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物欲的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失去了方向,物质的满足无法填充精神的渴求,生活的殷实无法产生生存的意义。"何处是家?"成为现代人的困惑。现实中的问题还要到现实中寻求解答,现实社会是我们开创人生幸福和意义的坚实大地,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校正人生的航向;破除物欲对人的宰制,确立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唤醒沉睡的自我,担当起个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放眼高远而不失空疏,执着坚实地努力前行,将是人生意义的生生不息之源。  相似文献   

2.
人生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人生美学以传统哲学中的人学为基础,以人生论为确立思想体系的要旨,它极为强调人的生命存在的超越性,其最为独特的品格是对人与人生的重视,儒道佛概莫能外.中国传统人生美学思想对现代人物欲化、平面化的现实的抵御、人性和人本真生活形态的侵蚀以及诗性世界的重构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蕾 《学理论》2009,(12):38-39
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态,可以划分为事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两大类,而这两类价值的最终指向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价值哲学的视域中,价值观为人类创造了意义世界,但不容忽视的是,新旧体制的交替带来价值观的日渐式微,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的需要在物欲的宣泄与精神的荒芜的世界中寻找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在现实尺度与理想尺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开启着人于有限的存在中追求无限,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生活节奏也明显地变快。随之发展,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力图借助对儒家生命哲学、道教生命哲学,以及丹道生命哲学的解析,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为今后生命教育研究做好坚实的基础,并且可以揭示生命哲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未羊 《瞭望》1994,(28)
物欲,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古往今来都是伦理学和宗教理论的一个主题。总体来看,古人看物欲的消极面多些,基本倾向是节欲、禁欲。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儒、释、道三家都这样主张。这恐怕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无关系。 其实,物欲是禁不了、灭不掉的。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既食人间烟火,衣食住行就有个高下之分,追求好一些的特质生活条件,乃人的本性使然,无可厚非,就连孔老夫子也宣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但物欲具有两重性。它象一江春水,用得好,可以  相似文献   

6.
王兰凤 《学理论》2008,(5):30-31
人生价值观,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自有人类的文明史以来,人类社会曾流行过,奉行过多种人生价值观,然而,这种人生价值观,说到底都是关于“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观念,即关于人生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观念。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方向的“罗盘”和“指南针”,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理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奋斗目标,就必须去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实现理想的经验和必备的前提条件;要使理想变为现实,就必须把握好理想与实践的关系。一、理想是精神生活的支柱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部分,一个人当然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但是更需要有充实而高尚的精神生活;事实上人类活动的历史,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历史。理想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支柱,是贯穿于全部精神生活之中的核心内容,没有理想,最终将把人的生活降低为动物的生存。正确…  相似文献   

8.
刘明清 《党政论坛》2010,(14):41-41
读“无用”的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大有益处。 天下最好看的书往往是“无用”的书。清新隽永的诗歌和散文;耐人寻味的历史和哲学;情节曲折的故事和小说……足够让人享用一辈子。而且读这些书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让自己的思想无边无际地畅游,忘记生活中的烦恼,真正享受到读书的最大快乐。  相似文献   

9.
滕艳娇 《学理论》2009,(15):67-68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把握,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睿智解析;贵和尚中的处世原则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体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精神依托;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途径。在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的今天,从和谐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确定的。如果精神空虚,即使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感受人生的真正幸福。当然,我们说人离不开高尚的精神生活,绝不是说可以不要必须的物质生活。我们搞"四化"的  相似文献   

11.
我知道,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挤压得世俗的人们不堪其累,除了钱之外,人还应该追求点什么。在这个欲望消费逻辑当道的时代,灵魂的放逐使许多人似无头苍蝇,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也许黑格尔的话是对的,“存在即合理”。我们也许没必要在这个物欲的时代为人们的精神空虚担一份无望的惆怅和多情的感喟。但我还是想提醒“娱乐至死”的人们:当价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欲望时,生命会变成怎样?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视域中,人的现实需要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与重要动力。因此,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察党中央关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是如何从应然层面契合了人的需要,坚定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念;又要反思人的需要中实然存在的假与真的对抗、恶与善的抵牾、一与多的矛盾、劳与闲的角逐等具体冲突,研判其是如何影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可围绕“正”需要、“富”需要、“能”需要、“乐”需要几个方面,寻求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推动人的现实需要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双向奔赴。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他们的人生哲学进行考察,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树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要采用中道的生活方式;推崇沉思的生活;德性可以改造;德性可以带来幸福,强调精神幸福。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说等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人生处境观虽然包含有宿命论的观点,但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怀着积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境遇,富有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而思辨是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他推崇思辨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获得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外在的条件和运气。而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处境观包含有循环论的观点和天命论的因素;他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更具有进取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构成了他的德性论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理想观和幸福观,他强调以仁来德化人,把仁作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认为德性就是仁。幸福是依附于仁之上的,达到仁的境界,人就能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Annuska 《党政论坛》2013,(12):58-58
人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能活得自在自得一一不论身处何方,我们都能感到自如。但现实是,我们过于频繁地被外物分散了心思:食物、醇酒、购物、电视、八卦新闻、社交网站、电玩、手机、ipod等,这些东西都会让人分心,不能好好品味当下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陈咸瑜 《理论探讨》2004,1(4):35-38
"生活世界"是人自身"在"的确证。人之"在"在这里由隐蔽而显现。日常生活世界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不得不接受的。人在其中熏陶成为他在现实中呈现的样子。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又由于日用而不知、思不出位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使人趋于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与社会实践两者同构同质。身处交往实践中的现实的个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主体之间互动且互补,个体融入群体,共铸人类文明,推动着社会前进。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祝福恩 《学理论》2008,(11):22-2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对领导干部修养、品行的要求。在十七大召开前的中纪委十六届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突出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重品行,讲操守,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现实证明,领导干部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虽然是个人外在的行为表现,属于人的微观生活方式方面,反映的却是其对人生、对事业的态度,是其道德品行和思想修养的直接体现,直接影响个人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胡逢清 《理论探讨》2006,4(3):24-25
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从哲学上来理解这具有归终至极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特征,而这种形上性源于人的超验性。人不是一种现成的存在者,人是在自我否定中生成自身,人对自身本质的占有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人的存在状态的过程性决定了我们对共产主义应当理解为当下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它是共产主义理想和现实统一的坚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智能生产和生活下,整个社会领域都在智能化作用下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正在不断替代人的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呈现新的特点,使人们发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劳动的时代之问。对此,需要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本质予以揭示,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智能化生产的劳动过程表现为一种协作的生产方式,出现间接劳动对直接劳动的现实替代;智能化生产作为人类劳动技术的进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要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通过智能化重塑劳动价值观念,促成人的劳动解放;以人工智能充分展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人工智能应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诗化人生     
王兆胜 《党政论坛》2008,(14):31-31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着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0.
凌叔华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透出隐约可见的悲剧色彩。她们平静地叙述着人生的悲剧故事,透过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去展示社会、文化和人生的真实底蕴与悲剧意味。她们用一种理性的节制,含蓄地写出了同时代人的心灵,自然而没有突兀感。相对来说,凌叔华的小说,是在人生的悲哀中寄予她对时代和文化的感叹,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则是在现实与梦境的交接处挖掘生命本体分裂的痛楚和人生的悲剧性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