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某高校副教授马某因组织和参加18次“换妻”游戏而被警方逮捕,并于近日被诉以“聚众淫乱罪”。此案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引起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李安 《中外法学》2012,(6):1247-1263
意义是通过认识和评价活动在观念层面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此时,意向与心理评价的引入,给意义注入了生命力,但也同时给意义带来了不确定性。通过意义阐释机制的心理学描述、意义阐释模式的理论解读、意义阐释分歧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意义生成的同化机制、意义阐释分歧的原因与类型、意义阐释的沟通与交流,然后指出意义分歧不但应被消解,更应以客观性的方式予以消解,最后形成了客观性地消解意义分歧的现实路径,即在制度层面确立意义阐释规则。  相似文献   

3.
朱亚平 《法制与社会》2014,(14):284-285
教育历来被承认为是预防犯罪的一项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从整体而言,教育主要从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两个层面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自发性和强制性的调整,促使人们自觉地或有意识地树立起法律意识,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4.
法治从精神层面上讲的是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当这种观念成为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动时,法治才能实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法律才真正发挥作用。本文就法律信仰的文化因素做了简要的评析,以期对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孙跃 《法学家》2020,(2):103-117,194
指导性案例与抽象司法解释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制度、规则和法律方法三个层面。在制度层面,两者的制度成熟度差距较大,且相互衔接不足;在规则层面,两者的裁判规则供给能力之差距过于悬殊,具体的互动方式也存在一些瑕疵;在法律方法层面,两者在互动时对法律方法的运用还不够充分,相关标准亦有待明确。可以通过明确指导性案例的制度地位,并加强其与抽象司法解释的制度衔接、调整最高人民法院裁判规则供给结构并规范其具体方式、加强法律方法在两者互动中的运用并明确相关标准等路径,实现对指导性案例与抽象司法解释之互动模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19,(5):100-106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借助于大数据与算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新技术的弄潮儿,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各行业。对人工智能应在其创作物层面认可主体性,从权利归属和纠纷解决的层面上认可其有限法律人格,以此确定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的权利主体归于所有人或实际使用人,确定保护范围和保护期限则是保护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军队参加国际人道救援行动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队赴境外参加国际人道救援是当前国际救灾行动的一大特征.但此类行动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法律问题:救援行动的启动只有征得受灾国同意才合乎国际法,人员与物资的入境须受受灾国规制,救援行动的实施则面临着人员安全无保障、法律地位不确定,以及可能因刑事犯罪、民事纠纷等被追究法律责任等风险.保障救援行动顺利开展,要求派遣国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进行必要的法律准备,以排除法律障碍、最大限度地降低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8.
王晓霞 《法治研究》2010,(9):101-105
刑事错案屡屡发生,与侦查权被滥用紧密相关。对侦查权的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防止侦查权滥用和异化、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为减少和防止错案发生,迫切需要加强对侦查权的法律监督。把握对侦查权法律监督的内在规律是加强和完善该项工作的基础。本文从侦查权法律监督的历史发展入手总结了其内在规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在规律指引下从立法层面和工作机制层面提出了加强侦查权法律监督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不被遵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仅仅从法律本身寻找问题的答案是不够的。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型国家不仅是法律界的追求也是政府的目标之一。法治国家的要素之一就是法律被良好的遵守。但是在中国有法不依的情况却十分严重,我们急需建立起对法律的尊重。本文是从精神层面及公民意识的培养建立方面来谈谈法律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已经困扰我国民法学界多年。我国《民法通则》将合法性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之一,此一做法近二十年来不断受到学界的质疑。学界的质疑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和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的质疑最为激烈。大多数质疑者认为,合法性本身与国家强制是紧密联系的。然而,法律行为概念在19 世纪形成的历史表明,合法性本身仅仅被当作区分法律行为和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的一种技术手段,与国家强制的观念没有必然联系。我国学界对法律行为合法性的质疑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1.
澳门是通过不平等条约租借给葡萄牙的,它从未被割让而与香港不同。葡萄牙取得的只是对它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在国际法上葡萄牙对它的占领没有任何法律根据。本文拟从澳门问题的形成以及澳门回归在国际法的层面上进行探讨,以纪念这一世纪盛事。  相似文献   

