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来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在东部沿海地区大约占同龄青少年犯罪的一半左右,甚至个别地区占70%。过去我们所说的犯罪的外来青少年基本上是在农村出生后来到城市,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失足堕落的。但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了新的情况,那就是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现象开始突出。与他们的前辈所不同的是,这些青少年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在社会化过程中很容易接触城市中的不良环境和人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例如,他们大多租住在廉价房屋里,周边生活环境比较差;由于特殊身份和经济因素等,很难与当地的同龄人那样接受正规的…  相似文献   

2.
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期是最富有色彩的时期.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迅速发展,其社会地位、价值取向从模糊逐步走向清晰,在各种社会影响下,他们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自我、家庭的体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认识和新的体验,尤其是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带来的强大冲力下,使得他们对社会保护、社会化服务,提出了种种新的欲求和新的抉择.青少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可以从这些青少年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希冀中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和工作的切入口.1.青少年社会化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与社会化服务的定位人的继续社会化的前倾化.从传统的社会化理论看,继续社会化一般是指成年人为适应社会变化或适应社会流动、职业变化而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继续社会化成了青年人的提前行为,其提前量前移到一部分青少  相似文献   

3.
王春光 《南风窗》2010,(3):96-96
<正>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学者,笔者同样出身农村。在某种意义上我也是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但是相比他们,我要幸运得多,没有像他们那样受到城市的歧视和排斥,更不需要过着漂泊流浪、风餐露宿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深切地关注。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他们的社会化失败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爱的养成的过程,青少年的爱的缺失促使他们违法犯罪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诸多因素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爱的缺失,探究这些因素对于我们培养青少年的爱,预防他们的违法犯罪有极大助益。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女性犯罪率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衡量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标准。在经济体制转轨换型过程中,青少年女性会遇到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干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导致行为失范,对社会造成危害。本项研究以个体社会化的生物遗传素质,家庭、学校、同龄人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外部社会环境作为研究视角,对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作了分折。  相似文献   

6.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过程中,进城生活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们比父辈更早地进入城市,并有比父辈更高的文化水平,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他们却更难找到自己喜欢和收入满意的工作。同时,由于传统的社会控制失灵,使得他们不仅缺乏家庭责任感,也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他们更喜欢与同在城市生活的外来同辈进行交往,更容易结成团伙进行犯罪。  相似文献   

