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今天转型期的中国,群众上访或者人民来信仍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尤其是集体上访和揭发性的人民来信。这种具有强烈中国体制色彩的行为,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并不陌生。记者近日走访了国务院秘书厅信访室原主任马永顺,了解了不少“文革”以前处理信访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的英雄谱中,马永顺的名字因其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而格外响亮。在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他忘我劳动,创出优异成绩,成为全国著名的伐木模范;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党和政府号召绿化祖国、再造秀美山川的时候,他带头植树,造林不止,成为闻名遐迩的植树英雄。从伐木模范到植树英雄,马永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新中国林业50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1951年2月26日,黑龙江省铁骊县(今属黑龙江省铁力市)林业局所属林场丁人马永顺接到一个令他无比高兴的消息,局党委批准他从这一天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闻听此讯,37岁的马永顺激动地说:“共产党是我们劳动人民的大救星,今后我一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努力提高思想觉悟,更好地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多出力。”  相似文献   

4.
王柏成 《奋斗》2012,(9):38-40
铁力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是共和国开发最早的林区之一,是新中国森工第一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位感动中国人物”林业英雄马永顺的故乡。近年来,铁力林业局领导班子抓住伊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史机遇和“三次创业、转型跨越”的黄金发展期。大力弘扬马永顺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在林区民生建设、森林生态旅游、矿产开发、农业产业化、绿色能源、特色种植加工等领域快速发展,使得铁力林业局走上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绿色崛起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共党员马永顺,生前是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退休工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采伐了36500多棵树,是闻名全国的伐木能手,多次荣获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马永顺退休后,为了完成周恩来总理“青山长在、永续利用”的遗愿,他决心向大山“还帐”,带领全家义务植树,共植树造林50000多棵,被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命名为“马永顺林”。马永顺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伟大精神,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精神,马永顺本人也成为当代造林英雄,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先后荣获省特别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联合国环保奖,并出席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召开的全球500佳颁奖大会。马永顺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后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先后16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江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工人、老英雄马永顺就是一个一辈子总做好事的人。在共和国的英模谱中,马永顺获得的荣誉也许是最多的。从1949年起,“劳模”等光荣称号就一直伴随着他,直到2000年生命结束。他曾是绥化森林工业管理局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退休以后他还获得了联合国环保奖、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等光荣称号,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后16次受到党和国家领…  相似文献   

7.
<正>在位于伊春森工铁力林业局的马永顺纪念馆的展厅里,有两件陈列品格外引人注目——马永顺伐木使用过的弯把子锯和植树用过的镐。其中,弯把子锯长1.2米,植树镐长1.6米。这两件看似不起眼的工具,却是马永顺一生“为国分忧、埋头苦干、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宝贵见证。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更是工人阶级的楷模和杰出代表、全国林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  相似文献   

8.
《奋斗》2021,(9)
正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时,他是伐木模范;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时,他是植树英雄。马永顺将自己的一生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把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都投入到了林业事业中去。1914年12月8日,马永顺出生在河北省宝坻县头沟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1933年冬,马永顺和同庄的17名青年辗转来到黑龙江省浩浪河、朗乡等林区当伐木工。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为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马永顺进入黑龙江省铁骊县(今铁力市)林业局所属林场,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林区冬季气候十分恶劣,而马永顺在一个冬季的手工采伐木材量竟可以达到1200立方米,  相似文献   

9.
黄树峰  陈永思 《奋斗》2000,(4):13-15
每一个时代都造就英雄,每一位英雄都以自己卓著的功勋推动历史的车轮,以高尚的境界赢得时代的认同。马永顺的一生,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走在了时代.创造了丰功伟绩,在亿万人民心中塑造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相似文献   

10.
兴安红松     
<正>马永顺不仅性格似红松,他的命运也与小兴安岭上的红松交织在一起。小兴安岭上的红松高大挺拔,四季常青,躯干红褐色;马永顺膀大腰圆,一米八多  相似文献   

