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儿童文化权利及其保护——中国儿童文化政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化权利是由一系列法律、政策或社会道德、习俗等所赋予的文化共有、参与、创造、尊重和保护的权利,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中国实施儿童文化权利政策的机制和途径主要有五项:立法保护、法规和条例、指导纲要与中长期规划、其他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项目支持。在儿童文化享有、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成果保护四个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自然体权利的概念起源于环境权问题的研究。自然体权利论者主张将自然体作为民事主体纳入现行法律体系。"动物非系物"并非自然体权利的规定;承认自然体权利实际上是违背人本主义法律观和民事主体嬗变规律的;对自然体的保护可以通过特别立法实现而并非只有"权利化"这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3.
西方社会对儿童权利的研究与探讨已逾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近三十年来,在《儿童权利公约》框架下,研究者对儿童权利基本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与细致,从而将关注的焦点从儿童的受保护权利转移到儿童的自主权利。抚育权与自主权的二分法更关注儿童主动的权利实践,同时也将儿童权利置于一种似乎与成人权利矛盾的境遇,逼迫研究者在更具体细微的情境中探讨儿童权利的本质。该分类框架下的实证研究对成人与儿童权利概念的解析使儿童权利研究更加血肉丰满,同时,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儿童需求、个性和心理行为特征的考察为儿童权利伸张提供了科学基础。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立法与行政方面的儿童权利实践也反映出对儿童自主权利的关注。这些研究与实践为儿童权利后发型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确与当今的平等主义者享有许多相同的政治目标,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并不赞同他们的平等主义直觉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将"平等"视为一种政治概念和价值,认为它可以促进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这种"平等"不同的是,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主张废除当前以资本主义为表现形式的阶级社会。要追问马克思为什么不是一个平等主义者,需要考察他对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利和道德以及阶级社会的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5.
"新帝国论"是美国人从自身的角度对世界所作的观照,洋溢着对美国实力的高度自信和对美国利益的诉求.面对新的威胁,他们主张美国必须采取"新帝国主义"手段,来保护美国的安全,实现美国霸权下的世界稳定."新帝国论"在美国的崛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既与美国的历史沿革和"天赋使命"、"上帝选民"的意识源流相关,又与二战后美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现实的变动相连.这种理论以"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为理论基石,对美国的大战略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是新保守派和布什政府新帝国大战略的实验场,它暴露了新帝国论的苍白.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和难解的死结,"新帝国论"的实践最终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6.
儿童权利的实现和维护固然有赖于成人社会的努力,但就儿童自身而言,作为一个权利主体,其主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是维护儿童权利的重要内部力量。儿童权利意识是儿童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以及对他人主张、要求和维护权利的行为及观点的社会评价。一定程度的权利意识有助于维护儿童个人权利,有助于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进行权利意识培养应树立四种理念:从权利救助到权利意识培养与权利救助并重;从外界维护到儿童自护与外界维护并重;从“规训式”教育到儿童主体性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近日于建嵘教授在倡导“微博打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的主张,并且通过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相关提案、议案等方式,试图将这一主张转变为立法。于建嵘教授及其支持者的善良初衷是毫无疑问的,其所引发的公众对于儿童权利保护的再一次广泛关注,也必然会对我国儿童保护事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学校安全保护一直是涉及面很广的话题。在现实学校安全立法中存在着强调侵权救济无视应然权利、崇尚客观规约忽视主体意识的现象,这使我们获得了对当前立法进行检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本文以知情权这一具体的权利形态作为对立法检视的一个向度,通过对其在学校安全体系中适用的"源"与"流"、权利构型、主体间运行以及实践原则等问题的探讨,提出应在"权利设定一权利保护"的框架下进行权利立法和立法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9月19日至9月21日,第六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在华亭宾馆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专家学者以及从事儿童保护的联合国官员,汇聚一堂,围绕“儿童权利保护与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经过三天的研讨,论坛一致通过了《促进儿童权利保护和儿童参与》宣言。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之本:对儿童权利的尊重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的权利保护已全面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家庭本质功能的体现,与家庭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把儿童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是现代社会教育和保护儿童的基点。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漠视儿童权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父母失职、行为失当,侵害孩子的生存权;以成人为本,忽视孩子的发展权;“亲子一体化”剥夺孩子的参与权。建议把传播儿童权利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1.
"权利本位论"在目前的中国法学界俨然是一种通说。本文对张文显先生的"权利本位论"进行了概述,并基于法"社会"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批判,最后,在对"权利本位论"的未来发展上,从理论完善和实践推进两大层面,提出了一些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儿童权利国际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建立了儿童权利保护的最低限度标准,奠定了儿童权利保护的最广泛、最可能取得共识的基础。该原则在其他围际性和区域性文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然而,该原则在运用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适用范围问题;二足与“平等”原则的区分问题;三是国内法衔接问题。“非歧视”原则的中国实践表现为“儿童优先”,并以专门法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形式体现出来。“非歧视”原则的完善,需要在立法、司法中贯彻“儿童本位”观;考虑在相关儿童法律中确立儿童非歧视权;进行儿童权利教育。  相似文献   