7.
在对天津市某区的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教育管理制度对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性限制,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缺乏适:应能力等原因,致使大量留守青少年出现。他们所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体现出共同犯罪、偶发性犯罪、边缘化犯罪和财产性犯罪的特点。现有的城市教育体制存在障碍和家庭中父母的角色不健全等因素是造成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严重的原因。我们应该从消除城市学校的歧视教育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与基层自治建设,加强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留守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加强对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都极不稳定的时期,同样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的稳定、家庭结构的完整、功能的健全、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状况都对青少年的正常的社会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分析了青少年时期家庭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其内部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学生的角色社会化问题研究是当前社会心理学一个重大课题。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角色社会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在角色扮演中克服角色紧张、进行角色定位、促进角色社会化,增强自我意识与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角色认知不清,产生角色冲突,引发人格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影响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本文针对消极影响运用角色社会化理论对青少年学生角色进行分析并尝试地进行角色构架界定问题,选择介入技术,以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的法律社会化过程,不是简单地知晓相关法律条款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而是一个长期的法治观念的塑造、法律行为的养成过程。法制教育的缺失和简单生硬,难免造成青少年对法律认识的偏颇,很难理解法的精髓,也难免产生反感甚至抵触。青少年法律社会化的实践途径是:以社会教化为前提,重在有效传播;以个体内化为目的,重在主动践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重在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人的一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需要予以特别关注。一般来说,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包括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等。而这一过程总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无时无刻不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因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的保护外,更需要社会的保护。在此,我们把青少年社会保护的范围界定为家庭、学校以外的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性因素。显然,实施社会保护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社会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值得重视。目前青少年犯罪研究不注意区分农村青少年和城市青少年两个不同特征群体的犯罪特点,不重视一般性社会因素的地方性实践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多着重于一般性描述和分析而缺乏具体经验研究。本文划分了两种社会流动,并以地域内社会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为例,分析了该种社会流动中一般社会因素的地方性实践特征与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指出这种社会流动中的“断裂”环节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强调了从实际断裂环节出发加强社会建设以预防该种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和促进其成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中国的青少年团伙与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自陈法1(Self-Report Methodology)在中国社会的可行性。当前,欧美已经形成了参加青少年团伙、暴力特质2(Violence Specialization)和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论,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是值得我们检验的课题。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运用多层次反应模型来分析参加青少年团伙和违规行为(特别是暴力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一年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有过违规行为,11%的受访者自称参加了青少年团伙。青少年是否参加青少年团伙,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实施违规行为和是否具有暴力特质。基于多变量分析发现,自控力差、问题家庭、对父母和学校的依恋、家长监护和同伴的违规行为弱化了青少年团伙对青少年的违规和暴力行为的影响。但是,青少年团伙成员的违规行为和暴力特质的对数发生比(Log Odds)更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笔者参与H市青少年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活动,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必要性:一是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二是监狱刑不适用于青少年;三是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特殊性,指出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应强调充权,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15.
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环境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有犯罪经历而易遭到社会排斥,从而造成其再社会化的障碍,并为重新犯罪埋下伏笔,因此接纳与帮助归正青少年对于犯罪预防有着特殊意义。我国的历史传统与社会现实中,兼有有利于和不利于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因素,未来应积极转变社会观念和革新政策模式,从强化家庭与社区的接纳引导、推行归正青少年就业援助、对归正青少年自立互助公益组织进行公共政策支持等着手,积极为归正青少年的再社会化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民经济急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治安趋于平稳,但青少年犯罪势头却有增无减,而且在犯罪手段和方式上趋于模仿成年犯罪,恶劣程度不断加强,呈现性质暴力化、成员群体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成为继吸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世界难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家庭作为社会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对青少年的个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因素通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甚至是根本原因。本文中,笔者将利用犯罪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家庭因素对我国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归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有犯罪经历而易遭到社会排斥,从而造成其再社会化的障碍,并为重新犯罪埋下伏笔,因此接纳与帮助归正青少年对于犯罪预防有着特殊意义。我国既存在有利于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历史传统,又存在阻碍其再社会化的现实情势,未来应积极转变社会观念和革新政策模式,从强化家庭与社区的接纳引导、推行归正青少年就业援助、对归正青少年自立互助组织进行公共支持等着手,积极为归正青少年的再社会化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8.
阿德勒论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虽然他没有专门写过一本青少年犯罪的书,但他在很多著作中都论述到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他认为,青少年犯罪是由强烈的自卑感及不正确的补偿引起的。有些青少年由于身体缺陷等原因,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以及他们没有合作之道的训练,因此,就以打架、偷盗等不正确的方式来补偿,慢慢走上犯罪的道路。阿德勒在他的著作中也论述了预防和矫治措施。他认为,惩罚是无效的,只有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才是有效的预防和矫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符号 《南风窗》2013,(4):12-12
一群"背篼"腊月天在贵阳的街头露宿,令人惊骇。打上世纪80年代始,背篼成为贵州农民进城揽活的工具,于是"背篼"也同重庆的"棒棒"一样,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群体代称。贫穷的"有钱用"的生存逻辑,驱使他们告别土地进入城市,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完全是农民,也非一般的农民工,他们是"自雇职业者"城市边缘人。躲开异样的目光,很像流浪汉。无固定工作时间,无固定的收入,揽不到活儿就在街头打扑克消磨时光。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如何预防青少年的犯罪目前成为了大家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青少年所接触的新鲜事物太多,对他们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在加上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和辨识能力都相对较弱,使得他们的成长道路非常复杂。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上做出阐述,希望能够减少青少年的犯罪,创造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