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冲击着意识形态安全。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有效应对思路,对于巩固党执政兴国的思想基础,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进入了"微时代",而近年来网络谣言的肆虐,给"微时代"的发展蒙上了阴影,这对于网络的主要用户——大学生群体来说,构成了极大威胁,也成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挑战。因此,正确认识网络谣言的生成、发展原因,客观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危害,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成为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国外网络民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网络民主的研究仍燕处于众说纷纭中,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网络民主的基本概念,网络民主和代议民主的关系,以及网络民主和中间变量如公其领域、社会资本和政治参与的相关度上.因此,梳理国外有关网络民主的文献,提炼网络民主研究的不同视角,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民主的发展历程,困境以及逻辑.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是在分析"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以及"家庭、学校与社会"等诸多空间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影响的基础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空间连续性和对空间转换的适应性,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贯穿于"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落实其线上与线下的接榫,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空间的最大增量。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在"家庭—学校—社会"诸多空间场域中的无缝隙弥合,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因此,启动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范式革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发展进行真实、精准的建构,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正在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或将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网络政治文化将深刻影响政治参与;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值得关注;"政治博客"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张华  黄健荣 《求实》2012,(5):66-70
政治梗阻是困扰网络监督发展的严重障碍.从公共行政学观点看,它缘起于行政角色异化,制度悖论加剧行政角色的异化.针对网络监督的政治梗阻大致可分为轻度与重度两类,但无论何种政治梗阻都会对网络监督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执政者应通过转变执政思维、严格相关程序以及加大行为成本等方式予以遏制与化解.  相似文献   

7.
"网络反腐"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反腐"的基本涵义和机理,认为网络反腐实质上是一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其基本动因在于政治参与主体对社会核心政治价值的追求,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监督,网络反腐成败的关键在于反腐信息的阳光透明、及时反馈和长效机制的构建."网络反腐"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知情权与监督权、数字化与在线化、平等化与有效化相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给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善于利用网络优势,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活起来",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信息提供者、公众平台、智能工具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对青年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厘清互联网发展的阶段特征,客观分析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文化模式和行为逻辑,把握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萍  赵海艳 《探索》2016,(4):23-29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模式,形成了新的政治生态。网络政治生态成为互联网时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学界对"网络政治生态"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界定。从元概念分析,网络政治生态是网络空间内网络政治主体及其环境之间形成的结构功能关系,是网络政治系统运行状态的整体反映。从结构功能关系分析,相对于传统的政治生态而言,网络放大和激活了传统政治元素,从功能上实现了政策需求的处理、政策的推行和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均衡,这种博弈均衡促进了网络政治活动的有序进行。网络政治生态具有结构的整体性与动态性、主体的多元性与平等性、信息的交互性与议程自我设置性、自组织性与他组织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省级政府大数据发展应用政策是大数据政策体系中极具实践指向和促进功能的专项政策,发挥着"上承中央-下启基层"的衔接互动作用,对其进行规制导向分析可充分呈现其内部执行要素的分布情况,亦可为其实施评估及纠偏矫正提供更加细致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构建政策执行综合模型,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本文从"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政策协调能...  相似文献   

12.
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除党内法规具体规定“党的领导”外,“党的领导”无疑应写入相应的国家法律之中。“党的领导”无需入法论、全面入法论等观点均不能成立。基于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调整范围上的功能分工,只有政治性较强的国家法律有必要抽象规定“党的领导原则”,且不宜涉及党的具体领导方式、领导权限、领导程序等内容,形塑出“党的领导”入法的抽象确认原则与政治判断标准。为了避免“党的领导”入法的“泛化”现象,应在政治判断标准内涵的指引下进一步构建“党的领导”入法的清单模式,厘清“党的领导”入法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确保“党的领导”入法的规范化和准确化。  相似文献   

13.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是比较典型且在特定时期影响较大的发展理论,但由于各自的局限而日渐褪色。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新发展理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越来越高度浓缩,也越来越完善。新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新境界,克服了西方发展理论的种种弊端,实现了发展理论的历史超越,为人类社会整体未来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新时代坚持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公共性”研究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多学科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哲学视角下的“公共性”主要聚焦于对人的存在条件及其实现方式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性把握;政治学视角下的“公共性”更关注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及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性”聚焦于结构制约下集体行动内在的“公共意蕴”;城市学科视角下的“公共性”主要聚焦于公共空间的“空间正义”及其社会价值。“公共性”在不同研究领域中拥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多为问题导向的定性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成果。“公共性”内涵需要随时代发展,“公共性”议题需要推进本土化和学科化,中国“公共性”研究需要拓展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推动反腐败斗争由“压倒性胜利”到“彻底胜利”的巩固发展,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思想、推动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成为新时代治党反腐的重要目标遵循。“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党反腐的标志性成果和清廉中国构建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是“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巩固发展方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更大治理成效和战略性成果;从政治、理论、数量、质量等维度厘清“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主要效能标识,明晰清廉中国的建构目标、构建步骤、构建价值和构建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S省Z市“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能力建设-惯习积累-信任强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多元主体成长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理,丰富了“主体关系”和“行动方式”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基于资源优势互补与主体责任再塑加强了能力建设,能力的提升使其有意愿并且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政府通过规则调适以及持续的参与激励来培养多元主体的合作惯习,有助于促进合作行动;共同议题下的利益相容和由参与效能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会强化信任,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行动,进而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治理常态,使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包含“集中”和“民主”两种制度要素。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阶段是民主集中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深刻影响了日后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相关文献和史料,梳理这一时期民主集中制的演进历程及特点。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最初着力推动集中制和民主制的并行发展,但在极端民主化的冲击下,转而倾向于“集中”。中共六大后,中央通过改组、巡视等方式加强了对下级党部的权力,逐渐形成以集中制为重心的民主集中制理论架构和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弱势群体获得了一定的阶层流动机会,但并未完全摆脱阶层流动困境,由此产生的社会对立情绪、社会矛盾和风险日益突出。较之传统时代,网络时代弱势群体阶层流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机会困境、动力困境和技术保障困境三个方面,其根源在于“自我排斥”与“外部排斥”交织循环作用,其结果表现为弱势群体处于相对于网络主流社会、权力中心的边缘境遇,难以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互动,产生空间排斥,丧失认同感。通过双向赋权激发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意愿、建立电子包容提供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技术动力、提供网络媒介援助增加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机会是加快弱势群体阶层流动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社会思潮中引导民心、决定社会舆论走向的能力。网络技术的扩展、网络社会的民粹化走向及个别地方意识形态工作的虚化、弱化、仪式化,导致碎片化网络舆情逐渐占据社会舆情场,甚至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被碎片化网络舆情“牵着走”的混乱局面。泛滥的网络舆情催生“鸡毛蒜皮效应”、“长尾效应”“羊群效应”“晕轮效应”和“尺蠖效应”,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丧失话语权的风险。网络时代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已迫在眉睫,需要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控制舆情事件并进行专业化处理、加强网络舆情有效预判和政策的合理统筹等。  相似文献   

20.
范忠信 《宁夏党校学报》2020,(2):5-16,F0002
今日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生的中国式问题。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应是"求同存异"前提下互利合作不断加深。作为两岸"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爱好"的传统文化,正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础。传统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这一重要角色作用,过去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文化上的"中国"或"中华"因素的充分适当运用,也许是推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最重要方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