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会在制定《信息自由法》时,为了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建立了两个《信息自由法》免除公开条款:即第6免除公开条款和第7(c)免除公开条款.但美国联邦法院在《信息自由法》司法审查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平衡信息公开的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利益的隐私权保护框架,衍生出了最低限度的隐私权利益标准、《信息自由法》“核心目的”标准、“充分理由”与“合法推定”标准等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是违反了立法者的意图和《信息自由法》的基本精神的.研究美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知情权与隐私权平衡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日,《北京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据此意见稿,北京市重大行政决策将实行预公开制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在决策前向社会公开决策草案.(4月22日《法制日报》) 北京市要求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在决策前向社会公开决策草案,显然利于保障公众知情权,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公开还存在“闭门造草案”的弊端,笔者认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草案的形成更应富有“民意含金量”,即坚持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增加重大行政决策公开的民意“附加值”.  相似文献   

3.
检务公开包含在广义司法透明之下,向着“检务透明”目标发展.然而检察院法定职权的复杂性导致了检务公开评价标准难以确立.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大发展时代,检务公开制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当前检务公开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本文以京津两地检察院网站建设为调查对象,分析和确立“检察院工作信息公开情况”、“检察院分功能管理工作内容公开情况”及“在线服务水平与举报、申诉问题解决率”的评估标准,对于加快检务公开的法制化进程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一) 审判公开是指法院对诉讼案件的审理及判决,除有特别规定者外,都在法庭公开进行,允许公众旁听。审判公开原则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18世纪意大利C.B.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审判应当是公开的,”“以便社会舆论能够制止暴力和私欲”。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掌握政权以后,各国相继规定了审判公开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审判公开原则也是普遍遵循的一项重要诉讼原则。  相似文献   

5.
有关美国“行政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法律有《信息自由法》、《阳光下的政府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了“行政过程中的”不能成为行政机关不公开信息的理由.与此同时,美国非常注重对国家安全信息、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特别利益的保护.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主要是对行政结果类信息的公开,而非“行政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因此,美国的相关制度对于推进我国“行政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行政过程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一道,肇端于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民主制重心由“议会民主”转向“行政民主”以及由“民主下的行政”转向“行政中的民主”这一理念和实践的嬗变过程,并继续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中获得更多的民主正当性基础.基于行政过程论和公众参与论视角,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信息公开具有行政性、决策性和审议性等要素特征,与一般行政过程信息公开相比,其具有法律依据多元、公开动力与方式不同、公开深度与策略不同等特殊性,且在促进公众参与行政决策、保障公众参与决策的深度与实效性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信息公开包括决策启动、决策方案的拟定及征求意见、论证评估、审议讨论决定等阶段的信息公开.其不予公开的范围,可从法律明文规定和比例原则两个视角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形象公开权对名人姓名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形象公开权”(the right of publicity,又称“形象权”或“公开权”)是指个人,尤其是公众人物或知名人士,对自己的姓名、肖像及其他类似物的商业性利用行为实施控制或制止他人不公平盗用的权利。美国学者认为“形象公开权”属于知识产权领域; 我国一些学者也主张将这一权利划入知识产权,主要理由是:从范围上看,形象公开权属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  相似文献   

8.
开放型政府的法律理念和实践(下)--日本的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接本刊 2 0 0 2年秋季号 2 96页 )2 .不公开信息的设定与相关权益保护建立了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国家 ,都是在调整因公开所获得的利益和因不公开所被保护的利益的基础之上设定不公开信息的具体范围的。《信息公开法》第 5条规定 :有公开请求时 ,除被公开请求的行政文件中记载有“与个人相关的信息”等由该条第 1至第 6项所列的不公开信息的 ,行政机关的首长有义务向公开请求人公开该行政文件。具体归纳该条所列的不公开信息的具体内容 ,可以将这些信息分别归类为个人信息、团体信息、防卫外交信息、警察信息、审议研讨信息 (意思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次力度空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却遇到了格外“挑剔”的公众:岁末年初,国务院各部委、全国各省份2014年信息公开工作的“成绩单”集体上网晾晒,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尽管范围和力度空前,但有人仍呼“不过瘾”,认为“揭短”太少,“自我点赞”太多. 作为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措施,信息公开如何才能让公众更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三公”经费作为政府信息的一部分,随着其公开的程度不断提高,为政府信息的全公开制度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从“三公”经费公开为出发点,着眼于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范围、方式以及专职部门设置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三公”经费以及政府信息的公开从法律层面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等人针对房地产商利润空间太大、购房者知情权被侵犯、房价畸高等问题,向该省建设厅提出“公开房屋成本”的建议。不料,该省建设厅以公开房屋成本“容易造成对(房地产)企业商业秘密的侵犯和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影响”为由,拒绝了对人大代表建议的答复。  相似文献   

