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鸡生蛋一次,共产党广州东山区委书记蔡若明问香港的大资本家胡应湘说:“你认为,做什么生意最赚钱?”“地皮!”胡应湘诚恳地说:“地皮生意最赚钱。如果说饮食业赚一元,地皮业就会赚十元”。听,共产党的干部在向资本家请教了! “是啊,”蔡若明直言不讳地承认:“钱,没有钱能做什么呢?”那些空洞的高调已远远不能解决1979年东山区那盘根错节的成堆问题了。  相似文献   

2.
石破 《南风窗》2010,(4):38-39
赚钱并不太难,怎么花钱却有些难,花钱意味着一种责任。你所有的财富都不是你的,你只是一个管家,要忠于职守,尽忠竭力地管理好、运用好财富。"  相似文献   

3.
当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出现在南中国海滨的时候,人们只是把它看成是一张能赚钱的纸,没有多少人会想到这只80年代冒出来的幽灵,竟在短短的几年间,渗透到数亿人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4.
南方朔 《南风窗》2014,(23):91-91
华人社会的“强盗公侯”不只是在大陆,已存在于台湾和港澳。这些“强盗公候”利用了大陆的低标准而赚钱发财,而便宜钱赚多赚久了已成了习惯,如果港台也被低标准所拉平,整个中国的进步会被延迟。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6,(11)
正将赚钱之术比作狩猎,有三大境界:一是猎股,即牟取股市差价,赚股民的钱。二是猎企,即与企业共成长,赚企业红利。三是猎国,首选是与国家共成长,赚国运红利,如巴菲特的"永远不要做空美国"。深沪股市诞生的时间不过26年,无论是监管者还是机构投资人,都宣称将"价值投资"理论视为真经,试图让A股成为蓝筹为王的投资净土。但是,由监管现实和权谋文化派生出来的庄股盈利模式,却是监管野火烧不尽,政策暖风吹又生。  相似文献   

6.
钟岷源 《南风窗》2008,(2):60-63
审批的闸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生产汽车只赚不赔"的神话,使准入证成为一个极为宝贵的资源,批准谁造车,就等于让谁赚钱。可以说,是它刺激了中国企业不顾风险投资汽车的热情,是造成汽车产能过剩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炒股是个既能轻松赚钱,又时髦高雅的职业.尤其在美国,20多岁的年轻人,靠一部手提电脑,一夜之间"炒"成百万富翁的更是大有人在.殊不知,在外人看来不过是轻松敲一下电脑键盘的"买"或"抛",对职业炒股人来说却无异于生死大战,可能是"以一赚百",<欢乐颂>声震环宇;也可能惨烈得全军覆没,硝烟散去,看到的只是尸横遍野……  相似文献   

8.
今天,在度过了启蒙期的中国市场继续创富,单单胆大心细恐怕是没得大把钞票赚了。想富得流油,除了找准赚钱的新行业,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认清路上埋伏的陷阱了。那些陷阱睁着大大而充满内涵的眼睛,正痴情地守望着你;而你,躲得开吗? 陷阱一:短视老板短命店。因为中国曾经缺乏创富的环境,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就像个被带进烧饼店的饿鬼,抓到什么吃什么,哪还顾得上去隔壁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是当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从这两个词的字面上确实也能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两个词的重点分别是"企业"和"职工",有的人因此认为企业文化反映企业的利益,职工文化代表职工的利益,具体表现分别为企业的行为和职工的行为.这种理解虽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任何企业都是人的集合体,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两者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 一、本质属性相同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有企业领导人倡导的、有全体职工参与的、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群体意识、企业作风和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企业文化理论之所以产生就是对科学管理"见物不见人"的否定和纠正,也就是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对职工及职工各方需求的重视,强调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培养职工,强调"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本性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0.
邢少文 《南风窗》2012,(24):12-12
最好远离那些整天跟你谈理想的"社会改造家",他们要么是偏执狂,要么不靠谱,要么别有用心。成天谈钱的人比较令人讨厌,成天谈理想的人也同样令人讨厌。"追求理想,顺便赚钱。"这种说法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有那么一群人,做着企业,却整天谈社会理想,把自己的企业叫"社会企业",宣称自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充满浪漫的理想主义,对此做各种解释,把人搞得云里雾里。  相似文献   

