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作为县域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基本上建立了这一领域的基本制度框架。在实践层面上,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试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涌现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典型,为其他地区这一领域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总的来说,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动力和建设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加强党政领导、提高基层能力、完善利益机制、打造数字医共体等,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于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振兴乡村的最重要前提是培育“两爱一懂”农村人才.然而,近代已降的城市本位的现代教育使乡村读书人日益“走出大山”,造成乡土建设人才匮乏,百年来越是救济乡村而乡村越发落后的境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潘光旦提出乡土教育而避免乡村人才流失.重读潘光旦乡土教育思想可知,乡村建设须超越自外而内或自上而下的“到乡村去”地改造乡村的旧路,而要从文化自觉意识指导下,寻求乡村本位建设.乡土教育培育的人才是振兴乡村之最主要条件.进而言之,乡土教育有益于形成乡土归宿感,热爱农村与农民,当其接受现代教育后能“回乡村去”,成为亲和乡村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3.
"健康中国"包含了公民、国家和社会三个主体的健康,本质归结为公民拥有健康的身心、享有健康的平等权以及共有健康的生活环境三个层面。民族乡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民族乡现代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建构力、内外公共卫生资源的整合优化能力、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公共卫生政策的执行力以及对外公共卫生治理的影响力。在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将面临着乡域内部治理环境的制约、有效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传统公共卫生治理模式的束缚以及乡村民主陷入的"实践困境"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民族乡公共卫生治理能力需要制定并完善民族乡的法律法规、构建民族乡新型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体系、进一步夯实技术与财政等基本物质基础、科学构建治理能力测评体系以及积极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4.
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其中,广大青年必将并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有助于促进广大青年全面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伟大实践。鉴于当前存在的制度保障尚不完善、人才支撑相对薄弱、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实践举措还需改进等现实问题,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着力从“明向”“建制”“聚力”“育才”“创新”“出彩”等方面下功夫,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广泛动员青春建功、注重培养青年人才、切实改进参与方式、着力打造“团字”品牌,突出展现乡村振兴中的共青团担当。  相似文献   

5.
中外发展观的演变对乡村建设有重要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在城市,但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在乡村。促进乡村建设,需要对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将会扭曲中国经济发展,乡村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新的发展阶段,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这个目标,党建引领是“根”和“魂”,乡村治理是着力点、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实现强国梦,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首当其冲。事实证明,乡村旅游是一种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及解决“三农”问题都有促进作用。倡导“以农村社区现有的资源客体为发展基础,以多元化行为主体为主导,以农村社区和乡村游的互动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多方位监督和调控确保目标实现”的四位一体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振兴乡村,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利川市聚焦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加快推进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利川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选优配强乡村振兴“三支队伍”。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利川市抓住乡镇(街道)换届契机,在全市选拔年富力强,懂农村、知基层,忠诚担当干净的“三农”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传染性极强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特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考”。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把握预防、管控、救治三个环节,既尊重生命又保护健康,多元治理主体要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完善问题导向、科学思维、依法防控的联防联控联保联护机制,提高合作治理效能。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加快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的合力,共同打响打赢疫情“防—控—治”的人民战争、攻坚战、总体战、阻击战。  相似文献   

11.
