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把道上升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并加以阐发,提出了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整个《老子》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础的。老子赋予其道各种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并通过这些不同意义的道来展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众多的道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而上学意义的道、境界形态的道、政治道术领域的道和规律意义的道。由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形而上学的道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这种道落实到政治领域而为治国之道,与人生相联系为境界形态领域的道,从社会自然角度则为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通篇阐述“道”的本质和如何以“道”为人处事,宣扬道家思想。书中运用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围绕“无为”和“不争”两大主题展开。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止是一种治术或管理艺术,而是“道”的体现,如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本原,在他看来,道自身是无为的,而道在宇宙之间运行的结果即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各有其序、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地步。  相似文献   

3.
于溟  殷靓 《工会论坛》2010,16(2):149-150
“此在”作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根本范畴,极具特色地集中探讨了“人”这一特殊存在,指出“此在”在其他一切存在者中具有优先地位。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他以“此在”作为探讨存在与存在者的中介,对此在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具有丰富的哲学探讨价值,同时体现了其对传统人学的巨大超越,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语素有其深刻内涵."道"首先是"十字道",也即郭店楚简中的"(衍)"("(衍)"),意指一种不可识、不确定、模糊一团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其次,老子从多方面对这一模糊之"道"予以阐释,正是在不确定中通过用"巫"和取"中"来寻求确定性.最后,"道"作为哲学语素的另一层涵义,即通常所认为的"一通道",在"一通道"中有效地防止不确定性是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5.
老子生活在战乱频发、动荡不安,又充满生机、变革图新的春秋时代,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不乏对战争问题的探究.“道”是干、是源,而老子的战争观是枝、是流,是对“道”的运用.在对“道”的准确把握基础上,从战争论、兵略论两个方面透析老子的战争观,展现老子战争观的精神实质,并指出老子战争观对后世特别是兵家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互补的混合体,它与美学是统一的。孔子讲“里仁为美”“、不激不厉”、“中和”为美;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思想是“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庄子讲“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讲“穷神知化”“、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道”,孔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总的说,就是提倡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老子生活在战乱频发、动荡不安,又充满生机、变革图新的春秋时代,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不乏对战争问题的探究。“道”是干、是源,而老子的战争观是枝、是流,是对“道”的运用。在对“道”的准确把握基础上,从战争论、兵略论两个方面透析老子的战争观,展现老予战争观的精神实质,并指出老子战争观对后世特别是兵家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此在”慨念和“此在诠释学”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使哲学与人的生活世界密切关联,和人类的语言相结合,同时实现了由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到伽达默尔“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的一种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是一个方法概念。但同时他又把特定的课题——存在赋予现象学,从而使现象学与存在论得以衔接。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还具有解释学的性质。海德格尔一方面赞同“面向事实本身”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又超越了胡塞尔的意向现象学所提供的立场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纯粹理性评判》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纯粹知性认识角度描述它们的“道”和“自在之物”。康德坚执现象与“自在之物”的根本区别,走向了二元论;《老子》借助生存哲学走向了“道”与万物的混沌统一。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肯定生活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男方面,也充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的自在性、独立性价值,主张保持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必要的距离、张力。  相似文献   

11.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语言、思、诗和道路等命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体系。这在他的两组诗歌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思想从属于存在,存在是思想生发的场所;诗与思都源于存在,分别具有解蔽和遮蔽的属性;语言是存在的根据,道路、道说与诗、思一起归于本真之存在。解读这两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以"存在"为中心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图式。  相似文献   

12.
论“道”     
关于“道”的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有人说“道”是物质的,因而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有人认为“道”是精神的,因而老子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人出来调和,提出二元论。在一些研究文章里,也曾见到把“道”概括为世界的本体和规律的,也曾见到有人  相似文献   

13.
浅谈老子与孔子的道德概念及其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在终极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道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整体性地分化为天地万物中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在世界和天地万物中的道,作为它们的内在素质便是德,从而成为道德,即得道之德。在孔子的《论语》中,其最高范畴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所应当具有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博大的爱人之心,他所说的“礼”是指以周礼为最高典范的合乎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这方面看,孔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人之道”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场是存在与时间的纽带和共同的意义。询问作为在场的存在,就是要就其时间性质追问存在,由此,时间成为存在的视域。海德格尔后期讨论的是不同于“此在的生存”的更本原的时间性,即存在本身遮蔽去蔽的运作过程。时间不再是《存在与时间》的回落通达自我并因此才有在场本身的达成,而是在其自身中就是一种达到并因此才通达我们的。这是一种本真的四维时间。随着“在场”被诠释为“让在场”,开始进入遮蔽解蔽的“存在”运作,时间就完全融化在这种运作及其自行显现中了。  相似文献   

15.
《老子》五千言包含大量政治思想,历来受到人们重视。随着地下有关文献的出土,《老子》研究进入新的高潮,在此作者希望通过对近年来学者关于《老子》政治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得出对老子政治思想特别是有关老子政治理想的新的认识,即"道莅德归"的政治理想,并总结了老子政治理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和道家生态伦理观对解决环境危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科技、法律、决策等手段来努力克服环境危机是必要的,但仅仅具备这些条件还不足以最终克服环境危机。宗教的生态伦理观为人们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最终解决环境危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基督教认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自由是有限的;环境是上帝所创造的联合体的一部分。上帝的目的是拯救整个宇宙,而非仅只是人的灵魂;关怀地球是一项宗教使命。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天地万物之宗。老子认为道源于自然,道即自然,亦即自然而然。探讨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探讨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显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深富远见,并为现代社会因片面追求征服自然、主宰万物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所证实。  相似文献   

17.
时间在康德那里是作为认识论中感性直观范畴处理的,在他那里有表象的时间性,却没有作为概念的时间.海德格尔从存在论上区分本真的源始时间和非本真的流俗时间,并提出了在康德那里并未得到揭示的“时间性”概念,进而区分出作为存在之时间变化的时间性“temporalit(a)t”与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时间性“zeitlichkeit”.正是在海德格尔这里,时间成为理解生活、历史世界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在《道德经》中,老子从哲学和人生两个层面阐述了“道”,“道法自然”玄之又玄,“道”作用于人生,是治国用兵之良方,休生养性、为人处世之秘诀。  相似文献   

19.
说觉悟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提出“觉”的观念的,是孟子。孟子述伊尹之言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赵岐注:“觉,悟也”。许慎《说文》:“觉,寤也”。寤即从睡梦中醒来之意。所谓“以斯道觉斯民”的“斯道”,照孟子所说,就是“尧舜之道”。所谓“先觉觉后觉”,就是使人民都有关于尧舜之道的觉悟,即都有对于尧舜之道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觉,所谓悟,即对于“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儒家、道家都  相似文献   

20.
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分别处于中国和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源头活水的地位,虽然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在致思取向和架构社会上仍有很多的相通相融之处: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分别用“道”和“逻各斯”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旨在寻找一种囊括宇宙万有的概念;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使用“仁”与“德性”、“知”与“知识”等概念,来表达相似的道德主张和人生价值;荀子的“明分使群”社会建构观念与柏拉图的“分而治之”的理想国理念,均渗透着既“分”且“一”的社会和谐观等。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相通相融之处,寻找两者共同具有的普世价值,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深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