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政瞭望》2023,(12):42-43
<正>龙舟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龙舟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和相关衍生产业,它以龙舟文化为核心,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正>百舸争流度端午,苗乡大地享胜景。6月20日上午,松江河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九届"福明杯"龙舟运动会在此举行。75条各色蛟龙欢腾闹江,传统文化的激情碰撞奏响端午最强音,为来自湘、黔、渝等地的十多万各族群众献上一场端午节精彩文化大餐。松桃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渝边区,有"一脚踏三省"美誉,历史文化悠远厚重。代表传统民间体育精神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是该县重点打造的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项群众性体育项目。此次龙舟运动会  相似文献   

3.
正7月10日,亚洲龙舟联合会秘书长,国际龙舟联合会执委、副秘书长余汉桥一行2人,来到到一师阿拉尔市及七团实地考察调研。调研期间,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师市职工龙舟赛专题片,余汉桥秘书长代表中国龙舟协会,对师市在传承中华文化和龙舟文化中所做的探索和贡献表示感叹,并详细介绍了龙舟比赛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发展历程,以及  相似文献   

4.
<正>船桨舞动,龙舟竞渡。一年一度的传统龙舟赛事,已成为铜仁市碧江区各族群众体现昂扬向上、追求美好精神的文化盛会。"多年来,我们充分挖掘龙舟的文化内涵,整合锦江水乡文化资源,将赛事、泛舟、文脉、美食等贯穿龙舟旅游产品,旨在打造一场‘精彩的、全民的、丰富的’龙舟文化盛宴,实现‘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旅游受益’相得益彰的鲶鱼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09,(14):1-2
6月21日至23日,2009年全国龙舟月闭幕式暨第四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铜仁龙舟文化节在铜仁隆重举行。异彩纷呈的一系列大型节目,为观众奉上了充满民俗韵味的“盛宴”。也再次向国内外进一步展示了铜仁积极向上,自信拼搏,广纳四海宾朋的形象。本次龙舟文化节活动以铜仁龙舟文化为背景。当地民俗民风为主线。以第四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铜仁龙舟文化节开幕式、“桃源铜仁龙腾锦江”大型情景歌会、“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华龙作品展开馆仪式等系列活动为组成部分,多层次、多视觉地展示了铜仁的民俗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6.
铜仁赛龙舟延续至今,已经成为规模较大、群众基础深厚、参与面越来越广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形成了铜仁独特的龙舟文化。  相似文献   

7.
向颖羿 《当代贵州》2023,(29):66-69
<正>7月12日至13日,夏日炎炎,在黔东南州镇远县,却有一场水上的欢宴。2023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在这里盛大开幕。镇远古城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花灯戏、踩鼓舞、揪龙头、龙舟号子的展演,让“民族民间文化”“山水福地·千年镇远”“商贾文化”的主题得以展现在赛场上。11支来自全国多地的队伍踏浪前行,鼓点激昂,龙舟上的桨手们合着鼓声让浆片如翼划动,上下翻飞;青竹滑动,脚踩独竿的独竹漂选手以一苇渡江之姿掠过水面。  相似文献   

8.
百舸争流,龙腾锦江。6月5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8年全国龙舟月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风景旖旎的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锦江水晶阁河段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6支龙舟队参加比赛。比赛分为公开组标准龙舟500米直道竞速赛和地方传统大小龙舟500米直道竞速赛。在标准赛中,我省麻江县龙舟队摘冠,铜仁市清水龙舟队和河西船队分获二、三名。  相似文献   

9.
正龙舟竞渡腾碧浪,古老山城展新姿。6月1日至2日,"中核杯"2014中国传统龙舟大赛(铜仁·碧江)预决赛在碧江区国家4A级景区大明边城龙舟基地热烈举行。比赛设男、女传统龙舟500米直道竞速两项,分预赛、名次赛和决赛进行。来自湖北恩施来凤县龙舟队、湖南怀化沅陵龙舟队、黔南州平塘龙舟队、遵义余庆龙舟队、思南县龙舟队及碧江区灯塔、漾头、河西等乡镇办事处和万山区谢桥办事处的57支龙舟代表队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10.
<正>早春的北屯,依然银装素裹。2月12日,在冰雪覆盖的十师北屯市玉龙河,正在隆重举办一场以"冰雪北屯·龙舟喝彩"为主题的2017新疆首届冰上龙舟赛。此次龙舟大赛迎来天山南北8个民族,50个参赛队,609名参赛选手参加。特别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组别的设置和占运动员总数17%的95名少数民族同胞热情参与,更为此次活动以及中国传统龙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玉龙河河畔,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如潮涌,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冰面上,参赛队员坐在自己的座驾上,欢呼着,呐喊着,跃跃欲试,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龙舟雪宝"空降玉带河,可爱的"龙舟雪宝"们在冰雪童话的王国里嬉戏玩耍,展现孩子们在冰雪阳光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万顷碧波金龙飞,鼓声如雷人如潮。2013年中华龙舟大赛铜仁·碧江站于9月21曰至22日在铜仁市碧江区国家4A级景区大明边城龙舟基地举行。来自上海德力西电气队、江苏武进太湖湾龙舟俱乐部、聊城大学队等省内外共20支龙舟队5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相似文献   