13.
周保松 《南风窗》2013,(6):86-87
政治正当性的建立,是立足于当下的我们─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公共领域自由运用我们的理性和道德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商谈对话论证,最后达致的反思性认可。1690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一本书,叫《政府二论》,而第二论的副题是"论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权限与目的"。在这本书中,洛克做了一些重要宣称。他说,人生而自由平等独立,并拥有一些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健康和财产权。  相似文献   

14.
符沁莹 《法制博览》2013,(11):22-23
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中国刑法法条明文规定的性侵犯罪包括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儿童罪及嫖宿幼女罪几种基本类型。犯罪客体对象包括妇女和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部分传统刑法理念认为男子的性自主权之法益无保护的必要或者不值得、不应当予以保护,因此刑法不需要将男子列为性侵犯罪的犯罪客体对象;而部分观点则认为性侵犯罪犯罪客体应当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应仅仅将犯罪对象局限于妇女和儿童。①中国刑法中性侵犯罪犯罪客体对象局限于妇女和儿童,而将十四周岁以上男子排除在性侵犯罪对象之外,实则是一种"另类性别歧视",即将十四周岁以上男子性自主权这一基本人权予以漠视。本文将通过分析并借鉴社会学等对性别的界定,分析比较中国刑法与外国刑法对此问题上的不同规定,将此"另类性别歧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道德支持研究拟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道德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价值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道德属性是民主与科学;道德特征是公平;主要载体的道德取向是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实现的途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价值导向、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制度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缺乏系统协同的观念,导致保护网络不健全,国家儿童保护的顶层设计和立法框架不完善,需要建构各系统协同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本文从系统协同理念的法理基础出发,对我国保护立法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主要问题,我国亟待在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下,提高儿童权利、儿童福利与儿童参与,建立儿童保护专门机构,为青少年司法社工者赋权,织密法律保护网,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立法宏观方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浅论“暂缓判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说:“……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可见,保护包括违法犯罪少年在内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而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来说,国家的司法机关则肩负着教育、挽救、改造他们的特殊保护职责。积极推进少年审判制度和审判方式的改革,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充实暂缓判决的经验,使越来越多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少年被告人通过暂缓判决得到教育挽救,这正是国家司法机关的特殊保护职责在少年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也是符合人类共识潮流的。  相似文献   

18.
与家庭有关的儿童悲剧频频发生,其指向的制度短板是缺乏顶层设计的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儿童的特性决定了儿童福利不单纯是普通社会福利,而是集合了物质保障和权利保护双重需求的一种特殊福利。目前依靠对“孤儿”的多变解释牵引中国的儿童福利发展已难以为继,缺乏清晰的制度设计目标使现有的儿童福利制度构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亟需儿童福利制度顶层设计。在儿童福利制度的框架设计上,以儿童的现实需求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的原则作为指导原则,具体框架结构包括三部分内容:监护支持制度、监护监督制度和儿童安置制度。同时,要深刻认识到监护制度对儿童福利制度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璇 《法制博览》2013,(6):133-134
探究权利与债权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首先从权利的分类说起。从法理上来看,权利可以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救济权是原权受到侵害或侵害之虞时原权利之保护效力的一种积极外在化表现。而救济权理论又是债的法理基础,以此为角度考虑权利与债权的逻辑关系就比较清晰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增多,流浪儿童问题渐趋突出。本文列举了种种来自不良成年人对流浪儿童的越轨行为和流浪儿童自身的越轨行为,分析了流浪儿童问题与社会越轨行为的关系,提出了保护儿童权利,防止儿童流浪,以减少社会越轨行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三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