党在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众多的上海优抚工作繁重而紧迫。为了完成优抚工作,上海市政府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优抚工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导的高覆盖、全方位的优抚组织网络;长短期工作结合,优待、优抚并行;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群众普遍发动,三方协同开展工作;通过检查制度避免优抚工作流于形式。这一工作模式,使烈军工属的生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消除了军人的后顾之忧,取得了预期的政治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5.
陈菲 《世纪桥》2011,(21):22-23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基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治动员,它极大地调动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特点和效应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南京解放之前,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了很大程度的协调、合作。随着国民党政权日趋瓦解,为维护在华利益,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的离心倾向凸显。新中国成立后,英国置美国的压力于不顾,自主地作出了与中共政权建立外交关系的政策。综观这一时期的英国对华政策,美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国家利益决定着英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执政后一次重要的"治党"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原有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建立新的基层组织和发展新党员等方面。这次"治党"活动是与当时全党大规模的整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次"治党"活动,不仅使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和富有活力,而且也为党的执政治国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和天主教团体长期在苏北地区开展传教活动,并创办了学校、医院和救济机关作为附属事业。苏北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团体及附属机构大都接受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津贴资助,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文化渗透与控制的重要手段。新中国初期,全面肃清美西方的影响成为新政权必须解决的问题。苏北区对接受外国津贴的宗教团体及附属机构的处理,是在中央有关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的。在处理过程中,既注重在经济上切断相关宗教团体及附属机构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联系,又特别重视从思想上清除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9.
林木 《党史博览》2010,(6):F0002-F0002,F0003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之前,中共中央曾多次在较大范围内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王星 《北京党史》2013,(5):45-47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反”运动的重要决定和指示.号召在全国进行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张帆  王瑜 《实事求是》2020,(1):26-3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文化理论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理论创新的方向引领、坚持以破除文化发展中的闭关自守为重要动力、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旨归,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新时代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时代要求是:不断完善保障其发展的各项制度体系,积极为其营造安全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党的文化理论发展中的根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继平 《理论学刊》2005,2(11):73-76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政治社会化的崭新尝试。一方面,巩固了新政权,促进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并为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党在推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6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新中国诞生前1000年时的情况作了分析对比,同时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作了对比,结论是社会主义制度带来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进一步繁荣强大,走向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期。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建设和批判方针,改造知识分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重要思想,这些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当然,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取得思想文化建设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遇到了挫折,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大历史和大逻辑,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而伟大发展的基本特征。70年中国文化政策发展是她的历史反映和记录。与之相对应,作为她的精神反映和记录,构成了当代中国国家文化治理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培育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的能力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提高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的能力结构和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后30年,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又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60年的历史是个有机整体,后30年对于前30年来讲,既是历史的传承,又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田雪原 《学习论坛》2010,26(2):64-66
60年特别是后30年人口结构转变加速推进的基础,无疑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以降低生育率为主旨的人口政策卓有成效地实施,则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来走向有各种猜测,有的甚至以讹传讹,需要澄清。当前,步入低生育水平“转变后”人口的变动,重又走到十字路口,人口政策面临新的决策选择。当前我国处在人口发展战略第二步。如何走好这一步?其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可表述为: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控制入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控制”、“提高”、“调整”协调推进,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要在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加大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的力度,为实现向以质量提高和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变创造条件。就数量控制而言,笔者提出以下生育政策决策选择:其一,全国不分城乡,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结婚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其二,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一方为独生子女者结婚,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农村可以现在开始实施,城镇可从“十二五”开始实施。其三,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条件下,农村可不分性别普遍生育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初期乡村社会改造的深度与广度都是空前的,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领导的新政权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其做法与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承接五四以来乡村社会改造与建设的巨大能量;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准备;确立了以土地改革为基础的总体解决方案;实施了合理有效的总体推进行动。  相似文献   

19.
韩德强 《探索》2006,3(2):183-188
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这个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一些主流经济学家鼓吹的全盘市场化导致的。回顾改革历史,可知要按一些主流经济学家鼓吹的全盘市场化改革去反对“权贵资本主义”,去追求“好的法治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缘木求鱼。承认新自由主义的错误,承认市场万能论的错误,承认将市场机制泛化到一切领域的错误,并不等于要否定市场,更不等于要否定改革。人民群众拥护的改革,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改革,是要市场,不要市场化,要计划,不要计划化的改革,绝不是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想象中的全面私有化、全盘市场化、两极分化、腐败化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