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2006年8月11日下午,我怀着一份复杂的感情前往渝郊江津市拜谒陈独秀旧居。下午4时许,阳光仍然炙烫烤人,我和陈全、阙洪玉等友人兴致盎然地来到鹤山坪一座旧式的四合院石墙院门前。鹤山坪是方圆几十华里的山区丘陵地带。石墙院属于清朝进士杨鲁承的宅院,过去有石头砌成的两道外围墙,现在没了。坐南朝北对着长江的是正房。主建筑正堂七间,瓦房早已陈旧。眼前的这座石墙院,在述说着一段让人遐思冥想、悠远而感伤的故事。陈独秀自幼丧父,6岁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17岁过继给四叔陈衍庶为嗣子。20岁丧母。嗣母就是一生未育的四婶谢氏,1939年3月,78岁的嗣母在潦倒、失意、穷困、凄愁的陈独秀身边客死江津。陈独秀曾哀伤地对三子松年说:“等战争结束,我们回安庆时,一定把祖母的遗骨带回去,要让她一个人留在四川做孤魂野鬼,你爹心里是不会安宁的。”陪伴陈独秀在江津度过最后岁月的夫人潘兰珍,在上海与陈独秀结识,开始照顾年长自己31岁的陈独秀。潘兰珍与陈独秀虽不是结发之妻,但却是患难之交。陈独秀南京坐监,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二人患难与共十余年。人世间,于落难不弃,对富贵不附,实为做人的美...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晚年客居距四川江津市区30多里的石墙院。他坐了蒋介石的五年牢之后,因抗战爆发而出狱。在暂住南京期间,蒋介石派陈立夫、陈果夫请他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还要求陈独秀组织一个新共产党。并供给十万元经费和国民参政会五个名额,均遭陈独秀拒绝。这时,老友胡适从美国写信来力邀他去美国,说一家图书公司请他写自传。也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在国难当头之际,  相似文献   

3.
曾德新  周智林 《湘潮》2012,(7):56-56
1937年8月,陈独秀从国民党南京监狱中释放出来。次年,因日本占领了上海、南京等地,他与夫人潘兰珍避难来到重庆近郊江津县。在江津县内几经辗转,于1939年5月27日,迂居该县麻柳乡大户杨家石墙院,房主杨鲁丞祖上系清末拔贡。陈独秀迁居该处的原因据说是受杨氏遗族之请,帮助杨氏整理遗著。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晚年客居距四川江津市区30多里的石墙院。他坐了蒋介石的五年牢之后,因抗战爆发而出狱。在暂住南京期间,蒋介石派陈立夫、陈果夫请他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还要求陈独秀组织一个新共产党,并供给十万元经费和国民参政会五个名额,均遭陈独秀拒绝。这时,老友胡适从美国写信来力邀他去美国,说一家图书公司请他写自传,也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在国难当头之际,  相似文献   

5.
移居石墙院 1937年8月,陈独秀获释后,从南 京来到武汉,后又辗转到了重庆。 素有火城之称的重庆,入夏之 后,天气变得异常炎热。加上日机频繁 的狂轰滥炸,白天黑夜令人不得安宁。 陈独秀患有高血压,对这种气候和环境 很不适应。当时,因为躲避战乱,从安 徽迁居江津的人很多。特别是在从安徽 迁入江津境内,后改名为国立九中的教 职员工中,陈独秀的同乡、朋友和学生 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在既是同乡又 是好朋友邓仲纯和早年的同学、时任国 立九中校长邓季宣的竭力劝说下,陈独 秀于1938年8月3日从重庆乘轮船顺长江 来到了江津。 最初,陈独秀和妻子临时住在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陈独秀身边,曾有一位知识型的中年女性,她清秀、贤惠,悉心照顾陈独秀的身体与生活,并参与陈独秀的一些工作与活动。她就是陈独秀的第二任夫人高君曼。  相似文献   

7.
《北京党史》2009,(6):14-14
2009年10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了“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学术座谈会”,就“陈独秀与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与中国革命”、“陈独秀的学术及文艺贡献”、“陈独秀的抗日主张”等问题进行了学术座谈。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9年12月7日至9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空第一研究部、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北京大利学社、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安庆市陈独秀学术研究会、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以上以笔画为序)共7家单位主办的纪念陈独秀诞辰120周年、“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委党校举行。50余篇论文的作者和特邀代表共82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进行了广泛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各抒己见,争先发言,自由争论,会议气氛十分热烈。陈独秀研究在我国已有…  相似文献   

