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法律对船员的保护不足可以总结为船员劳务合同法律性质模糊、船员外派中三方主体法律关系不够明晰、外派船员法律救济不完善三个方面.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船员”一章对船员劳务合同的法律性质、船员外派中三方主体法律关系和船员的特殊保护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并理顺涉外的船员劳务合同的法律适用,以更好地解决与船员有关的纠纷,保护船员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魏鑫 《法制与社会》2013,(3):179-18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全新的贸易形势也为我国外派船员的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外派船员劳务纠纷损害的责任主体指的是在外派船员劳务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本文则具体对于外派船员劳务纠纷责任主体的确定、第三人侵权导致外派船员人身伤亡损害赔偿以及境外船东与第三人共同侵权导致的外派船员劳务纠纷损害赔偿三方面内容进行简要地论述。  相似文献   

3.
姜爱丽 《法学论坛》2002,17(4):83-88
我国的外派劳务合作业务存在着许多问题 ,亟待进行法律调整。为使我国外派劳务合作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应扩大外派劳务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 ,明确外派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加强外派劳务合作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船员外派法律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法律关系的二元主体论,该法律关系一经成立,即形成由船员外派企业将船员雇佣后提供给境外雇主使用的新型多边的法律关系.这种变异了的“非标准化”的法律关系势必影响到作为主体一方的外派船员的权利保障.我国应在《海商法》中加入“船员船舶优先权的保障”的规定,在《劳动合同法》中加入“事实雇佣合同”的规定,使外派船员和境外雇主的法律关系能得到强制性的立法规制,同时要规范船员外派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5.
按法律关系而言,海事法院管辖的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案件,一般是指船员人身伤亡与船东及侵权有关责任方的法律关系、旅客人身伤亡与承运人及侵权有关责任方的法律关系、船员劳务聘用人身伤亡与受雇单位及侵权有关责任方的法律关系、船员劳务外派人身伤亡与雇主或外国船东及侵权有关责任方的法律关系。通常情况下,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是指船舶碰撞,船舶触碰设施、礁石,搁浅,浪损,火灾,爆炸,化学中毒,以及海上生产作业、港口作业、旅客运输等海损事故基于同一事实同时发生,侵权行为人因过失侵害他人人身致其伤残、死亡,而对受害人…  相似文献   

6.
孙建英 《法制与社会》2011,(25):96-97,104
劳务派遣涉及到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主体,三方主体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法律关系。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主体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用工单位。解决好用工单位的法律规制问题,对解决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务派遣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正是从上述用工单位的法律责角度的角度入手,试完善劳务派遣制度。  相似文献   

7.
张达真 《法制与社会》2013,(13):264-265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船员外派合作日渐频繁,外派船员在海上遭受人身伤亡,适用何种法律来要求船东进行赔偿是必须明确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外派船员海上人身伤亡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外派船员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阐明了我国需要在解决外派船员海上人身伤亡法律适用上加强相应立法,最大程度地保护外派船员利益,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评析具体涉台船员劳务合同纠纷案 ,论述了更好地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劳务输出。船员外派即是劳务输出的一种。我国外派船员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种是通过船员外派服务机构与船员签订的外派船员雇佣合同;另一种是通过船员管理公司将与自己有劳动关系的船员派到国外船舶工作。我国船员外派雇佣协议,无论船员是通过外派服务机构与外国雇主所签的,还是船员管理公司直接派到外国所有人的轮船上工作,都构成与外国雇主的劳动雇佣关系,外派船员应当享受到按照国际私法适用原则的相关国家的劳动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一方面,三方主体之间各自有独立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不同主体之间,随时可以构成利益同盟,对抗另一方,而这种利益同盟又随时可以瓦解。由于派遣事实的存在,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应当履行法定的告知义务,该义务的核心是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要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派遣身份或被派遣劳动者的地位。在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时,被派遣劳动者应当参与进来,对于涉及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义务的内容,应允许被派遣劳动者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1.
劳务派遣涉及三方主体,雇佣与使用相分离的典型特征给其劳动关系的认识带来困难,科学准确地界定劳务派遣关系中的劳动关系,对于劳务派遣法律规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根据传统劳动关系从属性的界定标准,在劳务派遣关系中,派遣单位与要派单位组合成雇主与派遣劳动者形成一重劳动关系,这一重劳动关系在派遣单位与要派单位两个层次之间分别运行。  相似文献   

12.
谢德成 《当代法学》2013,(1):119-125
劳务派遣概念不明,必然会模糊其与劳务外包、承揽之间的的区别,也无法对逆向派遣、转派遣做出法律上的判断。主体称谓不当,一定意义上混淆了劳动关系的归属。本文通过厘清几种法律关系,参考国外立法,结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科学界定了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概念。同时,通过分析,对我国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定位、个别省份刚出台的劳务派遣登记备案制度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涉及船员的立法方面比较原则,有关配套规章多涉及管理性的规定,此种立法局面不利于对船员权利的保护。完善相关的立法可考虑从两个层面入手,在民商法层面,应当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船员一章,增设船员劳务合同的内容;在单行法层面,应加快制定专门的船员法,将《中国船员集体协议》的内容上升为法律,以便适应新的海运开放形势,在当前船员外派日益增多的环境下保障船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劳务派遣涉及三方主体和三个法律关系,被派遣劳动者(农民工)是利益博弈中的弱者,其权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侵害。扭转劳务派遣行业弱肉强食的局面,切实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需要立法的细化、行政监管的加强、司法的特殊照顾。  相似文献   

15.
杨姝 《法制与社会》2010,(28):47-47
劳务派遣又称劳动力租赁,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也称“用人单位”)与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到用工单位进行劳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合同关系,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务关系。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通过劳务派遣协议建立有偿的委托管理关系。  相似文献   

16.
【裁判摘要】 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依法登记设立。用人单位与未经工商注册登记、不具备劳务派遣经营资质的公司签订用工协议,与派遣人员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应由用人单位依法为其缴纳综合保险费;用人单位与不具备缴费资格的主体的协议约定,不能免除其法定缴费义务。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沿海向台湾渔船派遣渔工始自1987年前后,经历了群众自发和民间组织合作两个阶段,1989年以后逐步纳入政府统一管理轨道。但由于丽岸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对口协调机制,大陆渔工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各种纠纷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2001年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外交部、公安部、交通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暂停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的通知》,暂停了所有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  相似文献   

18.
黄绮 《中国律师》2013,(5):65-67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既满足了企业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需要,又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8年1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劳务派遣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一、我国劳动立法中规定的劳务派遣法律关系劳务派遣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过程中,"雇佣"和"使用"相分离。与传统的雇佣模式相比较,劳务派遣有三方主体:用人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而且三者之  相似文献   

19.
朱四明 《法制与社会》2012,(20):108-109
我国立法所确认了同工同酬作为被派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但近年来我国劳务派遣的畸形发展中普遍存在同不工同酬的现象,在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利受到了严重侵害,这已直接影响了我国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究其原因之一在于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权利救济程序中的举证责任分配不明确,用工单位和用人单位作为共同的责任主体来理应承担同工同酬的举证义务。  相似文献   

20.
劳务派遣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提出的新课题,发展劳务派遣机制具有很多优点,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务派遣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法律问题急待解决。本文就如何处理好在劳务派遣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