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原题为"Encounters with Modernity",选自罗德斯(R.A.W.Rhodes)等主编的《牛津政治制度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塞缪尔·毕尔(Samuel H.Beer)191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32年在密歇根大学毕业后赴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攻读中世纪史硕士学位,1938年至1943年于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其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并任政治学系主任,1976年至1977年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2009年逝世于华盛顿特区。毕尔教授长期致力于比较政治学、美国联邦主义与英国政治研究,在英美政治比较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曾在《美国政治》自序中谈到该书灵感缘起于博士答辩时,毕尔向其提出的有关政治思想同政治制度关系的问题。霍尔(Peter A.Hall)数次回忆毕尔在指导其博士论文中闪现的学术思想,指出毕尔重视制度的文化向度有助于联结政治科学的新旧制度主义,并对新制度主义的观念研究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毕尔教授应邀写作本文时已逾94岁高龄,他在文中回顾自己步入政治科学与比较政治学的历程,将自由心智界定为现代性的伦理基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统摄力量,从而论证自由主义理念与民主政治实践的相互塑造。透过毕尔对其学术人生的自述,以及文中展示的二十世纪英美政治演进轨迹,可以看到黑格尔、格林、罗伊斯的观念主义传统,怀特海、杜威的过程哲学及逻辑主义传统,韦伯、帕森斯、阿尔蒙德的文化主义传统,白芝浩、威尔逊的制度主义传统,以及英美新工党和新民主党第三条道路政策主张,是怎样融入毕尔的思想和经历当中的,他针对思想创化、个人自由、政党发展、社会联结、国家整合提出的一系列深刻洞见也因此更富亲切感。  相似文献   

2.
《外交评论》2014,(4):121-138
借助制度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理论范式,从"权力场中心空间"和"决策共同体"的理论视角切入,考察英国智库在英国对外决策体系的"塔形"架构中的位置,可以发现英国智库居于决策精英、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和学术界之间,是传递利益诉求、影响政治决策的重要行为体,在英国对华决策机制中亦发挥着显著影响。作为英国和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智库,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影响英国对华决策的机制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研究项目和出版物形成间接影响。(2)通过参加英国议会或内阁有关对华政策的专题会议,形成短期直接影响。(3)通过"旋转门"体制,形成长期直接影响。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影响英国对华决策的机制,既印证了"权力场中心空间"和"决策共同体"的理论视角,亦体现出英国智库与美国和欧洲大陆智库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共和主义向现代共和主义的思想转型中,休谟所具有的重要贡献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休谟认为古典共和主义思想虽然包含着一些非常有益的价值理念,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易于腐化、规模小、阶级压迫和派系纷争等弱点。为此,休谟对古典共和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度设计方案,使得共和主义能够克服古典共和主义的局限,成为一种优于欧洲近代君主制的政治选择。休谟在西方共和主义思想的现代转型中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他的思想通过麦迪逊对美国宪法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英国是欧盟内典型的"疑欧"国家,从一开始就对参与欧洲一体化若即若离,具有"欧盟棘手的合作者"、"特洛伊木马"等标签。因此,从历史、政治和经济三方面着手,对英国产生"疑欧主义"的根源进行探析,有利于更深刻系统地理解英国与欧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4,(4):107-120
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的英国就是否退出欧盟进行全民公决的主张,体现了英国对欧政策中新的疑欧主义倾向和趋势。其自由保守主义与英国根深蒂固的疑欧主义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针对目前欧盟存在的主要问题,卡梅伦提出了英国主张的治理路径和方略。而他重提对欧事务的全民公决,有其国内外的背景和原因。这种对欧政策新取向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在治理和发展路径方面的巨大分歧,体现了卡梅伦的一种政治策略,而英国及其未来的命运离不开欧洲大陆。  相似文献   

6.