12.
28岁的《看守所条例》进入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阶段,取而代之的将是《看守所法》. 2017年6月15日这天,《看守所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进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意味着,事关看守所的法律规则将由行政法规上升为国家法律. 随着《看守所法(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发布,看守所这个机构也不可避免地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看守所,一个被定义为“国家的刑事羁押机关”的场所.在卷入刑事案件被刑事拘留或者逮捕后,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此等待被定罪、执行死刑或短暂服刑.  相似文献   

13.
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券交易,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喻为“金融的心脏”、“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基于证券交易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世界各国都要求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简称“三公”原则)和自愿、有偿及诚信原则,而证券交易活动中的内幕交易或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证券交易的“三公”原则,扰乱了证券市场正常的管理秩序,并且侵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所谓内幕交易(insidertroding)也叫圈内交易或内线交易,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利用其掌握的内幕信息由未公开变为公开…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通讯员钟纪文记者柳镇)6月26日,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何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推行政务公开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于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召开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大会,依法对“上海华谊综合贸易中心”(以下简称“华谊”)投机倒把、受贿一案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了公开宣判。  相似文献   

16.
800万元“封口费” 2014年8月8日,曹濮生站在了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简称“南阳中院”)刑事审判庭的被告席上.这天,南阳中院对曹濮生受贿、贪污案进行公开宣判. 此时的曹濮生面容憔悴,目光黯淡,而在2011年前的30年间,在仕途上步步升迁的曹濮生,可谓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相似文献   

17.
闫博慧 《法学杂志》2016,(4):118-124
司法公开是法治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理念,同时更是对司法权进行有效监督的必要措施,其核心体现了“把权力置于阳光下”的理念,并以公开促进公正、以公正加强公信.我国近几年在司法公开方面的研究,虽在学界和实务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司法公开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诸多障碍.要通过精准把握司法公开的内涵,提高公正、公开的理念标准;明确各司法机关责、权、义,完善相关立法;健全机制设置和完善技术设备来扫清司法公开道路上的障碍,真正实现“阳光司法”,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8.
一、“听证会”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听证会”,是指人民检察院按照一定程序,当面听取申诉人(代理人)陈述案件事实,提出申辩理由,进行咨询质疑的办案形式。这一新的举措是“检务公开”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开办案、公正执法的有益偿试。它对于改进检察机关控告申诉工作,增强案件审查透明度,提高办案质量,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乃至做好息诉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行法制中有关“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规范是一个体系性的存在,其实际上蕴含着一个授权公开与限制公开的双向规范结构。行政处罚决定公开规范的目的应当以监督规范行政处罚权为主、风险提示或者守法教育为辅,但不应当包括声誉制裁。借助一定的限制性条件,行政处罚决定公开规范能够通过合宪性审查。同时,应当区分“回应型公开”和“引导型公开”来认定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具有一定社会影响”。“依法公开”中的“依法”实质上是对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规范和限制;“公开”是指行政处罚主体主动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但不排除社会公众在行政处罚主体未主动公开的情况下申请公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有企业领导的权力如何制约,廉政建设如何搞,如何保证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等问题成为企业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党的十五大以来,天津、河北、辽宁等省市率先在国有企业中推行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解开了这一困惑.今年4月中旬,全总、监察部等有关部门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厂务公开经验交流会,为解析这一难题又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实践证明,厂务公开赋予了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力,促进了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纠源治本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