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微文化"传播具有主体个体化、内容多元化、方式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量微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和快餐化。大学生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郑海波  李吉芳 《前沿》2013,(13):129-130
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增进利益和幸福,教育能增进社会的利益并给个人带来幸福,故功利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当前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学校、大学生还是社会对学校的需求都凸显了高等教育的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并不必然决定教育一定会急功近利,而当前教育有功利的倾向,并不是所谓的“功利主义教育”或者“教育功利化”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文化,一种重义轻利的道德文化。儒家的修齐治平、反省内求,佛徒的六根清静、四大皆空,道家的外物超脱、遁入深山,实质上都是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道德取向。传统的道德,都是把人的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看成一种非功利的伦理把握。这种道德实践的非功利化,都偏重人的“义”的承担与履行,把“利”看成与“义”处于一种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4.
陈丹  曹绍平 《传承》2008,(6):66-66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价值冲突以及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物质攀比心理是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诚信回归的关键在于由规范德育向价值引导策略转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价值冲突以及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物质攀比心理是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诚信回归的关键在于由规范德育向价值引导策略转化.  相似文献   

6.
青年价值取向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全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大学生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地探讨和构建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们予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学生建立起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取向,是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发展前途的重大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长得好”、“男主外女主内”等价值取向成了很多女大学生的共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与思考。笔者对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回归传统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女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献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文化教育现状的六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静菊 《理论月刊》2007,(7):176-178
近年来,由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也由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和重视,我国高校当代大学生文化教育的状况得到了一些改进,但是依然面临着六个方面的困境: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与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困境、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与多元思想流行的困境、高雅文化缺失与通俗文化泛滥的困境、文化习得片面与文化教育失衡的困境、科技与人文分割与对立的困境、价值取向知“道”与体“道”脱节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传媒形式和内容以及不健全的教育机制等使大学生价值观发生嬗变,表现为价值重心由社会化趋向个体化,价值取向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趋向功利化。重塑大学生价值观可以从合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多途径提高大数据素养、健全教育机制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吴永波  徐宪 《前沿》2009,(5):122-125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该文试图从外部的社会文化性质和内部的内涵、功能等方面探讨“利他”取向的文化价值观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利他”取向的文化价值观是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必然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面临时代背景、媒体环境、学生群体特征等传承载体创新“三个”新变化.针对大学生价值主体个性化、价值目标功利化、人生价值选择多样化的认知特点,遵循价值认同、主体内化、自觉践行、主动弘扬“四个”环节,探索正确思想舆论引导、社会规范匡正示范、校园文化熏陶感染的新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载体,着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由于教育的缺失,造成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迷失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个人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功利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此,应积极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寻求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教育模式,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青年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大话”、“戏说”类影视剧和娱乐选秀类节目为代表的“另类文化”蔓延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这场追逐风暴中,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军营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正视“另类文化”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引导青年军人科学认识和对待“另类文化”.因势利导利用“另类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现实课胚。  相似文献   

15.
张法 《青年论坛》2000,(2):32-3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在部分大学生中 ,也确实存在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甚至有的学生亵渎科学 ,相信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因此 ,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直接决定着当代大学生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的认同、内化与把握。必须现实地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体系,关注大学生理想信仰和价值取向的方式方法,科学地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梅 《青年论坛》2008,1(2):36-38
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深入研究其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的涵义及变化趋向,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的调适与引导,使其政治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达到某种一致性,有利于高校稳定与国家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8.
论多样化中的主体价值导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价值体系和人们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充分认识当前人们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及其原因,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引导,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新时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是社会变革的突出表现。当前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内容上的多重性。人们趋向于把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等结合起来,既讲精神追求,也重功利实惠;既讲奉献社会,也重获得回报;既讲人格完善,也重世俗享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当前,影响和制约当代大学生接受文化存在着十大主要矛盾:大学生培养目的的要求与其阅读取向;大学生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大学生个体文化困惑的自助与他助;大学生知“道”与体“道”;学校文化教育内容的设计与遵循文化习得规律;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高要求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大学生的文化高需求与文化供给不足以及民族文化危机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必须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立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实施“读经典名著”计划;系统开设文化教育课程;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措施切实增强大学生接受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推动“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价值耦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之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现实性。然而,公共文化服务能否促进“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其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耦合,还存在价值取向、供给机制、供给效能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优化供给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便成为实现“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加强对社区居民的价值引领、完善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借助数字化治理工具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正向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