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是自媒体广泛运用的时代,审判公开也与时俱进,拥有了新的内涵,各级法院积极创新庭审公开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方式适时公开庭审过程。由于自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故而在利用它进行审判公开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权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舆论监督权与独立审判权。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自媒体审判公开的技术尚未成熟,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开不及时、不主动;公开有侧重,选择性公开;等等。在自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它对审判公开提出的挑战,把握基本定位,坚守一项原则,尝试创新变革,完善审判公开。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公开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庭审的过程也是体现司法公平与正义的重要环节。从最初通过电视等媒体对庭审过程进行报道,到互联网时代中通过网络对的庭审活动进行直播,再到“自媒体”兴起后庭审活动的微博直播与互动,我国法院的审判工作透明化程度日益提高;司法公开的含义远大于庭审直播;为进一步促进司法公开与公正,包括庭审在内的法院工作的公开,需要在合法、合理地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获取讯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尤以自媒体的迅速崛起为显.自媒体以其独有的风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司法公开作为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司法工作要想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就必须深层次地公开,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平台,使得司法公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自媒体与司法公开正经历着在冲突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促进互动的过程.本文拟以微博直播庭审为切入点,探索在自媒体时代深化司法公开的路径,以期能够进一步突破限制司法公开的制度与实践藩篱,从而推动司法公开向着更高的进阶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对不公开审理案件中的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出现了新的问题。律师作为案件的参与人不断地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在网上披露案情及当事人隐私,制造社会舆论,干扰正常的司法秩序。根据相关法律与律师职业道德规范,律师在庭审前和庭审后都不能运用自媒体任意披露相关案情。此类案件宣判应该公开,但要受相关法律规范的限制。律师在网上公布判决书的行为也应该禁止。  相似文献   

5.
审判公开是看得见的正义,公众积极参与庭审旁听对推动审判公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基层法院在当事人参加诉讼、社会公众参与旁听审判这种传统途径下的审判公开实施效果有限,究其原因,制约审判公开实施效果有制度方面、社会公众心理认知方面及法院自身方面等因素。为此,应建立和完善庭审旁听关联制度、完善信息公告系统、扩大庭审旁听的便民措施、将庭审旁听人数纳入阳光司法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使庭审旁听制度更加完善,并加快司法公开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审判公开是看得见的正义,公众积极参与庭审旁听对推动审判公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基层法院在当事人参加诉讼、社会公众参与旁听审判这种传统途径下的审判公开实施效果有限,究其原因,制约审判公开实施效果有制度方面、社会公众心理认知方面及法院自身方面等因素。为此,应建立和完善庭审旁听关联制度、完善信息公告系统、扩大庭审旁听的便民措施、将庭审旁听人数纳入阳光司法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使庭审旁听制度更加完善,并加快司法公开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现过分地强调一切在庭审中进行,忽视庭前准备过程,因此影响了庭审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庭审前准备阶段应重新设置诉讼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首先应把被告提交答辩状设置为一项义务;其次,证据应当在庭前准备阶段进行交换;再次,在民事审判中应赋予当事人程序的选择权.  相似文献   

