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积极解放思想,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实现思想解放,就要完善制度,提供解放思想的制度环境;转变观念,打破思想解放的精神枷锁;改进作风,增强解放思想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乔翔 《唯实》2007,1(4):29-32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得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结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体现了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真梳理这一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眼底,"自由劳动"作为人的"应然本质",建构了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历史的"三重文化主体关系".因此,它理所当然成为人类值得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在当下的时代运行逻辑中,真正意义的"自由劳动"尚不具备实现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具体国情,选择既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对通向共产主义"自由劳动"有所助益的实践模式.具体而言,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选择最接近"自由劳动"性质的"必要劳动"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最接近"自由劳动"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体制";在人与历史的关系上,选择"试错型实践方法",探索由"必要劳动"通向"自由劳动"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家从非物理学时间、心理学时间、生命时间或者片段时间等纬度中去寻找自由都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实自由.马克思在彻底颠覆侍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地解决了自由与时间的矛盾.他强调只有在劳动休闲化与休闲劳动化的融合下,在不断地创造积极社会意义中,才可能实现现实个体生命的自由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解放思想史。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那么,解放思想就是这…伟大创举和重要贡献的启动器和推进机。而以《光明日报》于1978年5月11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称《唯一标准》)为标志,拉开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那么马克思的财富思想正是揭示人的发展及以其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维度.正值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际,从马克思人学角度正确理解财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对于我国在和谐社会语境中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历史发展的人。其基本规定是: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历史存在物。从现实的人出发,在阶级社会中就是从人的阶级存在出发,主要是从代表社会未来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和根本利益出发。对马克思"现实的人"这一新解,对于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哲学发展至近代,对自由的探索与界定贯穿其中,但在解释世界的认识论框架内遮蔽了人的现实存在。马克思在解构思辨形而上学基础上,将哲学视角转向现实世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的自由观。自由即人的现实存在与本质在历史性实践过程中的统一。自由的实现是人摆脱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全面发展的整体社会阶段的到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应加强马克思自由观的引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整体性思维,明确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3,(6)
马克思的"现实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现实人"在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这些现实的关系决定了"现实人"是多维立体的总体存在,是自然维度、自由维度、社会维度、劳动维度和历史维度的辩证统一。多维统一的人才是"现实人",多维统一确证人的现实存在;"现实人"必定是多维统一的,人通过多维统一表现自身的现实存在。说人是现实的,是说人是有条件的,是相对存在,多维统一是"现实人"的存在条件。"现实人"是多维总体,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对人的逻辑分析代替人的现实存在。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人",必须划清与各种形式的抽象人性论的哲学界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入分析了人的发展问题。在马克思的视域内,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实践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解读人的发展问题要由"现实的人"着手。本文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着眼点,解读实践维度与社会维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2.
徐瑾 《唯实》2004,42(10):8-11
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自由不是西方自由观所主张的抽象的、脱离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自由,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自由.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混为一谈是站不住脚的,把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将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为此本刊特组织了以下文章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4.
自由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既具有终极目标性质,又是贯穿始终的价值追求。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精神的自由,集中体现于马克思的"自由人"思想,每个人个性的张扬和能力获得充分发展是其基本特征。主要由于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及其理解和认识中的误差,导致20世纪社会主义陷于自由"困境"。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实践在重视自由的同时必须注意遵循自由发展规律,努力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蕴含在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伟大构思之中。他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正义性批判为起点和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视角,以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为基本逻辑,设想了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阐述了分配正义的价值旨归,形成了自己的分配正义观。沿着马克思探究分配正义的基本逻辑和思想观点,结合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从坚持"共享"发展思想为指引,注重调节生产关系层面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促进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结合,建构覆盖全面、发展均衡、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实现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统的幸福论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空间维度上的非现实主义,时间维度上的非现实主义以及上面两种情况的叠加,在这里,时间上的了无尽头的拖延主义以及生活空间上分离的狭隘主义都暴露了自己的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论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马克思所说的幸福具有过程性的贯穿的现实性、实践方面的变革的现实性以及作为最大社会力量之活动成效的结果的现实性,这就破除了形形色色的远离真实幸福的东西,真切地实现了幸福问题上的现实的转向。马克思的幸福论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它在学理上破除了非现实主义幸福论的形而上学预设,并宣告了它们的破产,它有利于揭穿当今盛行的快餐型的虚假幸福或消费型的虚假幸福的廉价性,还有助于我们建设幸福中国。值得强调的是,创造条件并继续奋斗以达到"劳动本身意味着幸福的事业"这个地步,此乃幸福的高级境界。  相似文献   

17.
白顺清  李利人 《求实》2016,(7):23-30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对真理的理解具有很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把真理的判断标准仅仅付诸于实践,这样的理解对真理本身所应具有的内在必然性关注不足。马克思认为"真理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形成了人的对象化产物,人再以"全面的人"去占有自身的对象化产物,在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同一,即实现了具有必然性的真理。这种"实践真理"也预示着人要获得真理就得应用自身的全部的感官去占有对象化产物,为此人必须解放自身,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始终立足于对传统哲学"抽象的人"的批判基础上,是以"现实的人"为价值指归的新人学。这种新人学,体现在马克思思想演进的批判逻辑中,也体现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的生成逻辑之中。正是这双重逻辑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实践基础的总体性的人学变革。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现实的人”角度来阐述马克思关于正义主体规定性和探索其现实观照,是当今马克思正义思想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现实的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阿基米德点”。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阐述与规定不仅打破了以“抽象的人”为逻辑起点的固化前提,而且以此确立了正义主体的规定性。同样,这种从“现实的人”视阈出发探索正义问题的理论思维,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追求增进人民福祉的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指导。其中,“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建构“以公平正义为底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我们探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重新理解人的基础上,变革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海德格尔从此在出发去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追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