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强  王忠生 《求索》2008,(7):5-7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金融业在“两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需要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从当前的情况看,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基础、资金融通体系、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和体制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为了更好地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促进长株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两型社会”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也就成为新焦点。农村城市化是“两型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该文从农村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讨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为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城市化资金缺口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3.
肖安民  赵炜 《政策》2008,(1):23-26
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如何正确认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刻内涵,及其对武汉城市圈、  相似文献   

4.
曾黎 《政策》2008,(11):24-27
从去年12月14日圈家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今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圈批同意“总体方案”,湖北在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4个去年国家批准的综改试验区中,总体方案最先获得批复,创造了第一个“试验区速度”。这标志着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正式承担起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经验、做好示范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5.
武汉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珂 《长江论坛》2009,(1):91-95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武汉市“中部崛起”战略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浪潮紧密相连。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适当合理地提供包括土地、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贯彻“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高速发展且不违背两型社会宗旨的新时代试验区。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发展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已被武汉市政府列为“十一五”重点课题和工作内容。由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谋划,缜密安排。本文在对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些许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兰 《中国发展》2009,9(6):31-35
该文讨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阐述了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武汉城市圈的优势与不足,指出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实现新型工业化,重点在科学理解“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问的联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构建“两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8.
姜铁兵 《学习与实践》2009,(12):139-144
“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两型水务”,建设滨江滨湖生态城市,必须坚持可持续治水思路,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体系构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转变发展方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管体制机制,以“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服务“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08,(5):21-21
一、设立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需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金融综合潜力。近年来湖北省已从传统的贷差省变为存差省。信贷资金的外流,表明全国性商业银行在鄂分支机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减弱。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受资金实力、金融管制、金融品种单一等限制,难以承担城市圈内企业之间经济合作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0.
《湖北政报》2009,(7):25-29
<正>鄂政发[2009]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鄂政发[2008]58号)精神,全省金融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武汉城市圈建设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和增强武汉城市圈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致参 《中国发展》2009,9(6):41-41
10月23日,“中国发展论坛·2009——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在武汉东湖宾馆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致公党中央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致公党湖北省委会、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发展》杂志社共同承办。论坛直击“两型社会”主题,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基本途径和工作重点等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征求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的意见和建议。党外人士认为,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了战略机遇。湖北党外人士就如何搞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一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曜晖 《政策》2008,(2):35-37
推进武汉城市圈“试验区”乃至湖北的“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做好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水土保护、生态建设等四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08,(5):18-18
2008年5月20日至22日,湖北省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议在武昌召开,会议重点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建言献策。李鸿忠省长莅会听取大会发言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田承忠副省长作“关于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情况的通报”。会上,有12位同志就“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大会发言.本刊摘要选载。  相似文献   

15.
试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应分为两个阶段,实现“两个率先”,达到绿色GDP、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节地造地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等5项具体指标,选择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还应做到:变观念、强改革、重机制、缓称“极”等四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障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根据国家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策和中共湖南省委的部署,结合长株潭城市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日前获国务院批准。根据该方案,武汉城市圈将围绕“九大创新”,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博导赵凌云,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梁亚莉,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所所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秦尊文3位专家,对“九大创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11,(11):28-28
围绕中心履职能.着眼全局谋大事 立足全局,超前谋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后,我们以全市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献一策”的形式汇集真知灼见,以高层论坛的形式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专报获得了贾庆林、王刚、钱运录、郑万通等全国政协领导的重视和批示。  相似文献   

19.
要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最重要的就是要界定人与自然的产权关系。在有效的产权制度约束下,资源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建设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和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探索,有效的产权制度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其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湖湘论坛》2013,(6):F0004-F0004,F0003
株洲县位于长株潭城市群南缘,境内渌水东来,湘江北去,雅称“渌湘”。全县辖14个乡镇,总人1334.1万,总面积1053.6平方公里,属“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范围。其中274.76平方公里被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作为“两型”建设的前沿阵地,更应该加快转型步伐,在全省新一轮转型升级发展浪潮中走在前列,为打造湖南经济发展升级版,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