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件在上世纪末震撼全美以及全世界.一般的观点将校园抢击归入普通的校园暴力,而笔者认为校园枪手不同于一般青少年暴力犯,校园枪击也不同于普通的校园暴力.通过研究1 974年至2000年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件的41名校园枪手,笔者简单分析了校园枪击案件的特点,并从犯罪学的理论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件在上世纪末震撼全美以及全世界。一般的观点将校园枪击归入普通的校园暴力,而笔者认为校园枪手不同于一般青少年暴力犯,校园枪击也不同于普通的校园暴力。通过研究1974年至2000年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件的41名校园枪手,笔者简单分析了校园枪击案件的特点,并从犯罪学的理论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受国际恐怖组织、极端组织积极发展伊斯兰世界女性成员的影响,境内外"三股势力"开始积极效仿并加快推进其"母亲工程"计划,积极发展女性成员。新疆伊斯兰世界的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恐怖活动中。从犯罪学视角分析研究新疆女性恐怖活动的原因、犯罪行为特点与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女性恐怖活动犯罪,防范和减少更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成为"三股势力"实施恐怖活动的"炮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疆反恐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爱玲 《南风窗》2013,(15):32-34
新疆的总体局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不会因为新疆发生暴力恐怖活动,就只维稳而不发展,但反恐的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在"7·5"四周年之际,新疆各地忽然频频发生较大规模暴力袭击事件,从此前巴楚县的"4·23"事件,到最近鄯善县鲁克沁的"6·26"事件,和  相似文献   

5.
从1992年至2002年,日本校园暴力案件增加了5倍,增至29300起。这使《每日新闻》警告说,日本校园就要变成"战场"。暴力的低龄化现象尤其突出。2003年,14岁以下少年的暴力犯罪比一年前增加了47%。一项研究发现,多达30%的中学生每月至少经历一次暴怒。2001年,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的恐怖活动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相比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直接攻击,更多情况下,网络被恐怖分子或组织用做进行常规的、非破坏性的活动手段和工具,如建立恐怖组织网站以及社交网络账号进行恐怖信息发布、宣传和人员招募,通过电子邮件以及手机应用软件传输恐怖组织刊物和信件、协调计划以及组织恐怖活动等。"伊斯兰国"是恐怖活动与网络结合应用的典型代表,其网络恐怖活动的成功经验对其他极端组织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示范效应。具体而言,Web 2.0时代的网络恐怖活动机制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即网络宣传与认知构建、广泛撒网与精确动员、行为暗示与行动指南、暴力展示与恐怖效果、敲诈勒索和网络融资、虚实威胁与非对称优势。针对网络恐怖活动紧跟技术潮流的特点和趋势,可以通过国家责任、公司责任、民众义务及国际合作的相互结合来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7.
声音     
《南风窗》2014,(12):16-16
<正>1"睁大眼睛,攥紧铁拳,敌人出现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把他们打下去!"乌鲁木齐举行反恐誓师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指出,举行誓师大会,就是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张春贤  相似文献   

8.
为了遏制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发展态势,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并从净化其生长的社会环境和保障其身心健康的原则出发,对青少年的行为予以一定的限制,大体包括:一交易方面的限制包括禁止向青少年贩卖、出租诱发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禁止以青少年为对象进行收买旧货、有价证券和贷款;禁止向青少年贩卖有害玩具和向青少年出售烟酒等。二进入某些场所的限制包括禁止青少年观看带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等内容的电影、电视、戏剧的演出;禁止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14—16岁少年罪犯占总人数28%、绝大部分案件被害人无人身伤害、五年来法院罪名变更率为零,造成少年抢劫案定罪率虚高。从点上分析,重点选择若干典型案例,从少年犯罪人动因和暴力程度等诸多剖析,以区分少年抢劫、寻衅滋事等罪名法律适用。处理少年强索案件时,司法人员应查明犯罪动因、甄别暴力程度、把握发案时间、地点及团伙等特点,尽可能司法分流和区分案件的主从关系,同时对少年罪犯还应坚持相称原则、宽宥原则以及非监禁处遇原则,坚持主客观一致原则,准确定罪,综合判定。公检法三机关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采取相应对策,不以拘留、逮捕率;批捕、起诉率为工作指标,不以顾及关系而“消化”结案,从而可以解决上述罪名定罪的倒挂现象,以期回归到合理的区间。  相似文献   

