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 1 885-1 970 )的名作《苔蕾丝·德斯盖鲁》据一桩真实的案件写就。作家本人生前曾对小说涉及到的案件作过整理 ,以《萨布兰谋杀案》为题发表。将小说和原案件对照一下 ,不难发现 :这个作者“在 1 8岁时见到的一个法庭场面和一个谋害别人的女人———被两个宪兵押解着的一个疲惫不堪的妇女形象” ,确实给了他一幅很好的“人物的素描” ,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戏剧的雏形” ,以及“在另一种情况下有可能饶有兴趣地发展的平凡的冲突”。有些分析家说 ,作品“几乎是原案件的实录 ,作者在小说中保留了案件的全…  相似文献   

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法国当代享有盛誉的作家、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作品囊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政论、述评、日记等各种体裁。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著称,他的几部名作很有现实主义特色,是法国二十世纪文坛上的瑰丽鲜花。然而他是一位天主教作家,他的文艺观和美学观都带有宗教色彩。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表达了他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3.
乔治·桑在《风笛大师》的序言中对儿子欧仁·郎贝尔说:“我把小说作为我们风笛的遥远的乐音寄送给你,以唤起你的回忆;绿叶长出来了,夜莺飞回来了,大自然的春季盛会即将在田野鸣锣开场。”她经历了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的失败,梦想破灭,极其失望,但却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她发扬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把大自然作为精神寄托和赞美歌颂的对象,以田野为舞台,开拓了田园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乔治·桑先后发表了《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和《风笛大师》四部散发着强烈乡土气息和浓郁人情味的传世佳作。她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4.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5.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6.
1970年9月1日,法国著名作家弗朗索阿·莫里亚克(Francois Mauriac)在巴黎与世长辞。戴高乐将军在致莫里亚克夫人的悼念信中写道:“他的呼吸停止了。一阵严寒向我们袭来。一不论是涉及上帝,或是人,或是法兰西,或是它们三者的共同作品——思想,行动和艺术,他那美妙的天才通过作品触及并搅动了心灵深处,而其方式又是令人赞叹不已。“至于我,我对他感激不尽,因为他曾经常使我得到快乐,因为他是我国皇冠上最珍贵的花饰之一……”。戴高乐将军一直是莫里亚克的热情读者。1943  相似文献   

7.
莫里亚克的小说心理描写手法浅探──读《黛莱思·德克罗》王晓雪Resume:FrancoisMauriacaunstyleoriginaldanssadescriptionpsychologique.Danssonchef-d'oeuvre《There...  相似文献   

8.
多拿蒂昂·阿尔封斯·弗朗索瓦·萨德侯爵 ( DonatienAlphonse Fran ois le marquis de Sade1 740 - 1 81 4)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名门望族 ,十岁便进入耶稣教会的学校学习至十四岁 ,后在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军校中学习 ,一年后进入军队 ,并参加了普法“七年战争”。由于战功卓著被擢升为上尉。但由于他的“过分伤风败俗”而在婚后不久便被关进了监狱。从此以后 ,他的生活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一生中颠沛流离 ,亡命他乡 ,其中有三十多年是在监狱中度过。有三次被判死刑 ,都被其侥幸逃脱 ,最后于 1 81 4年死于囚禁之中。萨德是西方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9.
《黛莱丝·拉甘》的主题结构冯寿农《黛莱丝·拉甘》(1867)是埃米尔·左拉(1840-1902)早期写的小说,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期间,已经开始构思和酝酿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这部小说是他的自然主义实验小说的典型作品。他发表这部小说后不久就着手建造一座小说大...  相似文献   

10.
一、“一旦认识,亦即不被赏识”鲍里斯·维昂何许人也? 这曾是一个谜,即使是对法国人。1959年6月23日,根据他的小说《我将去你们坟上吐唾沫》改编的电影摄制完毕后在内部试映时,维昂猝然昏厥,几小时后便与世长辞,终年三十九岁。维昂之死并未在法国引起震动,实在是因为有许多人并不了解他。有人得悉他的死讯后说:“哦,鲍里斯·维昂,我知道,不就是那个爵士乐小号手吗?十几年前他发表过一部小说,小说里充斥着暴力、色情。他还硬说这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美国作家的作  相似文献   

