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东政法学院离退休高级专家协会于2005年11月3日召开了刑事源流研讨会。会议由徐建教授主持,与会刑法学、犯罪学专家围绕“刑事源流”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夏吉先教授首先做了发言,指出其新著《刑事源流论》并非刑事源流史学著作,而是在刑事学科领域内的一种学科理念主张,整体刑法学、刑事一体化、刑事源流论所用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相同的。他从社会的变迁中感悟到犯罪问题动态研究的重要性;从刑法学上的“因果论”研究感悟犯罪学上的“源流论”研究的重要性;从刑法学与犯罪学谁先谁后之争,感悟到刑事一体化理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皮艺军教授提交的论文为《犯罪学VS刑法学》,本文系戴宜生先生对皮教授论文的回应。据悉,皮教授论文的题目已经改为《刑事一体化的方法论解析》,拟刊于陈兴良教授主编之《刑事法评论》。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由华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系、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犯罪研究》杂志社、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协办的“犯罪研究前沿学术研讨会”最近在上海华东政法学院举行。国内犯罪学界部分精英聚集一堂,见仁见智,阐述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就犯罪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导王立民教授到会并讲了话。华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系主任杨正鸣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大学肖剑鸣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  相似文献   

4.
犯罪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刑事司法制度和运作则是犯罪防治的重要一环。西方法律中犯罪预防理论观点之一认为,犯罪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功能不当的产物,因此强调犯罪防治应当着眼于加强和改革刑事立法和司法。固然该理论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如将犯罪原因肤浅化和犯罪防治简单化,但其表达出合理的一面也不容否认,即刑事司法是犯罪防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犯罪学界对于刑事司法在犯罪防治中的地位、作用、内容、价值等问题认识不足,观念陈旧,研究的力度不够。在我国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今天。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学研究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在犯罪防治研究领域再也不能忽视刑事司法问题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犯罪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简称Asc)第61届年会于2009年11月4日至7日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召开。ASC第61届年会会议的主题是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政策(Criminology&Criminal Justice Policy)。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恢复性司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方兴未艾,仅欧洲就产生了500多个恢复性司法计划。1999年7月,联合国做出了《制定和实施刑事司法调解和恢复性司法措施》(又称26号决议),2000年7月,维也纳第十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方案的基本原则》,两个文件都强调恢复性司法是未来司法发展的主体。那段时期,笔者在国外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恢复性司法成为犯罪学课程中的热议话题,其中讨论最多的是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于特殊的年龄群体还是不分年龄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受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中国少年司法制度学术交流考察团于2001年10月26日至11月8日在英国进行考察访问。代表团成员有华东政法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第二会长、上海犯罪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徐建,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王观宝,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科科长丁永龄,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二处处长李世清,昆明市盘龙区公安局局长李新力。 少年司法制度学术交流考察团在伦敦、北安普敦、阿勒、卢顿、埃赛克斯等地,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热情友好接待,考察访问了伦敦西敏寺警察所的青少年刑事司法组、…  相似文献   

8.
自然犯与法定犯的范畴上承古老的自然法思想,下启现代的刑事法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自然犯与法定犯在区分标准和实际价值上的争议主要源于该范畴从犯罪学向刑法学,应然立法向实然司法和国际刑法向主权刑法的历史演变。在罪刑法定原则统摄刑事法学的背景下,滥觞于犯罪学的自然犯与法定犯范畴理应进行现代刑事法学的概念更新和理论重构,从而在区分法定犯和行政犯的基础上建立自然犯与行政犯的范畴,促使立法者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建立稳定性与适应性并存的刑事立法模式和完善不同犯罪类型的法律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9日至10日,由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与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要案会诊——第五届犯罪学高层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届论坛是继2007年的“犯罪学基础理论”、“社会敌意事件”、“社会冲突与治安防控”等四届犯罪学论坛之后,中国犯罪学界首次以个案和要案为切入点、注重实证分析、打破学科限制的学术盛会。论坛由张荆教授和皮艺军教授主持,分为6个单元,分别围绕陕西药家鑫杀人案、云南马加爵杀人案、洛阳李浩“性奴”案、湖北邓玉娇案、湖南张君案等个案,以及报复社会型犯罪、官员腐败犯罪、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嫖宿幼女案等类案,从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不同领域,对案件进行了独到、深刻、多视角的剖析,并通过着力探索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普遍性规律,回应了现实社会对中国犯罪学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新近出版的《发展犯罪学》具有资料性强、实证性强,学术观点实事求是的特色,并指出了其不是之处。学者周长康,同时也是浙江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给我寄来了他与另外二位仍在警察实践岗位上工作的同志合写的《发展犯罪学》(《发展犯罪学——从传统犯罪到现代犯罪》,周长康、张应立、钟绿芳著,群众出版出版,2006年,储槐植教授作序,全书286页)。  相似文献   

11.
征稿 征订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4):F0003-F0003
《青少年犯罪问题》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以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法大学郭翔教授荣获美国犯罪学学会今年颁发的“国际杰出学者奖”。应美国犯罪学学会的特别邀请,郭翔教授于1995年11月13日至19日赴波士顿参加了美国犯罪学学会召开的第47届年会并出席颁奖仪式。  相似文献   

13.
正《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509;国内统一刊号:CN31—1193/D),是我国公开发行的,以研究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侦查学等刑事法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  相似文献   

14.
正《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509;国内统一刊号:CN31-1193/D),是我国公开发行的,以研究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和青少年保护以及犯罪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的美国犯罪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犯罪学教授、塞林犯罪学与刑法研究中心主任马文·E·沃尔夫岗于1998年4月12日去世,享年74岁。  相似文献   

16.
征稿征订     
《青少年犯罪问题》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以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全国法学类、社会学类核心刊物、青少年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的指导读物。《青少年犯罪问题》致力于及时反映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方面出现的新理论、新动向、新观点、新经验和新问题;致力于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学、青少年法学理论研究,推动  相似文献   

17.
征稿征订     
《青少年犯罪问题》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以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全国法学类、社会学类核心刊物、青少年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的指导读物。《青少年犯罪问题》致力于及时反映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方面出现的新理论、新动向、新观点、新经验和新问题;致力于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学、青少年法学理论研究,推动我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我高兴地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宗宪博士撰写的《西方犯罪学史》(第二版)。这部著作首先让我体验到一种厚重感:皇皇四卷本的著作,无疑是犯罪学研究领域内少见的的学术巨著;180余万字、1500多页的篇幅,堪称鸿篇巨制。继续阅读全书内容后,我深感这是一部长期钻研和精心撰写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探讨深入、述评得当、资料翔实、论述准确,对我国犯罪学研究贡献良多的重要犯罪学著作。如果把这部著作的出版看成我国犯罪学研究的重要事件和作者对我国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应该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criminal justice一词是犯罪学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它至少有3方面的含义:作为工作系统;作为专门活动;作为研究领域。将这个术语翻译为“刑事司法”是比较恰当的,而将其翻译为“法务学”或者“刑事审判”,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争论不断的"X二代"犯罪能不能成为一个犯罪类型或命题,其内涵和界定如何做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会不会产生标签效应,从而激化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扩大阶层间矛盾?这些问题不管我们认不认为它应当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来进行研究,它们都已经活生生地摆放在我们面前了。可以说,这些争论背后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犯罪学、刑事司法实践的框架,而这也更加证明了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不论是从犯罪学的角度,还是从刑事司法实践的角度,学者对这些问题应秉持着谨慎的态度进行研究,应相当理性地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狂躁的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