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政》2009,(11):46-46
青岛市城阳区民政局曲立森认为,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使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争做志愿者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关爱志愿服务对象活动,应该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而不能搞短期行为、“一阵风”。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最重要的机制建设就是为青年志愿活动立法。目前已经有10个省市在这方面立法。从长远来看,志愿服务必须由国家立法.例如政府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包括资金、政策等方面,具体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中国志愿行动中处于怎样的位置等等。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不仅是协助奥运赛事成功举办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风尚的标志,是动员、凝聚进而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奥运志愿服务契机普及志愿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使志愿精神沉淀、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内在精神,进而推动社会志愿事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在美学习期间,我加入了芝加哥当地的一个志愿服务组织——芝加哥爱心联盟(www-chicagocares.org),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美国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对芝加哥爱心联盟执行主席温迪进行了专访,并参加了爱心联盟对志愿服务组织领导的培训,翻译完成了《志愿者领导手册》,对美国志愿服务组织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5.
志愿服务走到今天确实需要建立一个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先谈外部机制,首先,要推动社会更多的人去认知。现在国际上志愿服务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个是欧洲,一个是北美。以美国的志愿服务为例,为什么美国的志愿服务精神那么发达呢?我认为这与美国的文化有很大关系。美国是先有社会后有国家,  相似文献   

6.
侯鹏生  孙吉亭 《求索》2012,(9):244-245,210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成果。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志愿精神也成为城市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应注意培养志愿服务活动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0,(8):12-15
记者:请您谈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 陈瑞峰: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它所倡导的奉献、友爱、相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我国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0,(6):37-37
一、弘扬志愿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等节假日,广泛开展“亲情陪伴”活动,陪伴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共度节日。目前,全区组织1200余名社区志愿者到家走访、打扫卫生、拉家常、包饺子、表演节目等,给他们带去了欢笑。  相似文献   

9.
眼下,志愿服务、志愿行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志愿服务和志愿行动的发达程度,以及志愿精神的普及程度,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志愿行动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剂,志愿者群体和组织也是对于社会各个群体和社会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健康力量。而只有通过法律保障,才能为志愿行动乃至志愿文化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才有可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产生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4,(3):24-24
延庆县以“建设美丽延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题,深入开展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着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上水平。广大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景区等,弘扬学雷锋志愿服务精神,使“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落到实处。目前,全县组建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12支、乡风文明学雷锋志愿服务队15支、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1支,志愿者人数达到10745人。  相似文献   

11.
刘立为  赵晖 《理论月刊》2010,(9):174-176
志愿禀赋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数量、范围、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当代中国志愿禀赋的精神资源不仅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借鉴吸收了西方关于人的发展及需求的理论。仔细分析政府在其培育中的路径选择,对于客观评价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现实状况,合理引导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志愿行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深入理解青年志愿精神的内涵既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也是社会现实的紧迫需要。自愿、无偿是青年志愿精神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根本宗旨;发展、进步是青年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青年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奉献、共赢是青年志愿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高尚、崇高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恒久风貌。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独特优势,在创先争优中开展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推进创先争优,促进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把志愿服务作为争创内容.一是活动规划上纳入志愿服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中央有要求、工作有基础、群众有期待.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带动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和获得志愿服务的“两个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对党员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覆盖范围、实施进度、机制建设等作出科学规划,组织党员志愿者围绕群众需求,为他人、为社会多做好事实事.二是活动内容上体现志愿服务.在争创“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实施办法中,增加志愿服务的内容,切实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评价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重要指标.三是活动成效上检验志愿服务.通过制定标准、狠抓落实、考核评比等方式,加强对党员志愿服务在促进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方面的检查评估,形成积极的活动导向,带动越来越多的党员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使这项工作成为锻炼干部、凝聚人心、加强组织、促进和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4,(4):26-26
今年“3.5”学雷锋日前夕,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委社会工委、团市委、市志愿者联合会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弘扬“奉献、友善、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5.
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团的活动的重要内容。推动志愿服务形成社会功能,对于团的工作和活动产生社会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可归纳为:社会动员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关键在于:利用新媒体手段有效对接服务意愿和需求;培养志愿者骨干、培育志愿者组织;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推动志愿文化建设;促进重点项目形成社会功能并带动各项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国外应急志愿服务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它对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发展有以下启示:建立全民动员的应急服务意识,营造应急志愿服务土壤;充分认识应急志愿服务的作用,把应急志愿服务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协调一致、有序高效的应急志愿者指挥系统;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民众参与应急服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制定出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专业标准;建立国家应急志愿服务支持基金等等。  相似文献   

17.
简军 《湖湘论坛》2009,22(2):55-56
志愿服务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该从志愿服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的本质要求入手,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演进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垦荒活动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雏形;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雷锋活动是计划经济时代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最基本方式,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彰显雷锋精神的情况下缓慢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志愿旗号的打出,青年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标志着现代青年志愿服务的真正兴起;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借助这一盛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的志愿服务是广东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后亚运时期,应继续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加速转化经验成果,使得这种经受过重大活动考验的志愿服务模式得到常态化的运行,并全面建立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结合地方特色推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后亚运时期如何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本土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协同机制如何等方面我们应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来源上看,国家的合法性认同、高校的创新管理、志愿组织与志愿者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重要方面。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比较结果表明:志愿服务是一种“有限自愿”行为,需要强化国家在法律规章合法性建构方面的主导性,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显著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呈“弥散分布结构”,需要高校建立统一认证考评体系,并将其纳入课程学分、就业指标与素质教育的框架;志愿组织培育好与志愿者的关系,以平等沟通与深度参与方式开发志愿服务的多元活动网络,有助于从内在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方面激发大学生的志愿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