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一个普遍的社会权利中实现了有效的护理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险成本控制。福利治理聚焦于各种福利主体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各主体之间权力的转换及福利传递制度与实施,为我们解释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在顶层制度设计上,新公共管理改革不仅为实现护理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了组织效率、问责制等技术手段和中立框架,而且,其坚持产出控制、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原则成为长期护理供给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在微观实施策略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强化非正式的家庭护理责任、发展护理服务供给市场、规范服务工作者队伍重塑了原有的福利多元组合。  相似文献   

2.
岳福岚 《德国研究》2023,(4):88-107
长期护理需求作为长期护理保险法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被保险人请求长期护理保险给付的核心前提。被保险人本身是否存在长期护理需求不仅涉及长期护理保险是否应该支付的问题,同时也影响着长期护理保险应该如何支付以及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支付。因此,对长期护理需求做出专门的界定并且明确其认定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正在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在一些试点城市中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出现了因认定标准不一而带来的给付不一、监管混乱等问题。对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法中长期护理需求的认定要件及其认定标准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日本和德国是发展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典型代表。基于静动态比较方法,以制度框架为切入点,对两国制度中的参保范围、管理体制、筹资方式、费用负担、服务内容等11个方面比较分析,并围绕"有限资金提供有效服务"的核心问题,以动态视角重点跟踪和剖析两国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基金收支和服务质量体系改革,从而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提出构建"从无到有"、范围"从小到大"、水平"从低到高"、质量"从有到优"的建议原则。  相似文献   

4.
郝丽燕  杨士林 《德国研究》2015,(2):100-113,143,144
为了解决"少子老龄"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问题,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该法于1995年1月1日生效,并被编入德国《社会法典》第十一卷。随着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不断变迁,德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问题逐渐显现,如保险资金赤字严重、居宅护理难以实现、护理质量不高等。面对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德国各方提出不同的改革意见:改变保险金筹资模式、扩大参保人范围、提高保险费计算的范围、扩大保险费计算基础、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等。德国社会护理保险法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护理体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历经134年多的发展,德国法定养老保险的主要制度已臻于完善。具体来说,在法理基础上,德国法定养老保险系统贯彻了团结原则和辅助原则;在组织模式上,德国法定养老保险选择了自治公法社团法人,并实现了其内部的成员团体性和外部的自治独立性;在被保险人范围上,德国法定养老保险实行了以职工为原则、以非职工为例外的覆盖范围;在保费缴纳上,德国法定养老保险完整贯彻了劳资协作的社会团结理念,强调劳资双方原则上应平均分担保费;在待遇给付上,德国法定养老保险建立了以“复健优先于年金”为原则的法定待遇给付体系,并同时实现了保障功能的多元化。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可考虑借鉴德国法定养老保险的有益经验,并在相应方面进行必要改进。  相似文献   

6.
李珍  赵青 《德国研究》2015,(2):86-99,143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有130多年的历史,该制度在总体绩效方面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这与它完善的治理体制密不可分。本文将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总结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政府治理的边界只是在一个与时俱进的法制框架下进行政策执行和必要的监管,而保费的收支、医疗服务的供给数量与质量、医疗费用控制的具体事务等则由社会治理机制来完成。社会治理的主体主要是疾病基金协会和医疗服务各主体的协会,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平等、公开透明的博弈和协商最终达成政府卫生政策目标。目前中国医疗保险领域各方利益日益冲突,在政府要求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德国的经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胜利 《欧洲研究》2012,(2):21-32,159
法兰西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演变的产物。大革命传统和共和主义理念奠定了当代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基石。在民族观念方面,法国与德国的分歧与历史文化差异有关,但也是欧洲大陆两大国政治博弈的产物。在法国,共和同化政策被视为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法国在社会文化模式和移民政策方面历来强调"大一统"和"共和原则",这主要是由于法国在世界上长期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国地位所决定的。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危机,法国的民族国家观念、社会文化模式和民族认同受到了严重挑战。法国人不得不对法国的社会文化模式、法兰西民族认同,以及法兰西的前途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德国政府提倡老人家庭护理优先政策,并建立护理保险制度为老人提供护理津贴以及其他服务。家庭护理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家庭成员可能因工作原因难以确保有足够时间看护老人。尽管可以利用护理津贴聘请护理师到家里看护,但由于德国一直以来护理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很多需护理的老人难以获得护理师的服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建立了老人护理休假法制,确保家庭成员可获得最长2年的护理假期,且休假期间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薪水。在我国,老人护理也主要以家庭护理为主要模式,家庭成员同样面临护理时间上的难题,对此,有必要借鉴德国的经验,完善我国的养老制度,建立老人护理休假法制。  相似文献   

