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地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使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要把贯彻(《意见》作为重要契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对人的美德进行高度概括,"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首次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而应把它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可以说,"仁义礼智信"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其基本内容也应当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李永杰 《桂海论丛》2011,27(2):22-26
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这需要理论予以自觉的研究与论证,唯其如此,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因为公民社会伴生于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公民社会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公民社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志丹 《今日浙江》2008,(14):47-48
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宪法规定的基本职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确立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刘德福 《当代广西》2008,(19):57-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种种严重犯罪活动等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廉洁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廉洁公正,社会就不可能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人民法院裁决各种争纷的两大命脉。程序公正是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程序公正以实现法治的价值追求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创设议政新平台,让民意直接表达。让公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的活动中来。这是近年来我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探索。重庆市南岸区人大常委会实行的“代表公示”制度。就是扩大公民了解人大代表的有效渠道。也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促使代表更好地履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王战初 《当代广西》2008,(21):37-38
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建设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足。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法律援助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法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在对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保护中,法律援助作用的发挥,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维护和保障,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公平和公正,在为弱势群体维护应有权益的同时,积极推动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迅速崛起。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内在地契合了党实行民主执政的需要。一方面,党的民主执政方式的确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民主要求;另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党的民主执政方式,也需要一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作为基础提供支撑。以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全面认识公民社会与民主执政的关系,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党成为民主执政的执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良 《湖湘论坛》2004,17(6):83-8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加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其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 ,即社会主义义利观。对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内涵我们有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论述 ,但是第一次用鲜明的语言 ,明确而系统地概括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是在十四届六中全会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要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逐步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以后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  相似文献   

12.
昌灏 《湖湘论坛》2012,(2):43-45
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与公民个体间的政治互动过程,这种双向互动过程中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也涉及公民政治信仰的确立、政治行为的选择以及政治人格的塑造。在这种“政治人”的形成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为公民政治社会化创建出良好的政治环境,而公民政治社会化作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公民政治社会化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林荔宾 《人民政坛》2007,(11):18-19
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是法院、检察院各自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法院、检察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司法手段。福建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两院”关于完善审判监督制度、检察监督制度专项工作报告,旨在跟踪问效,一抓到底,必将进一步推动“两院”实现司法公正、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4.
《时事报告》2014,(5):62-64
1.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的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聂海舟 《前进》2000,(10):10-10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也是推进跨世纪公安工作的根本指针和强大思想武器。公安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机关,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等重要任务。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与“三个代表”密切相关。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紧围绕着“三个代表”。回顾新中国公安工作历程,尤其是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16.
许苏庭 《传承》2015,(2):58-60
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包含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当前我国公正理念较为缺失,引发一些媒体传播不公正、生态保护不公正和代际发展不公正等现象。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正确发挥媒体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和切实推进代际公正等,积极探索社会公正理念的实现路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树立。  相似文献   

17.
竹立家 《人民论坛》2012,(12):51-53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语权,构建并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就只能是以"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讲话,并按照"公正的世界"和"公正的社会"思考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途径,使之深人人心,使之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源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着重批判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掩盖阶级剥削和鼓吹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无不彰显分配所凸现的公正原则。公正应该是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价值判断为公正树立了理论标准,而事实判断则使得公正得以真正实现;公正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公正与否决定于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作为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基于生产方式之上的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平等的形式是统一的;公正也是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的统一,有折有扣是基于生产方式之上的分配的公正体现。马克思公正思想能够为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指导,明确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特质,以区分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避免价值观的普世化。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实行城乡按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作为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是实现其他基本权利的重要基础。对选举权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窗口,因而此举堪称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