8.
民事审判中辩论式的庭审方式强化了庭审的功能,明确了辩论双方的举证责任,引入了举证、质证、认证的程序。这一改革成果理应在裁判文书中予以充分反映,然而,目前民事审判实践中的做法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改革民事裁判文书,使之适应庭审方式的改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的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发展、资讯的进步,新闻监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宪法规定了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但是法院的审判也要受新闻监督。新闻监督与法院独立审判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能够让公众行使知情权,促进司法公平,但同时也可能会影响法院的独立审判,甚至出现“媒体审判”的不正常现象。完善新闻监督法规,加强司法公开,是解决新闻监督与法院独立审判相冲突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司法公开是国际准则中公正审判权的要求,也是公民知情权的要求.司法公开包括庭审公开和判决公开.司法公开有三种例外,即基于民主社会中道德的、公共秩序的或国家安全的理由不公开;基于诉讼当事人私生活的利益不公开;基于特殊情况下法庭认为公开审判会损害司法利益不公开.国际准则对司法公开提出了新要求,即应当最大限度地公开,以电子形式公开,鼓励司法机关向媒体提供信息,违反司法公开应当有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诉讼法学界,有关庭审方式改革的争论由来已久,我国学者也一直在致力于对各种不同审判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力图设计出一种集百家之长,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模式。1996年3月17日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的改革和调整,正是此种努力的成果。本文从理论渊源和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庭审改革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法庭审判中法官的语言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审是借助于语言这个媒介来完成的,法官完善的语言调控能力成为决定庭审质量的关键要素。本文从心理调适、自控、他控、视听控制、自控和他控的实现几个方面探讨辩论式审判方式中法官语言调控的理论与操作方法,它对于完善庭审职能,提高庭审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媒体介入到刑事司法审判之中,是社会对司法进行监督的要求之一,有利于司法的透明与公开,但媒体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也会影响到我国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因此,媒体与司法判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要在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同时也要扮演好自己的法律角色。认清媒体的作用,完善相关媒体行业的法律制度规范,完善司法机关与民沟通机制,加大对新闻媒体报导的监督,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是协调刑事审判与媒体之间关系,发挥媒体在司法方面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审判旁听制度是审判公开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社会群众、新闻媒体和特定群体参与旁听,不但可以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审判人员的审判行为,提高司法公正的质量,而且能够起到具体生动的普法教育的作用。为确保审判旁听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人民法院应不断加强旁听场所建设和拓展庭审事项信息公开渠道。  相似文献   

15.
自最高人民法院运用远程视频提讯刑事案件被告人以后,远程视频技术被各级地方人民法院运用到会议、接访、提审等工作的各个方面,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远程视频运用于刑事案件审判的范围依旧十分狭窄。在简述中级人民法院远程视频庭审运用现状的基础上,论证将远程视频运用于刑事审判中的必要性。对远程视频在刑事案件庭审中运用的利弊分为优势、劣势、条件和障碍四个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破除法律障碍、做出限制性规定、规范运用程序、有效保护被告人权利、维护审判公开原则等适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媒体审判"现象在当代中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从媒体审判与司法审判的区别来看,两者具备不可融合的矛盾之处。媒体审判和司法审判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对于媒体审判不能因噎废食,在保证媒体自由和司法独立的前提下,要做到媒体审判和司法审判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需要积极促进《新闻法》制定从而明确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需要提高司法审判的透明度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庭审质证是人民法院及时审结案件,保证案件质量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近年来,人民法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强化改革意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审判方式的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以突出公开审判和强调当事人在庭审中的举证、质证作用为核心的庭审方式改革已得到司法界的认同。然而法学界对庭审质证理论的研究和司法界对庭审质证方法总结甚少,这不利于司法工作者统一认识,也不利于人民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笔者拟就此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庭审质证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没有将庭审质证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必经程序,只是允许当事人对作为定案依据的主要证据进行辩论和质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1年4月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可见,新《民诉法》改进了民事诉讼制度,将庭审质证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案件的必经程序。笔者认为,庭审质证应当是指人民法院通过法庭审理方式组织诉讼参加人对同一事实所争执的  相似文献   

18.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我国司法改革实践的一次重大突破,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切实保障公平、公正、高效的审判制度。无论从理论或实践来看,举证制度的完善都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因为庭审是审判的中心环节,而庭审方式的  相似文献   

19.
审判公开是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审判原则,但由于存在诸多立法或制度上的障碍,以致未能真正加以贯彻落实。审判公开障碍的长期存在,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要有效地克服审判公开的障碍,既需要对审判公开进行理论重构,也需要决策者敢于正视问题,对现行立法进行修改完善,并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技术对提高刑事公诉办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大数据时代的刑事公诉工作创新具有诉讼程序效率化,证据标准统一化,庭审审判实质化和定罪量刑精准化的正当性基础。大数据时代的刑事公诉工作创新应遵循诉讼规律与法治原则,明确科技手段辅助性原则以及确保正当程序支撑的原则。在实务运作方面,刑事公诉工作应主要立足于审查起诉和庭审两个阶段。审查起诉阶段要以构建审查起诉综合数据平台为依托,庭审阶段要以着力构建庭审指控一体化平台为保障,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与刑事公诉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标准化建设,打造智慧公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