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大伟 《发展论坛》2003,(5):20-20,25
文化意识是人的一种主体意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价值和命运、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文化这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界定。实践是人改造环境和自我改变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统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以外在客体为中介构筑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统一。就实践的归宿和终极目的而言,环境的改造只是条件和手段,它服务于作为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批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正因为实践的创造功能内在地包含着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实践才具有了文化的意义,人们才能够把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化活动积…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存本体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劳动、生产 ,都不能成为社会本体论的出发点 ,只有人类生存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体论提供可靠的基石。从这个基石出发 ,人类应当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基本原则 ,重新审视面临的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3.
曹幼华 《唯实》2002,(9):14-17
实践、劳动、生产,都不能成为社会本体论的出发点,只有人类生存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体论提供可靠的基石.从这个基石出发,人类应当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基本原则,重新审视面临的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存本体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幼华 《唯实》2002,1(8):14-17
实践、劳动、生产,都不能成为社会本体论的出发点,只有人类生存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体论提供可靠的基石.从这个基石出发,人类应当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基本原则,重新审视面临的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生活世界特别是工作世界的文化相融是哲学发挥自身效应、实现自身精神能量的现实通道,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贴近生活世界,更要走向和融入工作世界以发挥其大众化效应。工作生存论是实践生存论的主体化与核心层次。工作生存的核心意义是构建共创、共享、共有的工作共同体关系。因此,“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工作生存为本,以构建工作共同体关系为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以工作生存意义优先为其题中应有之义;转变发展方式要以提升工作创造力为支撑;要注重积聚工作精神文化的能量,实施工作就业、工作立业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6.
技术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与感性实践活动有关的问题.它不仅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中介和手段.而且也负荷了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技术所体现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表征着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这表明,技术对于人具有生存论的意义.用这种观点反现当代技术发展中出现的生存危机,不难看出,当代人所面临的技术化生存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技术作为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存在被遮蔽所造成的,也是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后果.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从对自然主义的技术化批判入手,更要从人的生存自身的分析入手,要在技术进步与技术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寻求人的自由、幸福、尊严与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7.
何中华 《理论学刊》2006,17(11):36-40
马克思哲学是不是实践本体论,又在何种意义上是实践本体论,这类问题涉及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领会。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就此展开新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关注。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①表面看来,马克思不属于主观叙述的哲学家,他在哲学上对自己的私人化的经验不抱信任态度,但却通过确立实践范畴的本体论地位,肯定了人的存在的原初性。这一方面为解除个人生存经验的意识形态之薮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为个人的拯救找到了迂回之路。就此而言,对人的个体生存的“忽略”,不是马克思哲学的缺点,而是其优点。②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实践本体论”的构成,可以发现实践本体论不能在一般的哲学本体论意义上成立,它不过是一种强调实践在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除了依榜哲学史的知识和马克思的文本之外,我们别无凭借。③对于实践本体论,以往的论者大都立足于马克思哲学家语境之外来讨论。由于马克思的哲学观、思维方式、立足点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只有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中才能使实践本体论得到澄明。④长期以来,本体论是哲学上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在本体论问题上陷入了困境,其症结在于思维方式上的缺陷。实践本体论的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所在,它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辩证地理解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为走出这种本体论困境提供了可能。⑤任何一个完备的哲学体系都有其本体论基础,马克思的哲学也不例外。时下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最为流行的解释是所谓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学说固然体现了他的哲学不同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征,但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解释却有其缺陷,它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马克思哲学的精髓所在。其实,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应该是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统一,是一种实践生成本体论,一种开放、动态、发展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机械运动的历史,而是以人即主体的实践活动方式将主体和作用对象两方面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所以说,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对象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讲,所谓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也就是将还没有统一的矛盾双方统一起来,将还统一得不够好的矛盾双方更好地统一起来。从实践上讲,解决问题就是克服现实生活中不利于人们生存发展的各  相似文献   