李伟 《工会论坛》2006,12(5):61-6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则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富的载体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除与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同社会文化发展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背后总存在着某种特定的文化模式作为其支撑。思想政治工作内在地为某种文化模式积淀人文力量,造成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现象。具体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价值主要显现为对文化的过滤——保存、整合——顺应、传播——交流、创造——更新等四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原题为"Constructivist Institutionalism",选自罗德斯(R.A.W.Rhodes)、宾德(Sarah A.Binder)与罗克曼(Bert A.Rockman)主编的《牛津政治制度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第四章。科林·海伊(Colin Hay)教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同时供职的学术经历,使他能够深入思考美国政治科学领域的新制度主义路径的优势和局限,以及该路径能否同英国及欧洲社会科学主流传统相适应的问题。早在1998年,针对霍尔(Peter Hall)与泰勒(Rosemary Taylor)以学科背景及研究领域为依据来划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大流派的做法,海伊在英国《政治研究》(Political Studies)杂志上指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在社会本体性基础上不仅无法共享相互兼容的理论假设,而且不同程度上均存在剥夺制度当中行动者的能动性并使制度分析移向结构主义一侧的倾向。2006年,海伊教授在为《牛津政治制度手册》撰写的本文中,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在关注制度生成而忽视其随后发展方面的共同偏好,指出建构制度主义由于本体性、分析性及方法性上的独特属性,其有能力向现有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发起挑战。建构制度主义作为一种更富动态色彩并兼具历史性与建构论的制度主义路径,虽然尚处于初创阶段,却已经成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第四个流派,在阐释复杂制度的演化、适应和创新方面展示了出色能力。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石斌副教授在《“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载《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一文中,从思想方法、理论视域和伦理取向三个方面讨论了英国学派的学术传统、理论特色和演变趋势。英国学派的基本学术特征表现为以理性主义和传统主义为主流的多元主义思想方法,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三重视角以及非完美主义的情势伦理观,总体上曲折反映了英国等中等强国和部分中小发达国家的独特处境和国际政治诉求。尽管在历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价值观等方面都不无缺陷,国际社会理论在当代条件下仍然具有独特价值。其…  相似文献   

10.
葛静深 《外交评论》2023,(1):78-108+6-7
电子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参与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以及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同国家的电子游戏折射出不同的战略文化和外交传统。流行于美国的第一人称射击(FPS)游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体现了美国黩武主义的外交传统和冲突型的战略文化,是当前美国“军事娱乐复合体”生产的最重要的大众文化产品,在美国国内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20年来,美国主流FPS游戏持续输出同质化的意识形态与战略文化,将虚拟的世界秩序建立在“好”与“坏”、“强”与“弱”、“文明”与“野蛮”、“社会内部”与“社会外部”之间的对立之上。美国FPS游戏塑造了地缘政治“邪恶他者”与“仁慈帝国”之间相互对立、处于永恒战斗状态的世界观,建构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道德等级”的世界秩序。美国FPS游戏宣扬美国霸权,以技术例外主义的物质性权力塑造不受约束的政治例外主义,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叙事、机制,建构美国霸权的合法性权力。以FPS游戏为代表的美国新兴大众文化产业对内影响美国公众的认知、对外传播美式价值观,已经成为现阶段美国最重要的一种软实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采取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政策 ,不愿向欧洲靠得太近 ,但 6 0年代却积极申请加入欧共体 ,英国三次申请加入欧共体的背景主要有 :英国的文化传统因素 ,以及英国所面临的经济和国际政治等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2.
耿建军 《工会论坛》2007,13(5):65-66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相同,工作内容相互渗透,核心思想相互贯通;同时它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存在很大不同,因此两者通过紧密结合,可以相互促进,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3.
