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聚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现象具有参与主体为弱势群体、矛头指向地方政府及执法部门、本质依然是利益冲突、参与者心理上不满情绪和"法不责众"相互交织、后果严重以及是一种继发性冲突六个方面的特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应从源头上、机制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妥善处置这类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加快“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预警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中出现的一种新苗头、新情况,易形成心理冲突和对立情绪。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建设可从根本上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亚文化是我国网络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网络文化生态的健康与否。以“表情包文化”“丧文化”“饭圈文化”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泛娱乐化、价值虚无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不良倾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加强网络亚文化景观不良倾向治理,需要多措并举: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二是多主体协同,打造网络亚文化治理共同体,形成治理合力;三是手段革新,从冲突管理到协调治理,实现文化破壁。  相似文献   

4.
刘勇 《理论前沿》2009,(19):29-3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看,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去构建积极防范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5.
政治亚文化是政治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地域、年龄和性别等的不同,产生了有别于主流政治文化整体性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并在政治体系中起着一定影响作用的政治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说,现代学者更多的是从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框架、层次、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亚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传统政治文化从不同主体的视角下进行梳理,将繁复错节的传统政治文化进行细化。并且从广义的政治文化概念出发,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政治情感统一纳入到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浅析犯罪亚文化对黑社会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社会犯罪是一种国际社会公认的有组织犯罪的最高形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理论界也从多个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如犯罪亚文化对黑社会犯罪的影响就有很多不同的认识。犯罪亚文化是指逆主流文化而动的反文化、反主流文化、反社会的极端越轨文化。黑社会犯罪与犯罪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犯罪亚文化是黑社会犯罪的精神支柱,它是黑社会犯罪组织的内在动力。犯罪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其形成必然要受到客观物质世界变化以及人的思维变化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略论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无直接利益冲突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它与我们正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通过建立理性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畅通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开放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廉洁高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公共服务的共享保障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成员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前者包括社会焦虑、不公平感、不安全感、相对剥夺感和受挫感;后者包含趋利避害心理、挫折—攻击心理、受迫害心理、社会认知偏差、偏见、个性缺陷。通过情绪唤起、自我合理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奖励、满足宣泄消极情绪需要、行为认同、集体安全感等方式,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成员的心理能量转化成群体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吉登斯把社会风险无所不在性称为"风险景象"。"风险景象"表征着导致社会冲突和危及社会稳定与秩序的种种可能性,其中"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种新社会矛盾形式尤为引人瞩目。"无直接利益冲突"指:绝大多数参与者对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条件下产生的冲突,即在没有直接利益瓜葛的主体之间而发生的对抗行为,从众者借机表达和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造成打砸抢烧等严重后果。人民政协工作应重点注意这一矛盾新形式,大力强化社会整合、凝聚、协调功能,有效化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的社会发生理论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以斯勒施和迈克为代表的社会失控理论,二是以塞利和米勒为代表的文化违规理论.前者强调社会中的文化、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价值联系相对缺失是导致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根本原因,后者则强调文化违规,即与法律相冲突的亚文化观念及其衍生的行为规范,是诱发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与价值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年亚文化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意味着价值冲突已经上升到了政治文化层面。它受到了世代冲突、媒介统治、景观表演等多种现代社会因素的驱动而带上了越来越强烈的反抗性。青年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反抗,是为了捍卫一种生活形式及其背后的价值。将青年亚文化运动所蕴涵的创造力从其反常形态中拯救出来,克服其犯罪、越轨和无序的消极后果,不仅是社会文化学所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犯罪学所遭遇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与主流司法文化相对应存在一种司法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形态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西按照其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达到正当或非正当的目的,采用越轨和违法方式从事违反司法理念和原则的行为。司法亚文化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之分。其正向功能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心理调适;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等。  相似文献   

14.
宗教的社会功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维护各种剥削制度及其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从国内推向国际空间;宗教是民族分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和民族斗争中的关键性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和区分古今不同类型文明的鲜明标志;不同宗教规范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领域中的歧异、对立和斗争是由各种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现实利益的争夺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冲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的文化意识原因,既具有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一致的因素,也具备一些区域性文化元素。归根结底表现为主流文化与犯罪亚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为逆主流文化而动的反文化、反主流文化、反社会的极端越轨文化,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体现为群体性的有组织犯罪亚文化,它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中国社会中存在有组织犯罪的亚文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组织犯罪中的个人和组织群体也存在有组织犯罪亚文化。  相似文献   

16.
青年亚文化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属性。在消极亚文化影响下,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部分青少年价值观发生了异化。重新审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权威,规制媒体文化价值行为,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校园学生文化团体建设来完成对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的本质为利益冲突。从维护私权的视角进行分析,权利保护存有困境是引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社会中执法规范过于粗略、社会转型冲突加剧、权利救济路径不畅等均导致权利保护困境加剧。为此增强公安执法中的透明性,关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以及完善救济机制有助于摆脱权利保护困境,进而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频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PUA亚文化深受青年大众追捧,由此产生的恶性事件以及违法犯罪屡见不鲜。PUA亚文化在与我国主文化的冲突过程中已经由一种良性文化演变成犯罪亚文化。这种犯罪亚文化具备叛逆性、联结性和畸异性等特征,并会产生反社会危害、反分化危害以及反规范危害,故必须加以防范。PUA犯罪亚文化的形成机理是:外部文化冲突中不良文化的泛滥与基础教育的不足为其形成营造了条件;内部文化冲突中犯罪人的选择偏差与被害人的选择失衡为其形成提供了动能;社会监管与法律制度等规范真空也为其形成提供了便利。为遏阻PUA犯罪亚文化蔓延,必须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增进对心理障碍亚群体的疏导和治疗。同时,也要强化对PUA行业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惩PUA恶性事件和违法犯罪活动,以降低其对青少年群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矛盾尖锐化集中表现为直接利益冲突、非直接利益冲突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冲突基本上都是作为弱势阶层与强势阶层的冲突,集中地表现为干群冲突和劳资冲突,或者说表现为干群矛盾和劳资矛盾。必须找准矛盾的症结点,认识到矛盾的根源是利益冲突,从化解利益冲突上来解决矛盾;找准麻烦制造者,找出引发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对症下药;找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体制机制的改革来完善矛盾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不良亚文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暴力、享乐、网络虚幻亚文化等对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减少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冲击的措施:一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群体实行“个案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