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间接证据是指能证明案件事实中的某一情节和片断的证据。常见的间接证据有:犯罪工具,犯罪分子在现场留下的痕迹或物品,被告人和被害人身体上的伤痕,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客体物,被告人为掩盖罪行所采取的行为等。间接证据虽不能单独地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但只要同其他证据相结合,同样能作出被告有罪或无罪的结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间接证据是查明被告人全部犯罪事实必不可少的依据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时,一般分侦察和预审两个阶段。侦察的任务是确认犯罪分子,查明其主要犯罪事实。这里说的主要犯罪事实是指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因此,有些案  相似文献   

2.
预审证据系统,即由相互关联的若干种证据组成的能证明基本案件事实的有机整体。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对预审证据的系统认识:一、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与预审中的证明要求;二、系统的相关性原则与预审证据的运用;三、系统的动态性原则与预审证据的判断;四、系统的择优化原则与预审证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3.
预审是对公诉案件在起诉前的预备性审查,其实质是通过讯问、调查等方法收集能够证实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追查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预审工作始终围绕“证据”二  相似文献   

4.
强奸是一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严重刑事犯罪。我省近几年逮捕的刑事案犯中,强奸犯比重均占第三位。强奸属于阴私案件,知情面小,证据来源少,所以被害人如实的告发与陈述,对认定案件、证实犯罪和犯罪人至关重要,然而,有些强奸案件中的被害人,由于多方面原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和询问,使得预审阶段  相似文献   

5.
在办公室杀死自己的上司,守着尸体待了一天,然后在电梯井里焚尸灭迹。没有人能够想到,制造这起惊悚案件的恶魔竟是九江学院政法学院的副院长、法学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难以解开的仇恨?是什么让这个资深的学者变得如此丧心病狂?政法学院恐怖飘荡焚尸恶魔竟是法学教授2011年1月12日上午8点30分许,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学院气派十足的厚德楼,上班的教职员工陆续走进楼里,总共8层的厚德楼  相似文献   

6.
"孤证"或证据"一对一"案件的证明目前成为司法证明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绝对的孤证案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解决所谓"孤证"或证据"一对一"的证明难题,其出路在于借鉴西方国家证明领域中的补强证据规则的理论和有效经验,充分发挥间接证据对直接证据的印证与补证功能。惟此,我们才能脱离"孤证"的证明困境。  相似文献   

7.
职场性骚扰案件中,直接证据固然重要,但此类案件的特点决定了原告取得的往往是间接证据。法官应综合运用间接证据,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对案件作出整体判断。同时,中国应修改证据规则,规定对证人拒不出庭作证采取强制措施,并应降低此类案件的证明标准,以应对原告举证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物证是证据之首。其范围广泛,有暂时证据、形态证据、情况证据之分。物证以其固有的外形特征和物质属性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物证是客观真实的,不能自明其义、自证其案,只能反映案件事实的某一要素,物证不可替代等是物证的特点。物证是查明案情的必备手段,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基础和定罪量刑的前提,是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避免冤假错案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冯晶  产佳 《前沿》2006,(7):140-141
在现代司法活动中,间接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传统办案习惯和“人证情结”的影响,司法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作用。我们从逻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间接证据的本质,分析其在刑事推理中的具体运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0.
火案现场勘查中能否找到与起火相关的证据是查清着火原因的关键。由于火场受高温破坏严重 ,加上灭火和抢救被围困人员 ,现场十分混乱 ,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发现与起火直接相关的物证。但在怀疑使用纵火剂的火场就可以通过分析现场残留物中残留的纵火剂成分来确定起火原因 ,为侦破工作提供方向和证据。  一、案件由来1 997年 1 0月 2 1日凌晨 3 :3 7时许 ,我省某宾馆主楼发生大火 ,烧死 2 2人 ,烧伤 1 2人 ,直接经济损失一千多万元。经灭火、抢救被火围困人员后 ,现场破坏非常严重。经某部门现场勘查、检测后 ,于同月 3 1日认定有汽油放火嫌疑…  相似文献   