9.
1977年,德国颁布了《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法案》,标志着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控费时代的开始。为控制不断增长的卫生费用并保持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德国逐步在法定医疗保险体系中引入了预算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了包含基金预算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体系的医保点数支付方式。在此过程中,德国医疗保险社会治理的要素不断被削弱,政府的力量不断加强并引入竞争性的元素,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竞争新范式。结合对德国医保点数法实施效果的评述,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医保制度的理念和进一步完善医保点数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辅助性原则虽然现在多用于欧盟治理中,但其历史悠久,在德国社会福利体系,尤其是长期照护服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长期照护保险法》实施前,辅助性原则确保了政府资助的慈善机构的主导地位;1995年后,由于市场的开放,政府不再资助这些机构,将其与营利机构一视同仁,政府职能看似有所收缩。然而,政府通过《长期照护质量确保法》的实施,解决了单纯依靠较低科层的长期照护机构所无法解决的长期照护质量问题,实则是职能的转变。根据辅助性原则,政府职能的演化趋势是政府由以慈善机构为对象的补缺型职能,转变为通过适当程度的介入从而促进相关机构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长期照护服务提供任务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德国存款保险的制度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德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德国存款保险的制度特征及其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国统一与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耿志民联邦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承袭并发展了俾斯麦时期的社会保险基本原则与方式,即遵循公平与效率并重、自助与公助结合的原则,政府扮演立法者、协调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完...  相似文献   

13.
李志明 《欧洲研究》2012,(4):109-122,7,8
自治管理机制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组织原则,它是基于德国社会与政治领域深厚的自治传统以及政府对于直接介入社会保险治理的谨慎态度下产生的,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德国著名的"1881年11月17日帝国诏书"。作为一项不断经历变革的机制,自治管理在整体性质上保持了连续性,只在具体内容及生效空间上发生一些变化。时至今日,虽然在各个社会保险项目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自治管理机制仍包含着诸如法律上独立管理主体的存在、相关方的民主参与以及社会保险机构内部事务的自治三项基本内容。尽管中德之间在现实国情以及历史传统上迥然不同,正处在社会保险制度定型并走向法制化关键时期的中国仍能从德国社会保险自治管理体制中汲取养分,用以改善中国社会保险的组织治理。  相似文献   

14.
德国人的诚信享誉世界。德国诚信社会的构建主要得益于其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严格的社会监督管理、系统有效的诚信教育和以诚为贵的宗教思想,是这些因素内外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德国诚信社会的构建要素对于加强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卡特尔政党模式是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其显著特点是政党与国家的结合以及政党之间的频繁联盟。因此,卡特尔政党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对政党作为治理工具特性的强化,以及对传统西方以"选举竞争"为基础政党理论的颠覆。从组织结构、社会基础、财政资助和政党竞争等四个维度出发,卡特尔政党模式显然已经在德国兴起。本文认为,选民代际更替和新社会运动对政党功能的部分替代是德国政党卡特尔化的结构性原因;主要政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结盟而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运作则是行动者因素;德国国内治理问题、外部环境压力以及政治文化的改变也是影响德国政党卡特尔化的情境因素。  相似文献   

16.
赵晨 《当代韩国》2016,(2):43-51
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已经形成统一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政策,东亚与欧洲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就有很大差异。基于不同的历史经验、政治传统、社会模式和世界地位,欧洲形成了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宪政主义"的全球治理观,而东亚地区则更加注重在全球治理进程中发挥主权国家的作用,力争改革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一个"平等"和"民主"的全球治理制度。随着东亚经济力量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上升,这一地区的全球治理意见对全球治理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我们要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都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基础,实现两者融合发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德国著名经济史学家维尔纳·阿贝尔斯豪塞在《1945年至今的德国经济史》这部力作中将史实与经济理论相结合,阐释了二战后德国经久不衰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威廉帝国时期形成的社会生产体系。这一论断挑战了将二战后德国经济的成就归功于与传统决裂、全面引入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德国战后"经济奇迹"的首要原因不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货币改革或社会市场经济的引入,而是当时特殊的、不可重复的历史条件。阿贝尔斯豪塞有关制度变革历史和文化特殊性的阐释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改革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对德国职业培训市场进行分析。培训市场在其现代学徒制培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员和企业协商沟通需求的途径,也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德国的职业培训市场兼具劳动力市场和培训服务市场的特征,且其劳动力市场为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培训市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各参与主体具有激励兼容性,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还能使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变得更加容易;其顺利运行则建立在各方接受的职业教育标准、健全的社会利益代理及合作机制、完善具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在分析德国职业培训市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解朴 《欧洲研究》2012,(2):33-48,160
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是建立在由血缘、历史、语言、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受到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德国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较为特殊,这也决定了其融入西方过程的曲折与漫长。20世纪90年代,两德重新统一后,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进入后古典民族国家形态,将主权部分地让渡给超国家共同体。德国民族国家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欧盟治理结构中的"新德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