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刊登的王前《关于合作化理论的沉思》一文,认为“50年代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从总的理论发展模式和指导思想上看,并未跳出斯大林全盘集体化的巢臼”。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虽然借鉴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绝不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合作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王前认为“50年代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从总的理论发展摸式和指导思想上看,(它)并未跳出斯大林全盘集体化的巢臼”。赵金鹏的观点则恰好相反,他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绝不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在目标、内容和基本形式上,中国农业合作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确实是相同或类似的,但同时还应看到,两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体现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特殊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大跃进”运动是在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和酝酿、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发动起来的。那么,1956年的冒进与反冒进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侯莎莎 《党课》2020,(5):90-9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国掀起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根据《北京日报》1956年1月26日报道,《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正式提出“除四害”这项重要任务。纲要中要求,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  相似文献   

5.
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中发〔1980〕83号文件)。这是农业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持续十几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总结和检讨。“83号文件”的转发,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盖棺论定,标志着毛泽东时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终结,预示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衰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余波及其式微大寨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发展的典型。陈永贵和他领导的大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坚持集体化道路,改造穷山恶水”而出名。而使陈永贵和大寨在众多的农业典型中脱颖而出的,是1963年的一场…  相似文献   

6.
农业集体化时期,伴随耕畜所有权的变迁,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耕畜危机。1954~1955年,由于耕畜折价归社价款低、还款期限长,农民因利益受损而大量出卖、滥宰耕畜; 1956~1957年,由于高级社管理不善,耕畜大量瘦弱、死亡; 1958~1962年,由于耕畜所有权收归人民公社,再加之国民经济困难,农村局部地区耕畜瘦弱、死亡现象仍有发生。对此,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并果断采取措施。从1955年政策纠偏到1957年管理责任制建立,再到1962年所有权下放至生产小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与同时期的世界经济危机、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等历史事件相比,长征以自己的鲜明特色对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相继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对梁漱溟“反动思想”、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对胡风文艺思想、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等的批判运动。这些影响至巨的批判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将完成,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加快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当时,在知识分子中间,有些人对刚刚过去的思想改造运动、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和肃反心有余悸:还有些人在学习苏联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党史纵览》2006,(5):54-54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将完成,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加快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当时,在知识分子中间,有些人对刚刚过去的思想改造运动、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和肃反心有余悸:还有些人在学习苏联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1.
农业合作化运动进程为什么会不断加快?人们大都从农村的内部矛盾和领导者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方面寻找原因,而对加速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与加速农业集体化的相互推动作用论及较少。实际上,作为支撑国家工业化的基础的农业,它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工业化总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中期中国现当代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土地改革对中国乡村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变革了农村的社会结构,重组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引发了农村社会的种种变迁,而且成为整个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改造工程的逻辑起点,或明或暗地影响了集体化时代的整体运作实践。因此,对土地改革这样一个颇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成为推动集体化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题中之意。2013年8月9日至12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13.
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坚持集体经济总方向,其发展过程会是怎么样的呢?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将来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地方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他还讲了实现高水平集体化的四个条件:一是机械化水平提高了;二是管理水平提高了;三是多种经营发展了;四是集体  相似文献   

14.
人民公社体制的构建和实践,把土改以后出现的合作化运动,推向了集体化的发展道路。这样,在社会发展战略上,中国共产党就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①。作为一种存在了20多年的重要制度模式,人民公社体制并没有随着它的瓦解而消解。公社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各地办合作社,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速度,毛泽东亲自编辑出版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书中选用了176个典型材料,为人们提供了具体的办社模式。毛泽东为这些材料写下的大量按语,成为各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指导思想。不少按语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 但亦有一些按语体现了毛泽东对农业集体化认识的偏差。  相似文献   

16.
韩毅 《北京党史》2011,(3):54-55
中苏友好人民公社于1958年成立.2002年完全转制消失.它随着首都建设而发展,伴着改革深化而变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演变中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中苏友好人民公社成立过程 1.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催生人民公社筹建1956年.随着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报告》,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7,(14)
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发展农业新型集体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通过出台激励措施、完善考核机制、培育示范典型等有效方式,对农业新型集体化经营模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不断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和政治上的综合效益。一、锦溪镇农业新型集体化经营模式的主要做法一是集聚生产要素,探索"合作经营"新路径。全面  相似文献   

18.
正1949年至195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凯歌行进的时期"。从1957年开始比肩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则使1956年开始的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极左思潮长时间主导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走向,把整个国家和人民推向了灾难的边缘,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文革"的全面发动,把整个国家带到了一种极不正常的政治氛围和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从此,国家和人民开始了"文革"这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危机和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斯大林在与布哈林的争论中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理论.这个理论包含有集体化的必要性、作用和性质等丰富内容.这个理论的实践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进展,但却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时,距1956年秋举行的中共八大已近13个春秋了,其个中原委应是众所周知。 1957年夏开始的反右派斗争不断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使“左”倾错误进一步蔓延。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生了愈益严重的“左”倾偏差,终于引发了“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