11.
克洛德·西蒙简介:今年十月十七日,刚刚庆祝完自己七十二岁寿辰的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收到一份使他感到有些意外的异乎寻常的礼物: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授予他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小说“通过对人类环境的描写,将诗人和画家的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国家元首弗朗索瓦·密特朗对让·拉库蒂尔谈及戴高乐将军的记录(经本人校阅),将在电视节目:《戴高乐或永恒的挑战》中播出。这些史料将汇集出版。戴高乐——密特朗:三十年的关系动人心弦,令人惊诧。  相似文献   

13.
法国作家爱弥儿·左拉于1840年4月2日生于巴黎。父亲弗朗索瓦·左拉是法籍意大利威尼斯人,工程师;母亲埃米莉·奥贝尔是法国博斯人,手工艺人的女儿。左拉七岁时父亲突然逝世,家庭陷入贫困,左拉靠助学金才能继续在中学读书。1859年8、10两月左拉先后在巴黎和马赛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失败。于是左拉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愿望,在家闲居两年。在失业  相似文献   

14.
法国《读书》杂志最近介绍了一批新出版的小说,估计它们会成为今年的畅销书,我们这里摘译出其中的一部分,以飨读者。《偶然》、《安哥里·马拉》,J.M.G.勒克莱齐奥著,伽利马出版社(HasardsuivideAngoliMala,parJ.M.G.LeClzio,Gallimard):《偶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混血少女,她离家出走,偷偷登上“偶然号”轮船,迷失中却本能地驯服了船上两个沉默寡言的野蛮人。《安哥里·马拉侧是一个印第安少年的传奇,他在巴拿马由一个美国黑人牧师养大,后来回到故乡,但为了躲避强盗和警察的追捕,躲入丛林像野兽一样生活。这两篇…  相似文献   

15.
乔治·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散见于她的回忆录、日记、通信、甚至小说中,而她晚年时跟福楼拜关于文学问题的通信,尤其集中地体现了她的浪漫主义文学观点,极富乔治·桑的个人素质。她的文学观点也大大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下面拟就她和福楼拜关于文学观点的争论为线索,结合她的文学创作实践和其他有关文学问题的言论,对她的浪漫主义文学观点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四位总统都有各自的标志:戴高乐将军用洛林双十字;乔治·蓬皮杜用自己姓名的开头字母;吉斯卡尔·德斯坦选择了古罗马执法官的待从官的手执束棒;弗朗索瓦·密特朗则以树作标志。自1958年以来,这些用金线绣在小三色旗上的标志就飘扬在总统的座车上,插在着陆后的总统专机的机首。习惯成自然,这已成为礼宾司细心注意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18.
杨庭芳 《法国研究》2003,(1):188-197
西蒙娜·德·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写道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 ,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经济上 ,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 ,是整个文明”①;女性在社会中的劣等地位是人类文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男权文化造成了男性与无性之间的“女性”。这段文字包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女性 ,作为一个群体 ,其地位长期以来是低于男性的 ,男性是第一性 ,女性被看成“第二性” ,他是主体 (theSubject) ,是绝对 (theAbsolute) ,而她则是他者 (theOther) ①;同时 ,她认…  相似文献   

19.
“法国思想界和文坛又一巨星陨落……”四月十四日,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巴黎柯香医院逝世,享年七十八岁。噩耗传开,法国及世界各国读书界、知识界纷纷为之举哀。《世界报》载文称“继八○年萨特逝世之后,法国思想界和文坛的又一巨星陨落。”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发表谈话表示哀悼:“西蒙娜·德·波伏瓦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她的倾向性文学曾代表一时作为我们社会标志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介绍了新生代女作家英卡·帕莱及其处女作《女拳师》,小说讲述了女主角赫尔曲折的生活经历。作者在小说中用一种尖刻、明了、能抓住读者心理和生动的语言、以一种无奈的眼光描写了过去和今天都身受重负的大都市柏林,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成功地借助语言写出了“痛苦的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