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民族与宗教最为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在所有宗教之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数是最多的,本文讨论了穆斯林在东南亚的早期活动,结合伊斯兰教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进行研究,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具有和平、包容和本地化的特点.而华人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郑和7次下西洋是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
试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3-16世纪时,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岛屿地区得以成功传播,有着极为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宗教原因,同时也是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完成的。经过16世纪伊斯兰教势力的继续扩张和发展,伊斯兰教已遍及东南亚的主要岛屿,并不断由沿海向内陆渗透,从而奠定了今日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反恐难点和走向及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南亚地区的恐怖袭击活动在最近几年异常活跃 ,恐怖爆炸与袭击此起彼伏 ,形势令人担忧。很显然 ,东南亚已经变成了恐怖分子活动的重灾区之一。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给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本地区很可能仍是反恐的主要场所 ①,成为“反恐的第二阵线”(布什语)。伊斯兰教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种外来宗教 ,其传入后大量地融入了当地的本土文化因素 ,因此一般认为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巴厘岛爆炸案等事件却使人们开始关注东南亚伊斯兰教极端主义势力。这里恐怖主义网络异常活跃 ,各种…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极端主义利用伊斯兰教来表达自身诉求并煽动暴力,其在全球的扩散引发恐怖主义浪潮,严重扰乱国际与地区秩序。域外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渗透、广大穆斯林外部威胁感知的强化以及地区部分国家的政策失当,推动东南亚伊斯兰极端主义迅速崛起。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在东南亚的蔓延诱发地区恐怖主义滥觞,严重恶化各国政治生态与安全形势。基于此,抑制并消除伊斯兰极端主义就成为东南亚国家打击地区恐怖主义、维护安全与稳定的关键举措。实现"去极端化"目标既要切断域外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渠道,弘扬伊斯兰教多元共存精神,又要积极探索适应本土价值与政治发展需求的现代性模式,实现族群融合与宗教和谐。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文化理论及实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琴 《西亚非洲》2006,4(9):26-33
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伊斯兰教首先是和平的宗教,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旨在通过宗教实现人类和平。圣战是重要的伊斯兰文化理论之一,它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一直与伊斯兰教相伴生。圣战还是一种宗教意识形态,它包括内部冲突、对外冲突、战胜敌人和战胜自己的私欲。在伊斯兰教诸多精神中,圣战精神最具魅力。服从理论是伊斯兰教的精髓之一,伊斯兰教是服从真主意志的宗教,服从使者也是根本特征之一。在神权至上的伊斯兰社会里,服从意识成为宗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特色。报应理论,是伊斯兰的经典主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理论与社会生活十分密切,在社会上有很大市场及文化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伊斯兰教与民主之间不确定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林聪 《西亚非洲》2005,271(5):57-63
学术界围绕伊斯兰教与民主的纷争,实质上是关于民主是否适合于中东地区、怎样衡量伊斯兰教在该地区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的争论。从价值观和历史观来看,伊斯兰教与民主之间既存在对立,又有相容的成分。伊斯兰教对民主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既可以用来支持民主的某些理念,又会被作为反对民主赖以存在的基础。伊斯兰教通过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推动或束缚民主化进程。但是,在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伊斯兰教不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占婆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马来世界本土化的伊斯兰教在占婆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伊斯兰教特点又与伊斯兰教具有很大区别的婆尼教。通过观察伊斯兰教在占婆的传播,可以分析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内部传播过程中的"二次本土化"现象。经过二次本土化的文化现象,在表现形式上与文化源头的相似性减弱了,而民族文化的成分增强了。本文还在梳理关于占婆婆尼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等方面对《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一书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8.
自“9·11”事件后,国际媒体经常把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混为一谈,并造成了西方社会对伊斯兰世界的普遍误解。嗣后,这种文化歧见不断滋长,某些在中西欧存在已久的伊斯兰教社团也受到严重波及。结果,不仅是破坏了欧洲多元文化政策的推动,甚至把一些在欧洲土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中东研究始于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古兰经》和圣训等伊斯兰经典著作的译介。在当时学通四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通过以儒译经的形式研究中东伊斯兰文化的学者中,较著名的有王岱舆(约1584~1670年)和刘智(约1655~1745年)。王岱舆将伊斯兰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0.
