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铁路交通陈扬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尤其是动乱最为剧烈的前三年,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交通,经历了一场世界交通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劫难。为了维系最起码的铁路运输生产而不至于使国民经济全面瘫痪,身处政治漩涡中的周恩来费尽了心...  相似文献   

2.
在1996年4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举办的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曾经提出:要加强周恩来历史定位的研究,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怎样?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怎样?认为这是一个应当研究的问题。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草成拙文,以求教于同道,希冀抛砖引玉。一、用中华民族的“三不朽”标准评价周恩来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概括。这个概括是从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中…  相似文献   

3.
吴江先生经历丰富,理论造诣高深,参与了中共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又有一段时间身处政治核心漩涡之中。他与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胡耀邦等曾零距离接触。特别是胡耀邦在总书记岗位上,吴江存不同时期的三次“直谏”,且围绕“厚重”、“威重”、“慎重”三个主题词展开,令人印象深刻,沉思难已。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好交友,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更与他救国家尽力社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志向有关。大事业是群众的事业。有大志向者必须乐群、合群,绝不是脱离群众的孤家寡人。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写的《爱国必先合群论》,初步表达了对合群的认识。他不仅有此认识,而且入学第二年,和张蓬仙、常策欧三人发起组织了“敬业乐群会”。这个会的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这个会的会员曾发展到28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周恩来又是“乐群”、“合群”的身体力行者。他在南开学校四年一直是住校生。…  相似文献   

5.
张秋兵 《湘潮》2008,(8):49-49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南昌起义第一枪的打响是历史的必然,而第一枪打响的时间却 “一波三折”,经历了三次变动。  相似文献   

6.
郭红敏 《党史文汇》2011,(10):52-55
鼓励侄子周荣庆到基层锻炼 周恩来兄弟三人,周恩溥比周恩来小一岁,周恩寿比周恩来小6岁。周恩溥生有一子,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知道他俩弟弟事的人不多。周恩溥字博宇,乳名“和尚”,长大后跟随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事。1944年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46岁。周恩寿出生后因皮肤稍黑一些,家里人给他起了乳名“小黑子”,学名恩寿。1921年考入南开学校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在北京去世。  相似文献   

7.
小卫 《党史纵览》2008,(9):12-16
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邹韬奋在短暂的一生中,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尊敬周恩来,依赖周恩来,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呼唤着周恩来的名字,周恩来也了解邹韬奋,敬重邹韬奋,并给予邹韬奋高度的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一位是总指挥,一位是前委书记,南昌起义将贺龙和周恩来的命运系在了一起。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出生入死,并肩战斗。他们的交往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走过了和平时代的坎坷,其情可感天地,其谊可泣鬼神,他们之间的莫逆之交堪称一座不朽丰碑!南昌起义,两人的命运拴在了一起1927年7月初。一天傍晚。武昌。周恩来在二十军党代表周逸群的陪同下,来到贺龙的驻地。贺龙握着周恩来的手,热情地说:“你的大名,我早就晓得。逸群对你钦佩得很呢。如今见面胜似闻名噗。”“疾风知劲草,我们对你是很钦佩的。”周恩来高兴地应答道。“钦…  相似文献   

9.
1975年初,四届人大刚开过,周恩来于2月1日主持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确定邓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还确定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三位常务副总理“负责处理国务院日常事务”。会上,周恩来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次日,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报告了这一分工安排,得到毛泽东批准。 这样,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开始主持国务院的工作,“四人帮” 阴谋“组阁” 的美梦终于化为泡影。但是,“四人帮”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们挖空…  相似文献   

10.
永恒的怀念     
永恒的怀念□穆欣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望着摆放在案头的总理遗像,他那炯炯的双眸和刚毅的浓眉,亲切和蔼的音容笑貌,引起我无限的思念。很早就听到了“周恩来”的名字,还在斯诺等人的著作中读到过他那饶富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第一...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周恩来经历记述》,在《我从南开受到了启蒙教育》一章的第27页上说“周恩来在东北的二三年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高戈吾”;在其他报刊上,还见到把这位老师叫作  相似文献   