提高乡村健康公共服务水平以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是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从安全饮水基础设施使用机会、生活方式与家庭健康水平关系的分析发现:造成农村居民家庭健康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的不均等没有影响到农村居民家庭的健康水平,并且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性。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新阶段,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要从“物”的提供转变为提高“人”的素养,一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培养农村居民的健康主体意识,二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小培养“人”的全面素养的发展,实现从外部支持发展向内生动力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重要力量,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持续推进各行业产业化、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刻,民营经济急需培养适合自己企业发展、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匠心人才”。我们通过对“匠心人才”“高技能人才”“蓝领”等人才概念的界定,明确民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内涵及特点,并通过深入调查具有民营经济亮点的台州制造业,了解了企业培育“匠心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对于“匠心人才”的培养,社会认识上存在轻“蓝领”重“白领”、学校教育上存在轻“实践”重“理论”、人才自身存在轻“长久发展”重“短期效应”、企业在用人上存在轻“一线”重“科技”、政府工作上存在轻“服务”重“业绩”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人才多元认识,构建尊重青年匠才的社会环境;搭建多层平台,大力拓展青年匠才发展高地;用活激励机制,全面释放青年匠才发展活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两山”理论一方面,它破解了经济和生态互斥的局面,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平衡点;另一方面,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所探寻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等接踵而来,“两山”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构建,有助于人类进一步理解“两山”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公安法学教育是公安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相结合的特殊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高等院校法学类硕士培养基本上紧随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要在学术型硕士培养上创新,就需要突出公安特色。在"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大背景下,法学教育"精英化"、"大众化"、"职业化"等的辨析日趋明确,各大高校法学硕士培养定位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即为研究做准备——学术型硕士。公安高等院校法学硕士定位同样应为学术型硕士,其要在同领域中具备"卓越法律人才"素质,就需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公安实践上升为公安理论的能力,首先从招生数量上"精化",其次从课程设置上"简化"、"深化",再次从导师引导上"细化"、"学徒化",最后从准出门槛——毕业论文上"学术化"。公安高等院校法学硕士最终应能成为公安法学相关理论领域博士研究预备人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而导致农村治安的复杂化。农村派出所警力、经费不足 ,信息不灵、设备陈旧落后。要使派出所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必须加强农村派出所队伍建设 ,精简机构 ,让警力下沉农村基层 ;二是改革农村派出所勤务工作 ,以管理与防范为重点 ,实现一区一警 ;三是以农村治保组织为骨干 ,建立群防群治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努力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四是以社区为依托 ,设立“警务工作站” ,建立农村快速反应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农村派出所的基础工作 ,增加经费投入 ,更新农村派出所的设备并增加其科技含量 ,确保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 ,从而使农村社会治安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谣言的蔓延既容易引发社会性恐慌,又有损于政府公信力,极大地影响了疫情的整体性治理。阻遏谣言不能简单依靠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而需要洞察谣言作为群体性无意识活动背后的社会心理诉求和意识形态表达。整理汇集"2020新冠肺炎""2003非典型肺炎""1910东北鼠疫"和"1894粤港澳鼠疫"期间流行的谣言,通过建立一个历史比较的框架,分析和解释重大疫情谣言规律性重现的原因,即谣言的产生是公众世界观秩序被扰乱后的慌忙重构、公众意识形态的集体具象化和公众渴望深度介入公共事务的表达。鉴于此,谣言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对谣言随疫情变化规律的掌握上,设置预防性前置性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多渠道多机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大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培养人才一直是大学职能中的首要任务。为确保这一历史使命的实现,学校办学从围绕培养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即“大商科”特色人才的定位出发,积极探索涵盖人才特色、专业特色、培养特色的特色办学道路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坚固教学中心,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教学制度、教学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西方污名化中国的浪潮此起彼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污名化是社会舆论阴影下施污者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个体或群体形象的负面建构。其中,施污者的框架建构是理解污名化过程的关键所在,受众的框架共鸣是评估污名化影响的基本指标,受污者的反框架是去污名化斗争的重要举措。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正是通过框定中国的"他者"意象及其对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威胁",架构种种涉华负面话语以煽动国际社会共同打压中国,进而建构一种"污名化中国"框架。这一框架虽缺乏可信度,但极大损害了中国国际形象,乃至危及中国核心利益。百年变局下,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一言一行,西方或将趁机加大污名化中国的力度。中国要做好进行长期去污名化斗争的准备,揭露西方污名化中国框架的狭隘性,推进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提升中国主体性框架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2012年8月14日清晨,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全案得以告破。本案的成功侦破,公安情报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国公安情报工作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情报内容单一、管理体制滞后、情报共享性差等问题。为此,应该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加大对公安情报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建立高度共享的情报信息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