11.
熟人的成本     
冯仑 《法制博览》2009,(18):16-17
我们常常讲的人情面子,主要是指在熟人之间运作。民营企业很多领导总有一个感觉:熟人多了好办事,要用熟人,用熟人可靠。我算了一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熟人实际上也不是都能赚钱的事,不一定用熟人就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另外,熟人通常不会给你个人带来很大利益,相反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成本上的过度支出,收入是递减的。  相似文献   

12.
1996年12月,北京某仪器公司接待了两位顾客。一位姓李,一位姓张,说是广西南宁一家开发公司的,李某是总经理。他们打算购买一套价值30余万元的仪器。公司经理就价格等问题征询对方意见。没想到对方十分爽快,还价很少,对仪器的性能和质量也没有过多的谈论。李总很义气地说:“我是为单位买仪器,钱由公家出,做个人情.让你多赚点。”还说这批仪器是为属下的公司买的,自己不懂技术,只是代劳购买。“冲你  相似文献   

13.
郎咸平 《法制博览》2010,(12):35-35
茫然之一:就知道赚钱中国人有个毛病:就知道赚钱,为了这个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比如,面对“毒奶粉”事件,你一夜之间发现,那些“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全是骗人的!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干企业的人的感受”华为也许是中国企业界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公司。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任何传媒能够采访它的最高领导人,能够对它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报道。你当然可以进入它的网站,进入“新闻中  相似文献   

15.
李磊 《工会博览》2013,(6):27-29
一、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高度契合 (一)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相同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有企业领导人倡导的、有全体职工参与的、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群体意识、企业作风和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企业文化理论之所以产生就是对科学管理"见物不见人"的否定和纠正,也就是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对职工及职工各方需求的重视,强调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培养职工,强调"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本性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6.
石破 《南风窗》2014,(1):8-8
<正>2013年12月,媒体报道,法国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Ipsos)针对全球20个国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用财产来衡量成功方面,中国受访者名列榜首,认同这一观念的人数比例高达7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同时,有68%的中国受访者也认同"我感到取得成功和赚钱的压力很大"这个说法。媒体惊呼:"当今的中国人太现实了!"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现实?那是因为:第一,在中国生活压力太大,如果你不向上拼,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人,你连一般的尊严与舒适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第二,因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等级观念就是"金钱至上",而"经济成功"被  相似文献   

17.
自打我们从又乱又脏的大杂院里搬出来,住进清洁而安静的公寓楼以后,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文明”起来。在这个每只角落都有铜板在跳动的时代里,大家忙着赚钱、赚钱、赚钱,似乎已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其最集中的体现之一便是:我们开始变得没有了邻居。现在的城里人都是关着门过日子的。屋里的人往外看是,是一只只蜂窝一样密集的窗口,开着或紧闭着,都同你没有关系。吴先生住在一幢七层高的楼房里,已经快八年了,可是他一直不知  相似文献   

18.
对于这一代党的领导人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来说,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出售情书     
爬格多年,一直家贫如洗。妻常埋怨:“整夜看你爬呀,写呀,就是没见你写出多大效益来。”妻的话虽然不中听,但也是事实。如今,单位效益不好,有能耐的人都搞起了第二职业,可我一介书生,又能做什么呢?做大生意没本钱也不是那块料,摆地摊又拉不下那面子。一天,一商界朋友光临寒舍。妻又将情绪抖落了出来。朋友听后笑了笑说:“老兄,就凭你那杆情感丰富的笔,还怕赚不来活钱?这样吧,你到我的夜总会来,设个柜台,代写情书,你别小瞧这玩意,可有市场呢,不信,先试试。”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1999,(11)
李光耀在财富论坛上讲到一个小插曲,克林顿竞选总统时曾表示不会与“中国的独裁者”打交道。但当他见到中国的领导人时,发现他们又讲外语、游泳、唱歌又弹吉它,哪里像是独裁者呢?克林顿从中国领导人的言谈举止也能感到这个古老大国的文明进步,他主张与中国进行建设性的接触。 财富论坛邀请了多位中国官员参加,他们表现出来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政府的形象。朱丽兰的机智 只要听一听这段记者招待会上的对话,你就能感到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敏捷的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