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全顺 《理论学刊》2015,(12):116-121
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和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不同于西方启蒙。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特有的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化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以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这些启蒙思想和内在转变的理路具有不同于西方近代启蒙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思想史上,"民"是一个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殊概念,它与"人"相对立,亦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People"。本文秉持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以中国思想史为背景,探求"民"思想的演变,尤其以李大钊的思想为个案和线索,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焦点。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丰富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求是》2014,(5)
<正>宪政问题是国内思想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既有学术研究层面的争鸣,更充满着意识形态的分歧,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历史渊源和现实境况来深入辨析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些看法。西方宪政的由来和实质宪政概念是舶来品,其理论来源和具体内涵,学界历来看法不一。大致而言,有基督教政治文化母体说;有近代启蒙思想家自然法和契约论思想说;有既是基督教政治文化嬗变的产物,又凝结着近代自然法学说与契约论思想精华"结合"说,等等。大多数学者认为,宪政一词具有深厚的西方政治文化背景,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4.
姚峥嵘 《唯实》2007,(6):35-3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学思想的逻辑展开,有着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制与政党政治,是近代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的主要形式。在近代史上,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大量输入国内,中国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曾经于民国初年幻想在中国建立一个像西方国家那样的议会制和政党政治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纷纷组建政党,掀起了一场政党政治的狂潮。然而,民初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尝试很快遭到失败。本文对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进行探析,以加深我们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有并不缺乏逻辑的哲学,只是中国的古典逻辑既不同于西方的古典演绎逻辑,也更不同于西方的近代归纳逻辑。如果说西方的古典演绎逻辑是以偏重于研究基于"大前提"的推理过程及其规律和规则为本质特征的理性演绎逻辑的话,那么,中国的古典逻辑则是以重视研究"大前提"本身何以确立的根据和主张通过心灵的涵养来确立其"大前提"为本质特征的心性演绎逻辑。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5,(7)
近代以来,伴随中国现代化进行的是"西学东渐"和整个中国自上而下的,从精神层面到器物层面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传统思想文化的坍塌,西方思想的涌入,使西方的科学主义、进化论思想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伴随而来的除了理智主义、科学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德性精神的对立之外,还有人的精神生活的疏离、意义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了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认为应该重新竖立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来扭转"时代精神的堕落"。  相似文献   

8.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但在学术思想领域却有独到的建树与影响。辛亥革命前,刘师培在日本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从研究西方社会主义学说入手鼓吹无政府主义,并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学说相会通,勾勒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蓝图。无论是他的无政府共产主义论、无政府主义平等观,还是新式重农抑商说,都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刘师培的理想社会思想是20世纪初西方社会政治思潮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产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语境下知识分子力图变革社会现实、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总结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和近代闭关锁国、被迫开放的历史教训,对近代以来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各国的兴起都是实行对外开放使然,中国欲求强于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孙中山以互助为“开放主义”的理论基础,主张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等基本原则,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0.
《无能子》是唐末一部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成书于跌遭丧乱之衰世,故而伸无君之旨,足以远继鲍生,为庄学之正统。及至近代未受学界重视,然其无名与无心之政治哲学基础、基于"圣""王"合流而形成的君臣批判、原始的平均主义与乌托邦政治、与西方自发展理论暗合的无为政治都对后世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它至少形成了四股思想潜流,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自我管理、有限政府的无为政治;万物同根、崇尚自然的生态政治;崇尚平等、厌弃名利的反物质主义;叛逆知识话语体系的反智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传统的具体的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的观念有很大不同,整体地讲,我们的特点叫"责任先于自由"。第一,中国人很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那一份责任,是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范围里提出的。西方近代是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天下大事不是我的责任。第二,"义务先于权利"。近代西方社会非常强调个人的权利,但是中国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里强调义务,"仁义礼智信"中也包括了义务。第三,"群体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郑观应是从洋务思想向早期维新思想转化的杰出思想家。他不仅倡导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鼓吹“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提出“商战为本”的商品市场竞争新观念;同时还认真地探索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主张设议院改变中国封建专制政体。他的议会观反映了早期维新振振兴中国和资产阶级参政的愿望,在近代中国民主运动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本文仅就郑观应的议会观略加评述,以就正于各位同志。近代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宰割和封建专制制度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权主义,不仅剥夺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利和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寻道图强"的变革思潮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翻译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工具和寻求变革的政治策略。林则徐借助翻译打开了"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魏源通过《海国图志》阐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出了近代变革思潮的先声;洋务派推动"采西学"、"制洋器",把"师夷制夷"的思想推向实践层面,从而推动近代变革思潮首先在"器物"层面开始发生。在这种一脉相承的变革思潮的孕育生成过程中,翻译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彦 《湘潮》2013,(8):75+78
"李约瑟难题"给学术界抛出了一道"高次方程":为何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呢?基于STS分析的视角,本文从时间维度认识之异切入,聚焦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耗散结构理论来试回答李约瑟难题。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思维方式偏封闭的近代中国文明系统中正熵不断增加,无法进步;而思维开放的西方文明系统由于获得环境负熵,使得整个系统不断进化,特别是在科学方面突飞猛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融合中西文化,建立的和谐思想体系既不同于我国原有的和谐文化,又不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理论,是对中西和谐理论的创新.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宪制秩序变迁是中国现代化与国家建构进程的主导性线索。新中国宪制秩序肇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宪制思想和共同纲领制宪实践为宪制起点,历经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而抵达作为真正"改革宪法"的八二宪法。新中国宪制秩序以人民主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为不变的根本法,以不同宪法文本及其具体宪法律秩序为内容构成,对70年来人民主权与党的领导的法治互动及其制度网络的成熟起到了根本法的保障作用。"改革宪法"具有典型的政治平衡性和法治协调性,对习近平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及对外战略起到持续支撑作用。围绕"改革宪法"存在不同的理想图景和政治取向,我们需要始终注意维护这一宪法的原则、限度及其平衡性,避免极端化的冲击和改造。新时代宪制秩序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旗帜,以2018修宪新秩序为规范框架,试图建构一种完备自主且对外开放的中国宪法新秩序,其发展前景依托于"一带一路"具体实践及其政治哲学的理念准备和规范导引,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宪制方向不断寻求共识和进展,从而将中国宪法再次带入世界文明制度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宪政作为西方政治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鲜明的政治主张。它是西方近代历史的产物,不具有"普世性"或"普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制度保证,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显示出鲜明的制度优势。中国绝不会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宪政亦不可能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田田叶 《世纪桥》2012,(11):28-29
林则徐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晚清统治岌岌可危、国家民族面临重大生存危机之时,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林则徐开始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看待西方世界,开始思考有效的救国救民方略。他关注现实,注重实效,尝试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变通自己,开始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这些行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即壮大自己而“制夷”,在“制夷”中得以振兴富强。但是,近代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等传统思想的内在发展,作为统治阶级,作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维护者,林则徐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框架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德育理论主要是指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理性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德育理论。如洛克首创为英国新资产阶级培养新人的德育理论;黑格尔提出"成才"与"成人"辩证统一的德育理论;费尔巴哈确立人生幸福"道德黄金律"的德育理论等。这些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当代中国学校德育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批判地分析近代西方德育理论,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获得更加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