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文化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混合型政治文化。中国公民文化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政治文化,同时又融合了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公民文化建设对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促进其目标的实现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公民文化建设之未来展望则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确立了正确的主导政治文化和科学的政治生活主题,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型的政治文化。但封建政治文化遗毒依然存在,公民政治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证研究亟需加强。因此,要继续推进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决肃清封建政治文化遗毒,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化有益成果;进一步加强公民政治文化教育,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养;大力加强政治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证研究,巩固和发展我国一体多样化的政治文化格局;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型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公民文化是与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建设公民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精神为宗旨,并以公民教育为抓手来提高公民的民主心理和智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志高 《求实》2005,1(1):47-50
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客观条件下 ,在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吏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民主政治 ,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 ,开展公民教育 ,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的社会组织及民间公共领域,它所强调的自主、平等、参与、互助等价值理念,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公民社会的含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必要性;其次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制度、文化、经济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困境;最后,从政府、配套制度、公民精神、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卫华 《求实》2008,(4):66-68
公民参与行政,一般是指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管理的活动与行为,公民法律文化是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法律文化基础.这里的公民,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身份、国籍,而是指与公民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公共事务等实践品德的好公民.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推进行政民主、促进参与行政建设、提高公民参与行政的意识,不可能从传统法律文化汲取力量;必须注重公民法律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这既是公民参与行政的文化基础,也是推进我国参与行政建设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8.
政治效能感意指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政府的回应性抱有一定的信心。它影响着人们是否参与政治和如何参与政治,也是一个国家民主化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公民政治效能感偏低,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即公民自身政治知识水平偏低、政府回应性不足和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公民政治效能感偏低导致了公民的政治冷漠、政治不信任,将民众引向暴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追求和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提升我国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其路径在于,提高公民经济生活和文化教育水平、加强回应型政府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及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李传柱 《理论学刊》2001,2(2):53-55
公民政治文化或谓公民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的权利义务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态度和倾向。它包括公民的政治知识、政治技能、政治价值、政治情感、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安全感和政治效能感等。 1 978年 1 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伴…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公民政治文化涉及政治和文化两个领域的内容,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民政治文化归根结底的作用就是促进"和谐".要建设和谐的公民政治文化,关键在于推进政治社会化,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新闻媒体以及党和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公民教育经历了"价值传承""战时公民"和"主动公民"教育三大发展阶段,形成了政治文化与公民教育相互建构并协同演化的内在机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的传播,以及公民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权力的认同。美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趋同于政治文化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国构建以公民意识为中心的学校公民教育目标体系,探索以"课程思政"为突破点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主动型公民教育和营造公民教育的良好政治文化环境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2.
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民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意识、公民行为与公民能力的培育,是当代中国公民教育顺应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红色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融汇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借鉴与汲取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三维公民教育资源体系里,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红色资源在公民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等领域,不仅丰富和扩展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公民教育的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公民教育方式,将公民教育延伸为寓教于旅、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公民的有序参与成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参与型政治文化成为我国当前主导的政治文化。学校教育通常采用知识模式和实践模式两种方式将主导政治文化传递给教育对象,以培养适应政治文明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借用国外对于公民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我们也可以由此分析当前在参与型政治文化建构中我国进行公民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结构变迁、公民法律精神和独立、自由、平等意识的培育、政治文化改造是一个过程,应在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统一战线,其目的就是增强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服务的功能.应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挥统一战线政治整合功能,在规范有序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民主价值观及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总之,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16.
李传柱 《求实》2000,(4):23-24
公民政治文化 (TheCivicPoliticalCulture)也即公民文化(TheCivicCulture) ,是指处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的权利义务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态度与倾向。它包括公民的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安全感、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技能等。从动态过程或谓从动态结构来看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具有协调性与冲突性的对立统一 ,体现出公民政治文化的动态结构特征。一所谓公民政治…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既是公民表达个人偏好实现自我利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公民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确保公共政策的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应然价值取向。传统的公民文化、缺失的参与机制和有限的参与能力等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建设。培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构建公民参与型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政府推进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既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治秩序的有效保障。影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很多,从公民个体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满意度等角度的调查和探讨表明,文化程度、工作满意度和公民意识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呈正相关,而年龄、生活压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负相关关系。公民自身微观层面因素对公民无序政治参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从公民社会的概念及其概念的演化中分析公民社会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界环境因素的重要关系,进而从公民社会与这些因素的关系来分析当前中国公民社会成长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制度困境、经济困境,并试图为公民社会在中国成长的困境,找到根本的问题所在和更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阮思余 《唯实》2004,(4):39-41
政治文明建设对政治文化提出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 :政治主体的政治意识(包括表达和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公民政治权利意识等 )的全面更新 ;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等。其中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 ,需要大力培育公民社会 (市民社会 )和政治社团尤其是民间社团 ;有赖于新政治人的崛起 ;离不开“草根民主”的催生和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