刘淑青 《理论前沿》2007,(12):21-22
17世纪初查理一世统治时期,都铎王朝后期维系英国民族情感的共同体意识受到了理性主义、马基亚维里政治伦理的挑战。查理一世威权主义意识浓厚,鄙视马基亚维里政治伦理,憎恶英国社会的日益世俗化,但是他不擅长著书立说,也不善于当众演讲,而是用缄默与宫廷文化来表达其政治倾向。查理的宫廷文化遂成为解读其政治观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以王权主义为核心的集权思想渐成其主要特征。由对"道"的追求而带来的圣人崇拜是王权至上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保证。在圣与王的结合之后,王权不但得到了学术的最高解释权,还占有了道德的至高点,由此产生的君主政治系统获得了强大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通过"教化"和祭祀等来灌输王权主义的价值观;通过政治录用来规整和引导人们的政治选择倾向;通过从家庭、学校开始的对父权的崇拜来培养儿童的政治情感和臣民观念,以巩固王权主义。在这个政治文化形成后的两千余年间,由于建立于此的经济基础并未改变,王道主义通过礼化而内化得以延续,以王权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入人心。然而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得以建立的过程中,这个王道主义一度被猛烈冲击而溃散。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当前的经济基础使得王道主义依然有其存在的一定空间,这是中国在实现政治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去着思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韩元元 《工会论坛》2015,(2):106-108
加尔文主义作为一种神学体系,和其他的神学体系一样,都包含着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而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决定了现实中对政治模式的选择。美国政治观念中的"权力制约"、"有限政府"、"地方自治"等观念都基于一种对世界和人性的判断。最初到达新大陆的美国殖民者和美国制宪先贤们很多受到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因此,加尔文主义和美国的政治观念之间存在重大关联。加尔文教派在美国实行的长老制和会众制(公理制教会)治理方式,构成了美国政治制度中代表制和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美国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甚至认为,加尔文才是真正的"美国之父"。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联邦主义不但是一种联邦与州分权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且是规范联邦、州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一种政治哲学。地方政府在美国联邦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殖民地时期的地方政府曾孕育了联邦主义思想;联邦主义正式诞生后最先被用来规范联邦与州的关系,这便是二元联邦主义,其中看不到地方政府的影子;后来为了消除种种治理危机,美国的政治家们尝试践行了多种联邦主义,其中包括相互依赖的联邦主义、新联邦主义和竞争的联邦主义,地方政府回到了联邦主义政治哲学中。与刚性的联邦主义政治制度不同,联邦主义作为一种处理不同层级政府间关系的政治哲学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北京国际关系研究生论坛上,有关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随着中国实力与地位的上升,学界和政界都在呼唤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对此,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教授持不同观点,并在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的《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一文中明确指出:国际关系理论本身是没有国家性的,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阎学通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论都是人类的公共物品,没有国籍的排他性。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最流行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没有国籍,所有国家都可以使用它们。虽然这三种理论的创建者都是美国的学者,但这些理论的创建者们并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美国理论。这如同孔子、管子、墨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创建者之一,他们虽是中国古代先贤,但他们的思想理论却是普世的,他们从未称自己的理论是中国理论。英国学者牛顿是古典物理学理论的创建者之一,他也不将自己的理论视为是英国的理论。不同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建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但这绝不意味着人们有能力创建有国别的国际关系理论。借助先秦政治思想创建新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中国学者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创建成的理论是中国的理论。中国学界在国际关系理论创建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没能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而是没能创建出系统性强的理论,理论研究长期停留在产生相互矛盾的思想火花的水平上。加强方法论、古代政治思想和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三方面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尽快创建系统性完整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本身具有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它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相互契合,共生发展。目前,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其价值认识和引导作用都面临现实困境。在文化软实力语境下,探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着力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这既是其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主义又称之为精神分析学,是由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它形成于1900年前后,距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弗洛伊德主义虽然基本上属于一种心理学派,但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社会政治等广阔的领域,在西方曾风靡一时,对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当代西方的一股重要社会思潮。西方有人把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三位犹太血统的欧洲人视为对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将弗洛伊德称之为——无意识之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