10.
司明月 《法制博览》2023,(25):84-86
以日本和法国为代表的域外国家,对“软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非常积极。域外刑法对“软暴力”行为的调整范围很广,规定了众多情形的“软暴力”行为。例如,对“软暴力”犯罪行为,采“立法定性”立法模式,仅以“行为标准”予以定性,无情节、后果等定量要素标准,并保持立法活性,不断扩大犯罪圈;司法定量方面,宽严有度地将罪行分层而设;涉及“软暴力”行为的犯罪,量刑幅度大都偏轻,多属于轻微犯罪,为有效治理此类多发的轻微违法犯罪,日本和法国分别设立了城市管理法庭和违警罪法院进行专门管辖。  相似文献   

11.
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民族对立、宗教对抗、武装冲突、恐怖暴力和政府危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对地区安全、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伊斯兰极端势力在中亚、南亚、西亚和东南亚坐大后,不仅诱发了我国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兴起,也为美国势力的渗入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相似文献   

12.
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暴力犯罪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发生的几个重大暴力案件,然后提出了几点预防和减少高校暴力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塑造的极大倾向性。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媒这一主导传播方式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置身于该效应场中的青少年通过对暴力文化的选择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等环节形成暴力犯罪行为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4.
谢上 《法制博览》2015,(6):38-39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网络暴力"作为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成为一种现象愈演愈烈,在严重破坏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然而我国关于这种乱贴标签的舆论暴力行为的法律却并不完善。本文从"网络暴力"的内涵、成因以及立法现状的困境出发,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提出对"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5.
雷墨 《南风窗》2014,(26):27-27
罄竹难书,可能是对美国中情局虐囚罪行的最贴切形容。12月9日,美国会参议院公布名为《中情局拘押与审汛》的报告。这份历时6年、耗资4000万美元、长达6000余页的报告,详细披露了美国中情局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对恐怖嫌犯暴力刑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早期媒介社会学研究成果之一,即媒介效果的三种模式,分析了媒介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认为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有时并不是简单直接的.从更深的层次看,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缺乏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媒介的道德谴责上,而要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重点放在为青少年创造健康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上,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自觉抵制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不同文明对话的决议,并将2001年确定为"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这一主张得到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然而,就在开展对话活动之际,在美国发生了"9·11"恐怖暴力袭击事件,这使得"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一时间伊斯兰教徒成为恐怖分子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日益增多的校园女生暴力通常由日常琐事引发,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聚众性、虐待性和持续性的特征,容易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青春期女生校园女生暴力的心理特征是诱发校园女生暴力的内在因素,女生教育的误区、大众媒体中的女性暴力和社会转型期的不良风气则是诱发校园女生暴力的外在因素。鉴于校园女生暴力独有的特征和成因,对其不仅应当适用普通的校园暴力预防措施,还应从塑造校园女生的"双性化人格"、预防校园女生隐性暴力、规范大众媒体和实现社会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王婕 《法制博览》2014,(2):303-305
对于影视暴力是否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本文认为,影视作为审美对象本身不存在道德宣教的义务,观众需要凭自身的到色素养评价影视中的内容。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是非辨识能力尚在发展中,因此影视暴力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会大于正面作用。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出发,今后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庄海涛 《法制博览》2023,(18):83-85
网络暴力的行为本身就具有群体性较强、煽动范围较广、单方面欺凌等特征,这种暴力行为与传统的暴力行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会对受害者带来不可预想的人身和财产威胁。而在现代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抵制网络暴力现象的出现,为我国的网民营造一个更加良性和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国家网信办在2019年年底正式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并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在该规范中强调了对于网络暴力行为要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目前,我国的刑事法律中虽然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以及侮辱诽谤罪具有一系列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刑法惩处规定,大多数都是针对传统的暴力行为而设定的。为了有效抵制网络暴力现象,更应该将当前社会中热门的网络暴力现象作为研究案例,被纳入到相关的刑法体系中,这样才能够在解决网络暴力行为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是分析了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目前存在的困境,并且就网络暴力刑法规制构建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刑法规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