12.
“我那时还是个年青娃娃”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延安。当天上午,他不顾旅途疲劳,就陪同外宾一道来到凤凰山麓革命旧址。这是一排三孔窑洞,窑洞外面的大牌上挂着一张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回延安后和毛泽东合影的照片。外宾指着照片问:“‘这张照片是在这里拍的吗?”一位同志回答:“就是在这个地方拍的。”周恩来当即谦逊地说:“我那时还是个年青娃娃!”’西安事变,矛盾错综复杂,各方剑拔管张。周恩来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托,不顾个人安危,周旋于张学良、杨虎城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之间,…  相似文献   

13.
冷月 《党史文苑》2002,(3):9-13
周恩来对祖国、对人民有着强烈、执著、深厚的感情。在处理同志、战友、夫妻关系方面,值得称颂。下面整理的是几则真实故事。为“金属块事件”赔礼道歉周恩来从飞机上拍电报给“楼外楼”周恩来到杭州,只要时间允许,总要忙里偷闲到“楼外楼”走一走,看一看,或者安排客人到“楼外楼”吃饭。1957年三四月间,草绿春深,大雁南归。周恩来、贺龙陪同外宾到杭州,在“楼外楼”举行宴会。菜肴上过“叫花童鸡”、“葵花迎宾”后,又上来了周恩来很喜欢的“双味脆梅”,周恩来照例站了起来,给在座的中外宾客一一夹菜,然后自己夹了一块慢慢…  相似文献   

14.
1966—1976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在当代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场大浩劫,也是发生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内的一次最惊心动魄而又最残酷复杂的内部斗争。作为亲身经历这场历史大悲剧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捍卫人民共和国的基业,击败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阴谋,展示了深邃的政治谋略。敢入“炼狱”为党为民 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发出的《五·一六通知》和同年8月5日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公开发表,宣告了全党全国全面“内战”的开始。在党内激战的冷峻形势下,位居总理的周恩来必须有所抉择。摆在周恩来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条是远事避祸,退居茅庐,以为退策;但从当时周恩来的实际处境来看,退却势必会被党内  相似文献   

15.
1924年,旅欧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决定派周恩来等人回国参加革命,并向中央汇报旅欧党、团组织的工作。9月,周恩来抵达香港。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他在香港大学找到了南开时的同学石志仁,老同学久别重逢更显亲切。在彻夜长谈中,对于香港的未来,周恩来充满信心地说:“等革命成功了,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一定会收回香港的!”第三天,周恩来离开香港,前往广州,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之中。周恩来再一次来到香港已是大革命失败之后。1927年南昌起义取得初步胜利后,以周恩来任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率起…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周恩来年谱(18981949》,在“诞生”一节里写道:“祖籍浙江绍兴。祖父周殿魁曾任山阳县知事”。在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开头也写道:“到周恩来祖父周殿魁一辈时,他这一支家族就离开绍兴,迁到了淮安。”1946年9月,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也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lop年8月2日,周恩来在京对部分亲属谈话时说:“我们这同一个祖父名过花,号云门,字殿魁,这名字有封建思想,想中科举。”笔者手头还有一份《周氏家谱纪略)复印件,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的后代…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余茂华余文东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面对这一局面,究竟应该抓什么?怎么抓?周恩来明确地指出:“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1952年8月,周恩来主持起草了关于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纲领。1953...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是旅欧青年团组织的重要创建人。1922年6月,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李维汉、赵世炎等在巴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得知一个月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已在广州成立,他们立即决定加入,并派李维汉回国联络。1923年1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召开临时大会,通过了由周恩来起草的章程,明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本团上级机关”,选出由周恩来等五人组成的执委会,推举周恩来为书记。不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他们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  相似文献   

19.
《广东党史》2009,(3):55-55
在中央红军中,盛传有“三虎”的说法。这三虎是指: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师第四、第五团。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聂荣臻等都以三虎称呼之,周恩来更多的时候还称它们为三只拳头。  相似文献   

20.
人们大多数知道1975年邓小平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的整顿,而很少谈到1972年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整顿。从1971年底开始,1972年重点实施,延续到1973年的整顿,是我们党内出现的第一次试图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尝试。它为1975年整顿奠定了基础。由于指导这次整顿的基本精神是1972年公开提出的,主要方针、办法也是在1972年出台的,我们权且称它为1972年整顿。 一、艰难的起步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一系列的错误做法更抱怀疑态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毛泽东发动的这场运动对与不对发生疑问。周恩来在经历了数年“文化大革命”后,尤其在林彪事件后,对“文革”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 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周恩来虽然没有公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