早期伊朗民族主义是在什叶派伊斯兰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民族主义,具有自身的特色.由于伊朗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特殊亲缘关系,伊朗反封建、反殖民的民族主义一直与伊斯兰教什叶派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自近代以来伊朗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发端之际,伊斯兰教什叶派就构成了影响伊朗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伊朗民族主义在发端年代与伊斯兰教什叶派所形成的这种特殊联系,决定了伊朗民族主义运动难以摆脱伊斯兰教的束缚与羁绊,正是伊斯兰革命这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得以在伊朗取得成功的历史积淀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东地区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东南亚地处伊斯兰世界的边缘。中东地区作为伊斯兰教的中心,一直盛产各种伊斯兰思潮:瓦哈比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伊斯兰民族主义等,并通过朝觐和留学等方式向东南亚伊斯兰社会传播,激发了东南亚的帕特里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is essay is a brief introductory survey of som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maritime Malay-Muslim world. Ethnic,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variation is the norm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the region is heir to Hindu and Buddhist traditions and also to three European colonial systems of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Portuguese, Dutch and British). Islam is but one amongst all these. In some aspects of life it has been considerably reformulated by them. Thus to understand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one must begin with data from the area than with some Middle-Eastern and theological formulation of Islam. But we have to recognize that Islam is a universalistic theology originating from the Arabic Middle East. Therefore, a more informed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Islam and Muslim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ir contemporary articulations must be ‘embedded’ in the historical reality of both the plurality and plural society templates that become the ‘moulds’ of social life in the region. Similarly, to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Islam and Muslims in Europe, its ‘embedization processes’, both breadth and depth, have to be understood historically and sociologically.  相似文献   

13.
作为印尼穆斯林社会的重要构成,伊斯兰教育在20世纪经历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伊斯兰现代主义推动印尼伊斯兰教育现代性的发展,另一方面,独立后印尼政府去伊斯兰化政策促进了伊斯兰教育的世俗化与非政治化发展。在后苏哈托时期,伊斯兰教育面临伊斯兰多元主义的挑战,尤其如何应对伊斯兰激进主义成为印尼伊斯兰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基督教在东南亚社会中具有深厚而长远的影响。本文重点选取菲律宾和越南的天主教堂作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巴洛克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在东南亚地区教堂中的体现。笔者认为,第一,教堂建筑为了适应东南亚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大量外形上的变化。建造教堂的工匠又在建筑的细节部分加入了许多本土文化的元素。第二,殖民统治结束以后,教堂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在现代东南亚社会中,教堂已经成为本土文化特定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Australi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confronts a series of difficult challenges in copi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an Islamic extremist threat in Southeast Asia. Australian policy makers are being drawn into unfamiliar linkages with moderate Islam, and into closer cooperation with Indonesia, the most populous Islamic nation in the world, in an attempt to offset Islamic extremists. Further, they must achieve those objectives at a time when important interests are at stake beyond Southeast Asia, when bipartisan agreement about the direction of foreign policy is waning, and when divisions over the appropriate trajectory of Australian security policy are intense. A delicacy almost unprecedented in Australian foreign policy will be required.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早期,随着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者先后进入东南亚,东南亚传统海上贸易格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东南亚关键海域的制海权被欧洲殖民者所掌控;香料贸易基本为欧洲殖民者垄断;东南亚本土商人、印度商人和中国商人等传统商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欧洲殖民者也逐渐参与或垄断了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诸多主要贸易。实际上,欧洲殖民者已成为了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plores global and regional war on terror discourses. It focuses upon language construction ‘framing’ the character of,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responses to, terrorism. It is concerned with social power and critiques the war on terror discourse globally and in Southeast Asia. Central to this are constructions of Islam. The analysis assesses the complexities behind often essentialized depictions of Islam.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discursive dimension of the war on terror can help provide an ad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tional background for oper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policie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