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新概念,中国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为中国40年快速发展和全面崛起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内推力量,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也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供了客观基础和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是主体对客体发出的一种意识能动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有着深层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关怀。坚持何种发展形式、价值理念、文明类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意识既有主体性也有客体性,是实践性、时代性、批判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倡导和构建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责任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责任的自觉担当,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承担和履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中国的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人类的未来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形形色色的"中国责任论"的正面回应和超越,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体现和担当.  相似文献   

4.
以实践活动为"人的存在"本性,考察人类命运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马克思直面人类命运的历史视野,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的思考:与人类命运攸关的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论析,揭示了人类命运发展的规律,为人类找到了主宰自身命运的唯物史观视野;在"虚假共同体"的真实存在中构想了"真实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预测了人类命运的归宿;确立"人类主体"思维方式明晰了唯物史观原则,亦为新时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现实的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归宿。马克思主体结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理层面不可忽视的理论内容,是从主体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学理基础。基于马克思"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的主体结构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蕴含着"人民主体—国家、民族主体—人类主体"逻辑结构。在现实关照上,主体结构思想启示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一要立足现实主体的实际需求,坚决维护人民主体的核心利益,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主体之间的关系,三要深刻认识共同体构建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6.
正"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五个世界"的提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得到了周边邻国与国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时代的到来,人类利益关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高度分化又深度依赖的复杂局势对传统的国际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以长远发展的深邃眼光、敢于人先的雄伟气魄、勇于担当的博大情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治理全球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擘画,为人类社会构建了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和谐世界。而"一带一路"战略设计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将对全球治理新问题的解决、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正化合理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星 《求是》2013,(4):53-5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致思于世界与人类发展,并为之实践奋斗。其设计勾画的由"青春中华"(民族国家共同体)到"新亚细亚"(区域共同体)到"世界联邦"(人类共同体)的共同体发展图式,体现了强烈的世界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李大钊的共同体思想为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层面看,文化冲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的严峻挑战,文化交流则是文化冲突的破解之策。"和"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尊重文化差异、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融合。目前,应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完善文化交流的制度安排、培育文化交流的活动载体等途径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其在审度全球发展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是科学世界观和经典方法论的集成创生。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其理论渊源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国际战略思想。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用实践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了"共"性思维到实践的价值飞跃,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延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自然共同体,全球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全球化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国际关系发展仍然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国际政治秩序仍然以西方强权为主宰,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自然生态危机。推进全球化治理的主要举措有:改革联合国体制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现实基础,共同制定国际规则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关键措施,生态法治建设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了当今国际秩序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的渊源,而且体现了东方智慧和天下情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萌生于"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界定,经历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思考,最终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深刻,逻辑思路清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他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考迁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中,形成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丁元竹 《前线》2022,(10):49-5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社会组织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全球化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发挥强大的思想力量,实现人心相通,形成人类的共同意识,是书写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丽篇章、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鲜明的实践旨趣和特定的国际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对国际法的新发展。在国际法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国际法的价值观相符合,体现为人本意识、合作意识和共进意识三个层次,以维护或推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其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17.
正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消解有关中华民族的诸种争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消除世界各国争端,提升世界各国凝聚力,开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之局面。建构两大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构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现指新中国建立后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共同体。考古学家夏鼐在其1962年发表的《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较早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富有科学内涵,其价值意蕴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而其实践逻辑则是在"平等尊重、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和共享共赢"理念的引领下,遵循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合理秩序。  相似文献   

19.
陈阳 《学习论坛》2024,(2):116-12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重大理论探索,需要回答它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基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三形态”展示了一个“生命逻辑到货币逻辑及其复归”的总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值人类自我全面异化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物的依赖”时期,在价值设定上表现出一种对“资本逻辑”的自觉反抗。但它并不是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形态”,更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仅用“世界历史”与“人的解放”的必然性与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难以完全回应这一理论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主体性思想则能有效地从“横向”的历史剖面来论证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建构何以必要和可能。基于价值论的“主体层次”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现实的“人类”这一主体层次并以“命运”为纽带而结成的最高价值主体,而并非以抽象的“类”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只有通过唯物史观和价值论思想的双重考察才能合理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定位、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一项伟大实践活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矢量上同向同行,逻辑一致。通过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双重批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的战略思想。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源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向。提高生产力水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条件;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长效制度保障;优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积极重塑国际分工格局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