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些年,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文化建设事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勃勃生机。但毋庸讳言,文化建设中的非理性化倾向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既戕害着人们的魂灵,制约着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着涣散和阻滞作用,这就不得不迫使人们对建  相似文献   

2.
自从古希腊人在奥林匹亚创办奥运会起,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就超越了体育自身的疆域,与文学艺术等联姻,成为广义的文化盛会。北京亚运会的文化氛围也是空前广阔和浓烈的。从文化的区域性看,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个民族文化,都有所表现;从文化的形态看,除体育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外,思想道德、科学技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已经在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正在进行着更深入的变革。政治体制改革也已经起步,正在向实质性变革迈进。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文化领域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建设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全民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还包括科持成就、文艺创作、文物古迹和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大重点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建平 《求实》2006,(11):93-9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中造就新农民、建设新组织、发展新产业是三大重点。抓好这三大重点工程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6,(7):36-36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三大建设”。“三大建设”的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农民问题的理论,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总结、升华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乡镇宣传工作直接面向广阔农村,是宣传战线的“正面战场”;乡镇宣传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农民,是宣传工作最实际的“落脚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就是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文化。当务之急,是要明确乡镇宣传工作的四个“是什么”。乡镇宣传工作的定位是什么?明确定位,实际上是认清乡镇宣传工作是干什么的。有人说,乡镇宣传工作年头忙到年尾,主要是三件事:“开会玩笔杆子,订报磨嘴皮子,下村跑腿杆子”。这只是对乡镇宣传工作表面现象的认识。乡镇宣传工作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姓”上。…  相似文献   

9.
乡镇宣传工作直接面向广阔农村,是宣传战线的“正面战场”;乡镇宣传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农民.是宣传工作最实际的“落脚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就是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文化。当务之急.是要明确乡镇宣传工作的四个“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西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危害性较大、影响面较广、波及度较深的当今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的传播和蔓延会误导公众舆论,冲击和侵蚀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甚至文化建设带来挑战.正视并认清这些社会思潮的本质,研究其政策主张,剖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甚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一个发展动力,一个原则保证,一个精神动力,是撑起社会主义新理论大厦的三根支柱。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精华,是当代中国主体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成为支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三大支柱。作者进而认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三大支柱,首先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还需要通过正确运用教育和法律的手段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陈立旭 《求实》2002,3(8):25-28
本文认为 ,2 1世纪社会主义有三大课题 ,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新动力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式问题 ,三是社会主义发展新理论问题。能否正确解决这三大课题 ,关系着 2 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内涵并不十分明确。十七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概括了它的两个重要内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什么内容: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在去年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并概括了其基本内容。此次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大内涵作出新的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有三个基本的问题需要回答,这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社会主义任务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实践纲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这三大问题的探索上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这三大理论突破则集中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列宁曾经说过:“迈出最勇敢的前进步伐的是早就成为理论研究对象的那个领域,是主要从理论上、甚至几乎完全从理论上耕耘过的那个领域。”可以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战略举措之前和同时,充分地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诸多理论问题。为了从理论上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本文从理论支撑角度,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一、社会形态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块理论基石。这个理论把人类的五种社会形态区分…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强调和努力把握的三大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从传统的修身文化、治国文化与大同文化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众多与三大规律相适应的涉及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重要学派的宝贵思想。这些思想可作为我们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潮起潮落无疑是全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作为从20世纪走过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尤为关切的是,20世纪社会主义所应对的三大挑战及其留给新世纪的历史启示。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的历史虽然事实上已经圆满地回答了这个课题,但是关于它的争论却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疑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三大疑难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问题,前者是元概念,后者是派生概念.派生概念要以元概念为前提,但派生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要求我们从其特定的角度和规定对元概念作认识和理解.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应该包括"毛泽东思想"中的相关内容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所形成的正确认识,所提出的宝贵观点,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否与"毛泽东思想"相对应问题,按照历史事实,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对应,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政治文明是指人类在政治领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主要体现为政党文明、政府文明和公民文明。一、政党的文明建设政党文明主要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文明建设,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执政能力的提升。5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已经有了较强的执政能力和治国能力。但是,世界风云突变,时代前进步伐加快,执政党还要适应时局的变化,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治国本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但不是所有党组织和党员都已经有很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