9.
将乐县委党史研究室同县文体局组织力量深入到重点乡镇.对全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旧居、纪念设施以及革命文物进行普查,了解各处遗址旧居及纪念设施的现状、损毁情况、申保情况。特别是对革命领袖居住指挥地、发生过重大革命斗争事件和战役、战斗的乡村进行重点考察,  相似文献   

10.
储天虎 《党史纵览》2010,(12):43-46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对陈独秀的影响可谓刻骨铭心,对辛亥革命成败经验教训的回味、思索.一直是陈独秀思考近代中国革命问题的一个基本切入点和参考系.因此.研究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纷繁复杂的思想认识。学界关于“陈独秀与辛亥革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少奇同志旧居,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口,1961年对外开放,1967年被造反派查禁。旧居陈列馆被捣毁。旧居门上的那块书有“刘少奇同志旧居”七个金色仿宋大字的门匾,一而再地受到红卫兵的蹂躏。但匾大且宽,究竟没有被毁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作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一名教师,身处其境,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我们的感受更深刻,我们的体验更丰富。最近,笔者在井冈山茨坪大井村毛泽东旧居进行现场教学时,再次参观大井毛泽东旧居,不禁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和苏曼殊堪称民国初年的狂士,他们意趣相投,以文相识,其文皆如鲁迅所云:“激昂慷慨,顿拙抑扬。”苏曼殊其生也短,交友遍于国中,然知己者屈指可数,而陈独秀乃当之无愧。苏曼殊的颓废、浪漫、好学,以及诗人气质、率真性情,给陈独秀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以至晚年念及,都有动情之处。  相似文献   

14.
要历史地评价陈独秀──纪念五四运动77周年吴家林,荣国章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曾风云一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本文试图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陈独秀问题上作些尝试,并见教于史家。从新文化运动旗手到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  相似文献   

15.
国际友人参观邓小平旧居轶事史文每到旅游旺季,川鄂公路旁的广安县牌坊村便被喧嚣、热烈的气氛所淹没。柏油公路及到小平旧居300米长的水泥道上,车水马龙,人车如织。白皮肤、黄皮肤、棕色皮肤的人们先先后后通过海、陆、空现代化的交通渠道汇集到这里来了,留下了一...  相似文献   

16.
①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不仅政治生活波波折折,婚姻生活也经历了种种欢乐与痛苦。他先后与三位女子结为伴侣。青年时代,陈独秀在家乡从师习业时,结识了他的老师的长女高大众,二人渐渐相恋。18T年陈独秀18岁时,他俩正式结婚。婚后不久,原本志趣、性格不同的陈、高二人,矛盾显露,经常吵架,夫妻生活貌会神高,艰难维持六年光景。陈独秀赴日留学前夕,他们的夫妻名份宣告结束。高大众为陈独秀生了三男二女(高大众后因重病于1930年逝世)。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结识了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高君曼。高君曼是极赋文学才气…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1月.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和安徽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在合肥市安徽大学召开了“陈独秀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各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陈独秀的政治、文化、教育思想及其与20世纪中国的发展等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讨,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刘以顺 《党史纵览》2010,(11):49-51
陈独秀共有6个子女.即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三子陈松年、四子陈鹤年(后改名陈哲民)、长女陈玉莹、次女陈子美(其中,延年、乔年、松年、玉莹为陈独秀和结发妻子高晓岚所生,鹤年、子美为陈独秀与高曼君所生)。这6个子女.大都走上了献身革命、自立自强的道路,其中,陈延年和陈乔年,同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之所以能够献身革命、自立自强.是与陈独秀的教子有方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杨飞  杨剑 《党史纵览》2011,(10):51-56
作为中共党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陈独秀与罗章龙相识于北京大学,其后并肩战斗在五四运动中。接着,陈独秀出任党的总书记,罗章龙作为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与其亲密合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携手奋斗。再往后,陈独秀因托派问题被开除出党,罗章龙亦因在反对王明路线中成立“中央非常委员会”而被开除出党。陈独秀与罗章龙一起经历了人生中的...  相似文献   

20.
张家康 《世纪桥》2000,(2):55-57
1921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五次代表大会,陈独秀相继当选为书记、委员长、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踏上了开天辟地、继往开来的艰难历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和李大钊都因故不能出席这次代表大会,陈独秀让陈公博带来他致会议的信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也参加了会议。张国焘宣读了陈独秀致大会的信。信中说广东教务繁冗,实在难以抽身参加会议,自己虽已提出辞呈,但是目前尚未批准,望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