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宜久 《外交评论》2000,(Z1):53-55
中国和埃及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继7世纪40年代伊斯兰教传入埃及后,约于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0世纪70年代,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建成,它日益显现出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13世纪中叶,阿拉伯的阿巴斯哈里发王朝(750—1258年)崩溃,埃及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宗教中心。与埃及不同,伊斯兰教在中国流传的最初几个世纪的影响,仍极其有限,明末清初以后,随着穆斯林人口的不断增加,伊斯兰教在中国获得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伊斯兰学术文化也相应地有了发展。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埃及对中国伊斯兰学术文化的影响,主要是近代以来的…  相似文献   

2.
回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通用汉语。回族穆斯林借用了一些佛教术语,通过改造、引申等形式,来表达伊斯兰教方面的事物与思想。回族对佛教词汇的借用,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这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纵观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清真寺基本上是中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对外交往、文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出外留学、工作、朝觐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穆斯林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某些礼仪、礼俗的影响,在国内某些地方个别修建了一些阿拉伯样式的清真寺,而且,讲究豪华、超大,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尤其是在新建、改建的清真寺内外,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这些做法不仅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也有违伊斯兰教的教义,偏离了伊斯兰教崇尚"勤俭"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要求。为此,建设中国清真寺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注重节俭、实用、量体裁衣,谨防"泛沙化"、"泛阿化"的倾向。同时,还应高度重视清真寺的功能,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始终不移地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党和国家一贯倡导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学术界对具体每种宗教应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探讨很少."伊儒相通"在历史上对伊斯兰教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向21世纪、继续阐扬"伊儒相通",是伊斯兰教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抗战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品格:爱国主义体现中国抗战精神的"本性"品格、自强不息体现中国抗战精神的"刚性"品格、厚德载物体现中国抗战精神的"柔性"品格、艰苦奋斗体现中国抗战精神的"韧性"品格。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厦,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当代中国,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儒、释、道互补的哲学背景下,中华文化形成了稳定而又相对圆满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就在自身生存的文化母腹中找到了仕与隐、进与退的精神依托,他们或不懈进取,或亦官亦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形成颇具魅力的品格。他们的生活道路与精神选择是今人值得回味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7.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其教规教义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伊斯兰教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中国化基本方针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教规教义阐释与之相得益彰,经历了从认知、认同到践行,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清真寺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对回族商业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重视商业的宗教 ,认为经商是受真主喜爱的职业。伊斯兰教鼓励以经商谋取财富 ,但同时主张服从善行要求和道德规范 ,买卖公平。伊斯兰教对回族群众不仅是宗教信仰体系 ,而且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 ,对回族经济起着重大影响作用。伊斯兰教对回族商业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伊斯兰教鼓励经商、伊斯兰教重视商业道德及伊斯兰教对利息的态度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当今伊斯兰教中道、宽容的宗教形象由于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被曲解,一些对伊斯兰教不正确的言论屡见不鲜,甚至认为伊斯兰教是狭隘的、有强烈排他性质的宗教。基于《古兰经》,对伊斯兰教经典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伊斯兰教的多元包容思想和教义内涵,消除误解,识认伊斯兰教宽容、平和的宗教形象。  相似文献   

10.
先知穆罕默德独特的宣教过程和早期麦地那社团的实践,使得伊斯兰教具有强烈的入世性和鲜明的政治性。入世性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逻辑要求和无所不包的教法的直接体现,它意味着伊斯兰教反对出世,把宗教与世俗视为一体;政治性意味着伊斯兰教拒绝世俗化,坚持宗教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伊斯兰教的入世性和政治性,决定了穆斯林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他们大多具备某些社会的良知和正义,对黑暗、腐败的社会现象采取批判和抵制的态度;对科举取士既孜孜以求,又揭露、嘲讽;他们放诞风流,"好货好色",既狂狷、潇洒、超逸、旷达,又善于"玩味"生活.在他们身上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精神和元素,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地回味和思索.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传承,也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家风文化蕴含的宝贵品性与优良品格对于健康家庭单位的形成、良善社会风气的培育、优异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性转换,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接,形成当代家风文化。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自产生以来走过乏数世纪荣辱兴衰的漫漫历程,就其传播的广泛性和对世界的影响性而言,远远超过了其他宗教。如今伊斯兰教已经成为震撼世界的宗教,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活力的文明。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它仍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和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认识和了解伊斯兰教完备的信仰体系,以及以宗教意识形态为核心和导向的形神兼具的宗教文化传统。如果把伊斯兰教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什么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梁柱呢?  相似文献   

14.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对非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表示排斥,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又能够与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和平相处,对其他宗教信仰者表示理解和尊重。这种社会交往行为对于当代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和解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凝聚力书写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自血雨腥风的近代史延伸中战争造成的深度社会结构破坏、割地赔款的被迫"不平等历史地位"的真切感受促发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文化选择与现代化结合、奋发有为的历史渠道。道器、体用之争中,经过了"器物——制度——精神"的三段式历史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是其成为实践哲学的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融合一统的"龙文化"特质提供了"文化嫁接"的丰厚土壤,文明交流的氛围,加速了文明历史前进步伐。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结合是最好的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既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统继承者,"以儒援马,以马助儒"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6.
解决回族聚居地区回族党员信仰宗教问题,必须看到千百年来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看到伊斯兰教与回族人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联系和区别,实事求是地分析回族党员队伍的现状,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要求,结合党的现行政策进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研究,大胆探索,正确划清宗教活动与民族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界限,妥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科学论断。我国伊斯兰教适应新时代要求,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发展轨迹入手,分析其与中国社会尤其是与中华文化的协调、融合,针对当前应关注的三大突出问题、把握的四个关键环节,提出新时代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应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五千年中华文明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公务员精神的重要渊源."贵和"、"知耻"、"信"、"义"、"内省"、"慎独"、"先天下忧"等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内化为现代公务员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国公务员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西亚非洲所主持的当代伊斯兰教现状及发展趋势学术讨论会,最近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7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国外的伊斯兰教 (1)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多数人认为应注意两点:第一,伊斯兰教是由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构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不能将其有关部分孤立地  相似文献   

20.
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大学是纪念大学,纪念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以被纪念者的精神为衍生点不断吸收时代的先进文化并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而熔铸成独具特色的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文化品格.在时代的进程中保持和发展纪念大学文化品格须坚守纪念大学的使命,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保守优秀文化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