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初民社会的原始思维,到现代社会的科学的系统综合思维,每一步发展,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4页)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其中主要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在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情况,由此又衍生出社会政治和文化心理的区别,使得在不同的地域形成  相似文献   

2.
人类生存和进化的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近百年来,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类自身也饱尝了自然无情的惩罚。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以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愈来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钱的事实证明了恩格斯一百年前的断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o自然界以它一次比一次更为残酷的报复告诫人们,人对自然“掠夺式”的改造,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而且还有各种各样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灾难。进而言之…  相似文献   

3.
刘恕 《北京观察》1999,(5):27-28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能力不断加强。但人类毕竟是大自然庞大系统的组成之一,在其对自然施以影响过程中,始终受自然规律的作用与制约。因此,人类如何更好地了解、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何善待自然,能惟其难,更待其慎,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攸关之本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只有勤于学习、善用人类创造之知识丰富自己、学会以“他山之石”为己用,才有利于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迈上聪智之路。众所周知,本世纪20年代之后,苏联以其雄厚的国力进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文明是一种文明系统或文明群。这种文明系统呈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四维并进的过程。第一层面是物质文明,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外在凝结在人类劳动的各种物质产品之上,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说到底,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中来的。”物质文明决定了精神文明的水平。第二个层面是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总和,表现为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它内在地蕴涵于人类种…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只有科学地回答了这类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思想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所掌握,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从一般原理来看,作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类进步与社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那么,影响生产力先进性的一些主要因素是什么呢?首先,生产力不是单纯的存在,它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比较公认的要素。从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来分析,人是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一个不太久远的话题,近些年不曾常听到。可是这一真理性的认识,不被人们牢记心中,特别是部分党员干部,因而“ 59岁现象”,“人生最后一站成为阶下囚”,令人痛心和惋惜,作为一个社会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它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成为共产党员的终身必修课题。这是因为:   一、两个改造必然要协调推进   人类的全部活动无外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为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包括对人类自身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7.
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简称“非物质遗产”),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我国继昆曲、古琴之后,作为第三个“申报成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了全人类所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充分展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把"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作为它的价值论和伦理的基础,因而面对着如何从"是"推导出"应当"的理论困境.发展伦理学的价值论基础是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伦理学确立了个人与人类、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提供了伦理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它是从广义人类学维度和哲学高度对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把握,因而可以称之为人类学—哲学。这是一种关于每个人与一切人如何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的新哲学。它的从自然界出发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一体性原理;以"社会人"为本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以及人的自由解放原理;以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合理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世界的最高生态价值的原理;以"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为根基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的哲学原理,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宋香庆  ;郑志发 《求索》2008,(6):51-53
人类社会是一个“意义”观世界,人类正是在“意义”世界下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民族国家的“意义”世界其实质就是从民族国家内部各个不同个体的“意义”世界中,提炼出共同的“意义”,并使之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义”世界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明是非,辨荣辱,共同的荣辱观是“意义”世界的基础。共同荣辱观“意义”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灌输”各自的“意义”,并在“灌输”的同时,加强主体自身建设而自觉地使之内化。  相似文献   

11.
浅析SA8000标准及其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立燕 《理论月刊》2005,(4):155-157
社会责任标准SocialAccountability8000(简称SA8000标准),是全球首个有关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其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SA8000标准对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和安全的工作条件起到了有力作用,但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后,成为继“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后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劳动壁垒”。然而关注劳工权益、环境保护等的社会责任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为企业参与全球经济创造了条件。因此企业在发展战略上,一应将社会责任管理纳入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二要实行全面成本管理,改造生产经营流程;三要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如何做好对高小、初中毕业生的劳动教育宣传工作」问题,这是一个当前最迫切的问题。让我首先简单地把劳动和人的关系谈一谈。人和其它动物不同的地方和最宝贵的特点,就在于人能劳动生产。人们为了生活,就要取得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为了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和自然界进行斗争和改造自然界的劳动生产活动,从而也改造和增进人类本身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是人类永久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生活中的一切物质财富以及人类历史和人类本身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所以说:「劳动创造世界。」同时,劳动也创造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人权》2002,(5):12-13
西方文化有“天赋人权”的观念,这一观念已成为西方人权学说的理论依据。这一观念与人类中心论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对自然界拥有绝对权利,在自然界面前享有无可质疑的权利。据说,人是自然界最优越的,居于统治地位,自然界则是被利用、控制、奴役和掠夺的对象。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包括动、植物的生命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在现代社会即工业化时代,这一价值观导致人对自然界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已造成严重后果,人类生存已面临着空前的威胁,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化是非人类中心论的,可说是一种深层次的生态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很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或人文主义的。但以人为中心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论。中国文化的中心议题是“究天人之际”,其基本观念是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的主体性正在于实现这一目的。无论道家的“回归自然”、“人与天一”,还是儒家的“天道性命”与“仁民爱物”,都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破产,并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 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为核心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看作是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存在;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物质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其中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毛泽东同志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种基本活动,一种生活方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生产过剩的时代,这必然引起大量的挥霍性消费随之而来。为此,本来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消费就成为了一种违背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消费,最终也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因而,再次审视现代社会消费观的理论基础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推动着作为精神的存在物──人的全面发展。一、精神文明的发生人具有需要,因而人才进行有意义的石动,才能创造历史。正是个人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的社会需求,构成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农、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有一系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并且形成了具有很高理论价值的“发展观”。这个“发展观”是构成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同志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这里马克思、列宁都明确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时代的制高…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人类开发和利用稀缺的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本质上不过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作用、交换物质能量的过程,正如兰德尔所说:“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都是物质转移的过程,而不是创造和消灭的过程。”因而,如何提高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统一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规范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