12.
法律原则理论主要包括法律原则规范属性理论、法律原则区分理论以及法律原则适用理论三个部分。法律原则在规范评价与事实描述两个层面上均作为有效的规范类型存在,它与法律规则作为两大构成要素并存于法律规范之中,它们之间的差异是逻辑性的而不是程度上的,但两者的关键区分在于法律原则无法像法律规则那样被承认规则所鉴别。法律原则不可以直接适用于具体个案,只能在符合形式限定与实质限定的条件下发挥其规范作用。对于我国许多学者基于实用主义偏好而热衷的法律原则适用理论,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前提性的反思,有意识地进行语境置换,以便更好地把握法律原则的意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学》2016,(1):63-73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部分决定带有"抽象法命题"的意味,从而与立法有所通联。"抽象法命题决定"的性质如何以及能否被司法机关适用是需要直面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决定的主体和程序是判断其是否属于法律的唯一标准,但不属于法律的决定也可能被历部宪法授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制定法令、解释法律、修改法律、补充法律、批准条约的职权所涵盖。就其可适用性而言,司法机关几乎不加甄别地将这类决定视作可适用的规范,但在应然层面上,并非所有决定都可被适用。"抽象法命题决定"之所以勃兴并呈现出法规范的面相,原因包括转型期宪法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不足,立法者持守积极慎重的立法理念,全国人大常委会权力结构的复合性,以及司法条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徐琴 《法制与社会》2012,(22):223-225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但在根本上还缺乏内生的法律信仰.本文从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本文提出,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法律信息辨析引导,关注并支持大学生的社会法律生活实践,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律心理;通过校纪校规层面、法律社团层面、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生申诉处理环节,来实现法律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课外多渠道传播;建议学校有关部门利用新媒体有选择的做好法律理论营销工作.  相似文献   

15.
易军 《法商研究》2005,22(6):95-102
公序良俗是私法上控制私人自治、检视法律行为效力的阀门之一。它使法律行为只有在不背于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然而,不确定概念的性质决定了它潜藏着以维护伦理道德之名而被滥用以致侵害私人自治的致命危险性,立法上所保障的个人自由可能在司法的层面被公权力销蚀而化为乌有。因此,法官在运用公序良俗条款否定法律行为的效力时,应当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6.
标准作用于经济、管理有助于标准化,运用于司法则促进制度化。价值层面,抽象的司法人权转化为具体的人权标准系统;规范层面,法律规则与法律标准对于司法各有其理论优势和实践功能;方法层面,法的适用的合法与适当有赖于对法律解释标准的遵循。在司法的语境中建构标准的复合性系统,才能利用标准的若干特质与功能为司法理念与制度的完善缔造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王栋 《政府法制》2013,(12):50-50
近年来,多起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被查处,其数额之巨大,情节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高校职务犯罪的产生严重干扰了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损坏了高校的声誉。因此,基于法律层面分析高校职务犯罪,切实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与城市法治和法律服务备受关注相比,乡村基层法律服务是一个关注相对比较少的领域,而要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广大的乡村法律是不能被忽略的。本文从理论层面上考察了乡村法律服务的概念及其种类,结合实际发现乡村法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9.
魏月霞 《法制与社会》2011,(16):29+31-29,31
法律援助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其要旨是通过对贫困者提供法律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立法层面、实践层面和观念层面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亟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蒋小燕 《时代法学》2008,6(3):68-73
北京市首例网上裸聊案因无定罪依据被检察机关撤回起诉,一时成为新闻热点,争论焦点。这起检察机关起诉后又撤诉的案子,从立法层面审视,是对刑法典中“罪刑法定原则”的遵循;从司法层面分析,作为具体裁判者的刑事法官,维护了司法的独立、公平价值,推动了法治的进步;从公众的视野观照,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培育了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增进了时法律的认同感和依归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