12.
正端午粽飘香,龙舟竞逐时。6月9日,2016"好彩头杯"中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碧江)大赛在铜仁市碧江区国家4A级景区大明边城龙舟基地举行。来自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76支男女龙舟队3500余名运动员竞逐锦江,参赛队伍数量为历年之最。同时,比赛吸引了10万余名群众前往观看,省内外50多家媒体聚焦龙舟决赛盛况。  相似文献   

13.
百舸争流,龙腾锦江。6月5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8年全国龙舟月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风景旖旎的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锦江水晶阁河段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6支龙舟队参加比赛。比赛分为公开组标准龙舟500米直道竞速赛和地方传统大小龙舟500米直道竞速赛。在标准赛中,我省麻江县龙舟队摘冠,铜仁市清水龙舟队和河西船队分获二、三名。  相似文献   

14.
锦江河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艘艘龙舟犹如群龙争霸般竞渡……5月30日,2017年中国龙舟公开赛(贵州·铜仁·碧江站)暨中国传统龙舟大赛在铜仁市碧江区大明边城龙舟基地鸣枪开赛,赛事除了吸引本地居民参与,更有不少旅客慕名前往观赏,欢度端午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荆门市文化体育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组织舞台艺术精品生产,努力促进地方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推出了《荷花洲头》、《闹龙舟》和《十二月等郎》等舞台艺术作品。《荷花洲头》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闹龙舟》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湖北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主演蔡建庭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剧参加庆祝建国50周年的庆典演出,并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  相似文献   

16.
吉晓燕 《当代贵州》2011,(17):25-25
记者从2011中国龙舟公开赛铜仁站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1“多彩贵州·桃源铜仁”中国龙舟公开赛铜仁站于6月16日至17日在美丽的锦江河上演。  相似文献   

17.
<正>端午佳节聚碧江,龙舟竞渡粽飘香。6月20日,铜仁市碧江区大明边城龙舟基地,波光粼粼的锦江河再度迎来一年一度的龙舟盛会,2015"好彩头杯"中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碧江)决赛盛大开启。本次大赛由贵州省体育局、铜仁市政府主办,碧江区政府、铜仁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来自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共59支男女传统龙舟队2500余名运动员竞逐锦江,吸引约15万群众观赛。来自中央和省内外近100家媒体聚焦龙舟决赛盛况。当天上午9时,大明边城龙舟基地及锦江河沿岸早已人山人海,20支龙舟队意气风发地集结在基地码头。按照习俗,铜仁市委书记、市长夏庆丰,铜仁市政协主席陈达新,铜仁市委副书记阳向东,省体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姚元君,贵州广电集团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08年以来,铜仁市碧江区连续12年举办中国国际龙舟邀请赛,打造了以"中国传统龙舟大赛"为品牌的碧江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实现了"旅游+体育"的有机融合,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质量。"擂鼓震天响,群龙闹锦江。"6月7日,端午节,风景秀丽的十里锦江两岸热闹非凡,处处荡漾着欢声笑语。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贵州省体育局主办,铜仁市碧江区人民政府、市文体广电旅游局、锦程公司承办的,以"龙腾  相似文献   

19.
正山水之间孕育多彩风情,历史悠久的龙舟赛在贵州大地一年又一年传递着生活气息,也表达着精神向往。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而有龙舟的地方就有文化光芒明亮闪耀。吃粽子、挂艾草、游百病、划龙舟,绵延千百年的端午节,总是上演着一年一度民间文化大合唱。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而划龙舟在这个节日里无疑是一个重头戏,从早年的表演到如今的竞赛,飞舟激荡的情景在贵州的乌江、清水江、锦江、阳河、玉水河不断闪现,诠释着多姿多彩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唐正芒 《新视野》2007,3(4):84-86
抗战时期,为抗战服务的文化运动空前繁荣兴盛,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种繁荣发展及重大作用,与毛泽东的多方指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这主要体现在:高度重视抗战文化运动、论述或制订抗战文化理论路线方针、直接参与并借此指导抗战文化运动。深入研究毛泽东与抗战文化运动的密切联系,对于拓宽毛泽东思想和抗战文化的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