10.
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对立的基础 ,又是使对立双方联系起来的桥梁 ,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由于实践活动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同时 ,又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所以马克思说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则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活动中的精神文明 ,主要是指实践活动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认识是否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认识与实践相比,实践更为重要。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又是认识的归宿,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全面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着重论述了在实践中怎样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一是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  相似文献   

12.
袁祖社 《理论学刊》2004,1(6):57-60
在人学理论发展中 ,马克思以”实践人学”观实现了对古代”自然人学”和近代”理性人学”的超越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实体思维方式 ,实际上确立了哲学思维的实践 -生活即主体性的生存论维度 :从对”人自身”的”实体 -属性”式研究转变为对人的生存、生活的”实证 -批判”(或”描述 -规范”)式研究 ;此一新思维方式的确立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根本而鲜明的理论立场即人类学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现代哲学承诺人为生活世界之根 ,对人文世界的理论澄明则构成现代生存 -生活本体论的理论意旨。 19世纪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通过”实践”走进人文世界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意义本体论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个科学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人为本”除了具有本体论意义之外,还有价值论上的意义。在本体论方面,主要是强调世界的属人本质,关注人出现之后被人化了的世界的本质问题。在价值论方面即所谓人本身的尊贵和重要,它要求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考虑各种决策。也就是说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之关系,以更加客观的来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朱宝信 《唯实》2000,(3):7-10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见之于外的可触可见的有形的活动,亦可称为“外在的实践”。人们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使外在对象按人的愿望发生变化,一方面使自身逐步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内在的实践”说将实践之统一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割裂开来,其实仅指不与外部接触的意识的自我改造活动。这种意识活动的精神式实践曾表现在马克思实践论哲学之前的认识论哲学中,也曾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之学中。因此它不能完善自身,更不可能高于改造外部世界的外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一我们认为,本体论首先是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整个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同时,本体论作为一般哲学理论,它已远远地超出哲学的论域而发展成为一种大众的文化选择模式,一种生存文化论。这里的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即指人类的主要行为特征,是人类群体所共有的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的选择性模式。生存文化论就是人们求得生存与发展、繁衍的基本文化选择模式或行为规范。本体论作为一种生存文化论就是指人类的生存文化模式选择中的最为核心和基础的部分,这种基础部分是人类共同享有的,后天习得的,又是实践理性的理论表达。我们知…  相似文献   

16.
哲学界在讨论或解释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时,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所谓“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把本体论规定为“是指研究思维以外的客体的学说,即研究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运动规律的学说”,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体论是哲学研究中与认识论不同的一种关于世界(存在)的本质(本原)的理论,有它确定的含义。人们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论述关于存在的本原的学说叫做本体论,或叫做本体论的宇宙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哲学上的不同体系中,可以区分为本体论的唯物论或本体论的唯心论,或本体论的心、物二元论。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本体论”有没有它的地位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呢?  相似文献   

17.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哲学界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有一种主张是用“实践本体论”来取代物质本体论。何谓“实践本体论”呢?从主张这一观点的文章来看,所谓“实践本体论”不仅指实践概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还指“实践本体是存在的本质”,“存在只是实践中的存在,本体只是实践的本体”,认为唯物主义所主张的“物质本体”是一种脱离人的实践存在而存在的抽象本体,只是一种“虚无”。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声称,“实践本体论”、“哲学主体论”是马克思的原意。对此,笔者不能苟同。本文专就“实践本体论”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为人所特有,发展的变迁显现了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人对发展观来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人对自己的生存境遇的省思决定发展观念的产生,并对发展观念的变迁起着导源性作用。人的这一作用集中体现在其生存观念中。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存具有三方面的规定性:生命、实践、社会性。生命是人的生存表征;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社会性是人的生存属性。社会发展以促进人的生存为旨归;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存的规定性不断得到更大程度实现的过程。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激发人的实践潜能、促进社会和谐,是从生命、实践、社会性等三个方面对人的生存的促进、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史上的"语言学转向"是对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超越,揭示了西方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语言学转向"的意义在于,它以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探寻意义世界,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探索人的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从而使哲学的判定标准从传统本体论的"能否思想"转变为"有无意义",同时也证明了不仅"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而且"没有语言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也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