11.
<正>党课导读本期党课主讲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陈江波走进马永顺林场、伊春生态经济开发区规划展示厅、溪水党员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等地,现场讲述以老一代林业工人马永顺和新时代森林瞭望员朱彩芹为代表的龙江人民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故事,展现龙江人民以实际行动着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正退休13年,张道廷为老哥哥守了13年墓。他的老哥哥并非本家,而是大名鼎鼎的造林英雄马永顺。二人一个姓马,一个姓张;一个是闻名遐迩的英雄,一个是铁力林业局的普通退休干部;年龄相差30多岁,应该算是两代人了。这一声"老哥哥"从何叫起?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愫让张道廷用余生去坚守?张道廷说,他在兑现一句承诺。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16,(9)
正"当国家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模范;当国家需要生态保护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这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马永顺一生业绩的高度评价。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林业生涯中,马永顺把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投入到林业建设事业中,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他始终坚持以国家需要和民族大业为己任,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计名利,矢志不移,一点一滴凝聚成了"爱国、创业、创新、奉献"的马永顺精神。一、马永顺精神产生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1,(10):47-57
问责制重在“问”,要科学地“问”、规范地“问”,明确“问”的对象,提高“问”的透明度,拓宽“问”的渠道,增加“问”的力度,扩大“问”的范围。只有这样“问”,才能达到“问责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4,(1):37-38
少数党员干部得了“软骨病”,面对诱惑“气短”,见到金钱“手软”,对待名利“眼红”,遇到困难“腿软”,碰到上级“膝盖软”,对待群众“翻白眼”。生理上的“软骨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害生命健康;而精神上的“软骨病”,则会让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脱离人民群众,不断腐化堕落,损害党的形象。要医治“软骨病”,需用“三剂良方”,方可割除毒瘤,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6.
覃正爱 《唯实》2006,(1):21-2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的“公”,除公共目标之“公”外,必须包括程序性之“公”,而“执政为民”的“民”,在现时代更多地应该是“公民”。  相似文献   

17.
钱的忠告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庭”;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美饰”,但买不到“美德”v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多11“智慧”;z钱可以买到“馅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友谊”;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顺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肉体”,但买不到“灵魂”;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不少传统民间艺术可谓“技艺精湛”、“博大精深”,其中川剧中的“变验”就堪称一绝。“变脸武生”在密集的鼓点敲击下,转头之间,转眼之际,“金佛脸”变成凶神恶煞的“钟馗脸”,随即又变成“亏心脸”、“财神脸”、“灵官脸”、“哼哈二将脸”、“鸳鸯脸”……14张脸有如走马灯般地变幻,令人目不暇接,拍手称奇。这种“变脸”留给人们的是美感,是艺术享受,而那“变脸之术”却是不能外露的,这或许也是川剧“变脸”的一种艺术魅力吧。现如今,某些混迹于“官场”的贪官也学会了“变脸术”,有的可以说已经深通此“道”,那“…  相似文献   

19.
朱明贤 《唯实》2010,(4):37-39
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能得出老子反对“为学”。“为学”与“为道”同为人的能动性的基本体现方式,二者是统一的。“为学”,泛指人吸取知识、升华境界的认识活动,其价值目标是认识“道”以致“善为道”。“道”是可知的,人是能动的,人与道、天、地同为大,因此,人完全可以“为学”以知“道”。“绝学无忧”所绝之“学”有其特定内容,而不是“为学”活动本身,相反,“绝学”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正是“为学”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王涛 《党课》2012,(8):77-78
时下,有些“一把手”,在工作中存在“事无巨细一手揽,大小问题一把抓”的现象。同时,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工作中凡事也都要抬出“一把手”.以示“重视”,好像一切离开了“一把手”就束手无策、难以办成。于是,什么事都需要“一把手”来抓。不管什么组织都要挂上“一把手”的大名,请“一把手”亲自任“组长”“主任”,不管什么工作都要“一把手”出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