11.
辨认现场照相作为一种间接证据,能够直观地证实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情况,揭露犯罪,为审判提供必要的证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辨认现场照相无规范的制作标准,侦查员一般都是按照现场照相的规格标准进行制作,但制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不能符合诉讼要求。有必要探讨辨认现场照相制作规范,使辨认现场照相更好地发挥证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部为间接证据的案件往往表现为言词证据缺失或者言词证据表现为间接证据的案件。全部为间接证据的案件,是一种较特殊的案件,因而其证据的审查判断必须遵守特殊的规则,其中包括间接证据的属实性、一致性、完整性、排他性和合理性。通过"链接法"、"排除法"、"反证法"的运用,得出唯一的、排他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3.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34(4):111-119
当前,我国预审机构呈现多元化设置的状态,刑事预审制度核实证据、侦查监督核心功能流于形式,分流案件的基本功能缺失,承续侦查、深挖犯罪的功能逐渐退化。产生存续危机的原因在于:立法未及时顺应侦查体制的变化对预审制度的规范体系做出调整,未能构建起适应预审制度良性运行的组织系统,预审主体的履职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应基于现行刑事诉讼构造,构思改良方案,立足于刑事预审制度的本原功能,进行改良设计,加强预审队伍专业化建设,以实现预审功效职能的本位回归。  相似文献   

14.
将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刑事诉讼法》在证据方面进行的重要改革之一是将视听资料作为单独的一种证据形式,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所谓视听资料证据,是指以录音或录像磁带所反映的声音或图像,或以电子计算机储存的信息资料来源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案件是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事实指事情的真实情况。本体论的事实是客观现实的,认识论的事实是观察经验的。在不同认识领域,有各自的待证事实。案件领域的待证事实有法律规范性。证据事实是用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手段,它寄寓在载体材料中,通过信息传递与待证事实建立联系。在证明活动中,需用证据材料去拼接完整的待证事实。案件事实是被法律定义了的规范性事实。在事实圈内,待证事实、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形成交叉关系。通过证据材料,案件事实由待证事实和证据事实构成事实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具有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足迹是痕迹检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场勘查的内容之一,它在揭露和证实犯罪的斗争中起到过一定的证据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日趋智能化。有的作案时带手套;有的作案后在现场洒水、汽油、石灰、六六六粉或扫地等方法,破坏足迹;有的鞋外套袜、脚上包棉花,或换穿他人的鞋,以此进行伪装;甚至有的案后毁掉作案时用的物品以及放火破坏现场,这就给全面采痕取证和进行检验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7.
男女自愿结合的家庭原本应该是和谐、幸福的,然而,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近年来,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越来越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着实令人担忧。劳燕分飞后,一些离异者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情感剪不断理还乱,由此引发了一桩桩悲剧。“藕断丝连”的悲剧“救火呀,快救火”楼洞里有人在高声喊。等人们砸开门,浇灭张家的火时,22岁的女待业青年张红华与其弟14岁的张红军已当场被烧死。公安人员现场勘察认定姐弟俩是被杀死后焚尸。谁是凶手?经侦破凶手不是“外人”,而是被害者以前的姐夫顾永根。顾与被害者的大姐张红新手3年前结婚,感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法制化进程逐步推进,犯罪嫌疑人翻供、缺乏有力直接证据的案件在实践中时有出现,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对公诉人审查起诉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一起翻供案例的审查起诉过程,分析探讨间接证据在事实认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破案"概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破案是指侦查部门对所立刑事案件,经过一系列侦查活动,在犯罪嫌疑人或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经归案,并进行多次讯问,各种线索、证据进一步挖掘、收集的基础上,对侦查结果进行全面梳理后,认为收集到的证据充分确凿,案件事实、责任大小清楚,案件的主要情况得到了多种证据的印证、证实,侦查活动基本完毕的一种认识.它是一起特定案件(不是某一特定的犯罪嫌疑人)接近侦查终结时的一道程序.  相似文献   

20.
《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的“预审专题讲座”专栏里,刊载了周叶谦同志的第一讲的第一部分《各国预审制度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周文)。周文一开始就讲到:“我国的预审是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即在经检察院批准、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以后,由预审人员进行的讯问。目的是通过讯问进一步搜集证据,以查清一切犯罪事实和线索,查明案件全部情况。大部分刑事案件的预审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