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媛  ;李建华 《求索》2008,(6):121-123
在道德系统中,规范伦理的参照对象是德性伦理。规范伦理是一种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的伦理学,它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我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自从思想启蒙之后,在伦理学领域里,规范伦理几乎成了衡量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规范伦理居于伦理学中心地位的理论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的张扬,而深层的现实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型。  相似文献   

2.
从科学技术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看,现代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科学技术的风险。通过现代性的反思性视角,分析当代科技风险的根源,提出了应对当代科技风险的思考,而其中人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发展能够负责任地使用科学技术来提升人类生活的安全和质量的智慧,以及培养和保护这种智慧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3.
孟庆涛 《前沿》2012,(1):64-67
生态伦理是对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伦理的一种颠覆,但从工业社会所引发的现代性危机来看,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的本质特征。欲望的正当化及欲望本身是现代精神的根本质素,生态伦理是欲望正当化之后的反思现代性,但从根本上仍然具有现代性。因而,生态伦理本质上仍然是人的伦理,除人之外的自然物也不可能拥有权利。也就是说,生态伦理在工业社会背景下必然面临内在的社会机制性冲突。  相似文献   

4.
当思想巨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及技术这一话题时,他眼中的技术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动,而是具有异质性的、正在由科学武装的工业的主要环节.对此,他提出了极为深刻的洞见:"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页)在他看来,技术在带来人的解放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异化.他指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同上,第85页.)  相似文献   

5.
康德道德哲学诉诸理性批判,以主体人为基础,以自由与平等为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启蒙现代性道德理论体系,使得自由与平等、权利与义务等道德价值理念获得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康德的道德理论是深刻的,更是具有前瞻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对我们今天的现代性是持批判态度的.在现代性的发展面临困境的当下,对康德道德哲学展开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技异化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桂波 《前沿》2005,3(7):212-214
目前,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科技异化现象随之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在于,在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中缺乏对伦理价值的重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因此,必须坚持理性与价值、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发展,以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朱前星 《理论月刊》2003,(6):F003-F003
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类问题。科技伦理问题的症结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足、人的认识本身存在不足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科技伦理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通过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唤醒生态伦理的良知,实现人类道德教育的自然价值;培养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唤醒人类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塑造关心价值,升华人类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进程中,现代性必然是发展中凸显的观念与价值。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现代性的质疑、批判和反思成为20世纪末以来思想理论界的主流。其不仅指向现代性中的资本逻辑、工业主义、工具理性、个人主义等,而且指向现代性中的"一元"语境、模式化思维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现代性的多元反思不仅对中国认识世界发展历程以及全球化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中产阶层的培育与生长、多元价值观的整合等有着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是建立在笛卡尔的身心二分的二元论基础上的,因此,康德将道德看作是理性这一心灵的因素为自身立法,而将身体的偏好、情感等因素排除在道德之外。这一理论预设带给康德道德哲学自身难以解决的困境。第一,属于心灵的理性何以能为属于另一领域的身体立法?如果可能,那么理性为身体立法对于身体以及情感、欲望来说是不是他律的而不是自律的?第二,身心二分的必然结果是知行分离,由此,理性为自身所立之法如何能成为人的行动?康德承认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困难。最后,理性与身体的割裂是否可能?现代科学的发展支持的身体在认知与推理等理论思考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怀伦理作为一种情境性、关系性道德,积极谋求建立一个充满责任和关爱的世界,强烈呼吁各道德主体能相互理解、同情和关怀。它自产生至今受到的质疑和批评,归结起来便是没有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四个问题——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关系问题、性别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伦理关系模式问题、社会变革问题。这在根本上缘于关怀伦理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关怀伦理的内在张力及其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它闪耀着人类希望之光,其乌托邦性也拥有启示未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曾经是摆脱了宗教神圣价值观束缚的人们借以安顿自己心灵的现实理想模式,但从现代性迷梦中觉醒的人们将面临着因为缺乏主体、缺乏选择、缺乏方向而陷入“后现代道德危机”.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性带来的破坏性影响,重构“道德乌托邦”——中国化的“后现代道德”.而重构“道德乌托邦”,应从确立以人为本、承担他者责任、追求终极价值三个维度着眼.  相似文献   

12.
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务中的法律适用效果不尽如人意,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主要是因刑法理论自身存在缺陷从而难以正确指导正当防卫的刑事司法实践活动,以及司法者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足。为此,需要以犯罪体系阶层论替代犯罪构成"四要件说",从诠释学角度重新理解司法活动自身的规律性,为正当防卫的法律适用奠定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伦理之产生根源于责任自觉、伦理之发展受动于责任规律,责任贯穿于伦理演进并成为各种伦理形态的本质要素。现代之后,伦理及其规范性被解构,伦理丧失了约束的强力,责任演变成为一种选择而遭受落寞。责任伦理陷入空前的困境:即以责任意识弱化、责任思维匮乏、责任行为缺乏为特征的"责任的落寞",并造成了群体性道德饥渴。重建责任伦理、破解责任缺失的伦理困境,必须遵循制度补益与责任伦理的收益—效率原理相统一的促进机理,实现以他者性、复杂性和境遇性为特征的责任伦理思维方法论转换,建构并实践"解除弊端、消除痛苦、捍卫权利、增进福利"的责任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深层嬗变的一种标示,必将从根本上呈现人的身体、欲望、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这便把现代人抛掷于道德资源的日趋匮乏、道德信念危机的日趋加深、道德文化力量的日趋减弱这一现代性危机之中。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今道德危机可资借鉴的资源,有助于揭示现代性社会所需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的视差"意在对现代性批判中的单面性态度进行谨慎的反思。现代性所呈现出的基本视差是:由现代资本和科技的建构性成就与相应的精神病征所构成的视角分裂。过度依赖基于他者之思的反思,而忽略设定反思的界限,将会导致自身现代性批判视角的迷失,继而导致无法对自身的现代性事实做出实质的把握。"现代性的视差"的阐明,将为现代性批判视角的正位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方向,将表明一种关于"如何展开有效批判"的态度: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将视角对准批判的对象。当今中国的现代性批判应该勇敢地使用和表达"自己的理性的自由",即我们在文化自信的阐释与实践中所开辟的自我主张,继而在共产主义原则的高度上切中自身的现代性事实,展开有效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7.
龙玉芝 《传承》2008,(12):102-103
伴随着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实践进程,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给这些国家、民族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危及人类主体生存的危机,从而引发了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国情和经验,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和反思现代性,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社会理论不仅是现代性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现代性发展的矫正仪.批判的社会理论,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引向了历史的深处.它所强调的是,真正的社会理论应该以批判性和实践性为其本质特征,以个体解放和社会解放为其价值旨趣,以对现代性以及理论自身知识建构双重意义上的批判、规范与重建作为核心内容,通过重建理论与公众的联系,实现社会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实践进程,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给这些国家、民族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危及人类主体生存的危机,从而引发了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国情和经验,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和反思现代性,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陈晶晶 《前沿》2002,(12):130-133
“安乐死”是近代社会兴起的一种死亡选择的方式 ,但却迟迟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 ,原因是安乐死在伦理上存在诸多困境 :死亡定义如何确定 ;个人有无权利选择死亡方式 ;安乐死的对象如何确定 ;出自病人自愿是否是充要条件 ;积极安乐死能否得到承认。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安乐死的实施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